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将7日龄三黄鸡240只分成A、B、C、D、E、F组,并对A、B、C组按1g/kg剂量用白鸡屎藤挥发油滴鼻预防,在12日龄时对A、B、D、E组口服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建模,攻毒后第24小时对A、D组按1g/kg剂量用白鸡屎藤挥发油滴鼻治疗;同时,通过病理组织学方法测试雏鸡小肠肠绒毛密度、长度和直径,小肠隐窝及小肠横断面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最后,比较隐窝、小肠横断面肥大细胞数量及小肠绒毛密度、长度和直径的显著性变化,以探讨白鸡屎藤挥发油对患肠炎沙门氏菌病雏鸡的治疗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白鸡屎藤挥发油可显著降低感染肠炎沙门氏菌雏鸡小肠隐窝的深度(P<0.01),使患鸡小肠肠绒毛长度、密度及小肠横断面肥大细胞数量恢复正常(P>0.05)。结果表明,白鸡屎藤挥发油对感染肠炎沙门氏菌的雏鸡的治疗作用机理与其对雏鸡小肠隐窝深度的降低作用和对小肠肠绒毛的恢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对猪小肠集合淋巴结黏膜处的菌群构成进行鉴定和分析,采集20头自然饲喂猪的小肠集合淋巴结回肠黏膜段,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16SrDNA测序鉴定菌种。结果发现,从猪小肠集合淋巴结中共分离到43株细菌,其中,大肠杆菌的检出率最高,为90.00%;枯草芽胞杆菌次之,为35.00%;蜡样芽胞杆菌为15.00%,地衣芽胞杆菌、巴氏杆菌均为10.00%,短小芽胞杆菌等为5.00%。而其他肠黏膜处的菌群则有所不同,回肠黏膜段共分离到8株细菌,分别为大肠杆菌(71.43%)、克雷伯菌(42.85%)、猪链球菌(28.57%)、奇异变形杆菌(14.28%)、嗜水气单胞菌(14.28%)等。此外,地衣芽胞杆菌仅在小肠集合淋巴结中被检出,检出率为14.28%。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是猪小肠集合淋巴结黏膜处的优势菌群,枯草芽胞杆菌在猪小肠集合淋巴结黏膜大量存在,地衣芽胞杆菌仅存在于猪小肠集合淋巴结黏膜中,三者可作为靶向小肠集合淋巴结细菌活载体口服疫苗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牛的小肠钳闭发病急剧,变化迅速,死亡率极高。尽管我们尚未查到有关牛小肠钳闭后发生的酸碱紊乱的材料,但根据内藤善久、孙长美等对小肠套叠、小肠扭转等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结果,这类有肠系膜血行障碍的机械性肠梗阻在发病后引起的酸碱紊乱往往是  相似文献   

4.
前些时,吴素秋女士八十寿辰雅集,席间谈起了卤煮小肠,想起小肠陈80年代末开业时的一次戏剧名家们的雅集。当时地点为前门中和戏院南侧、专营“卤煮小肠”风味小吃的国华餐厅。参加聚会的戏曲界名家有张君秋、常香玉、吴素秋、魏喜奎、荀令莱、孙毓敏、欧阳中石(他不仅是书法家,更是一位奚派名票)等。当然,还有“小肠陈”的传人陈玉田、陈玉昆老师傅,还有远道而来的美籍华人书画家、戏剧家邹韦潞先生等。  相似文献   

5.
犊牛前脂肪细胞的培养及其增殖与分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犊牛小肠网膜、附睾脂肪垫、腹部皮下脂肪组织材料 ,应用原代消化细胞培养法培养细胞。结果 ,由小肠网膜培养出了成分均一、增殖旺盛、分化率高的梭形细胞。经形态学动态变化观察、生长曲线测定、油红O脂肪染色及对胰岛素反应的测定 ,证明为功能活跃的前脂肪细胞 ,并在体外重现了其增殖、肥大的全过程。结果显示 ,小肠网膜脂肪组织存在着功能活跃的可调控的前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三聚氰胺对急性毒性试验中小鼠的胃、小肠和肝的损伤作用,将32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连续灌服不同剂量的三聚氰胺(0、175、350、700 mg/kg),观察试验小鼠的临床表现,剖检死亡小鼠并取材,观察胃、小肠和肝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各试验组小鼠48 h内均全部死亡。光镜下可见死亡小鼠胃和小肠的黏膜层弥漫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肝小叶弥漫性淤血,甚至有片状出血灶,灶内肝细胞坏死。700 mg/kg组小鼠的胃、小肠及肝血管内均可见多个黄色颗粒状结晶体沉着。在透射电镜下,175 mg/kg和350 mg/kg组小鼠的肝细胞胞浆结构疏松,线粒体肿胀,700 mg/kg组小鼠的肝细胞胞浆中充满脂滴,线粒体弥漫性固缩。表明,三聚氰胺可引起小鼠胃肠黏膜发生急性弥漫性坏死,肝淤血,肝细胞变性,散在坏死,高浓度的三聚氰胺可在胃、小肠和肝间质中形成结晶体。  相似文献   

7.
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对1、4和6月龄利杂犊牛小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和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利杂犊牛小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和阳性神经纤维形成清晰的三级网状结构,NOS阳性神经元形态各异,聚集在一起构成大小不等的神经节。小肠各段神经丛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4月龄到6月龄犊牛空肠肌间神经节的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变化与十二指肠和回肠相比变化较大;4月龄以空肠的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的核质比(为0.16)最小,回肠与空肠的核质比差异不显著(P>0.05),回肠、空肠与十二指肠的核质比差异显著(P<0.05),6月龄空肠的核质比(为0.25)最大,但小肠各段的核质比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证实,犊牛小肠各段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核质比的发育变化可能与其功能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微量元素锌和硒互作对肉鸡小肠黏膜结构的影响 ,将 2 4只 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 3组 ,分别饲喂添加有高锌高硒 (锌 1 0 0 0mg/kg ,硒 5mg/kg)、低锌低硒 (锌 34mg/kg ,硒 0 .0 8mg/kg)和常锌常硒 (锌 5 0mg/kg ,硒 0 .1 5mg/kg)的日粮 4 5d后 ,观察小肠黏膜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表明 ,高锌高硒或低锌低硒组肉鸡的小肠黏膜结构有明显的损伤 ,表现为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下降 ,绒毛高度 /腺窝深度的比值减少 ,肠黏膜上皮细胞萎缩。尤其是高锌高硒对空肠的损伤最为严重。而常锌常硒组肉鸡小肠黏膜的形态结构正常。研究结果表明 ,日粮中按锌 5 0mg/kg和硒 0 .1 5mg/kg的比例添加 ,对于维持小肠黏膜的正常形态结构是合适的 ;过高或过低的锌和硒对小肠黏膜有毒性作用 ,且高锌和高硒可相互促进其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对1日龄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变化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学特殊染色技术,分别对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上皮内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分布特点和数量变化进行研究,对各肠段分泌的黏液性质进行判定。结果显示,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呈依次减少的趋势,各肠段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固有层淋巴细胞数量、肥大细胞密度从十二指肠向回肠呈依次递增的趋势,各肠段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上皮内杯状细胞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呈增长趋势,十二指肠与空肠差异显著(P0.05),但两者与回肠差异极显著(P0.01);十二指肠上皮杯状细胞分泌中性黏液,而空肠、回肠分泌酸性黏液或中性和酸性混合性黏液;十二指肠腺靠近黏膜层分泌中性黏液,靠近肌层分泌酸性黏液;小肠腺均分泌有中性和酸性混合性黏液。上述结果表明,1日龄牦牛小肠不同肠段黏膜相关免疫细胞数量的不同变化,显示了小肠黏膜为机体天然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选择1日龄闽中麻鸡396只,随机分为4组,A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B组、C组、D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3、4 g/kg的中药富硒酵母,试验为期49 d,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中药富硒酵母对闽中麻鸡肝和小肠发育的影响.于第7、21、35、49 d每组随机抽取6只鸡,采取肝和小肠各段,Bouin液固定,制作石蜡切片,光镜观察;第49 d取A组和D组的肝和空肠,25 mL/L戊二醛固定,制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肝的平均质量和器官指数大多高于对照组;肝细胞线粒体增多增大,枯否氏细胞内溶酶体增多;小肠绒毛和肠腺长于A组;空肠柱状细胞的微绒毛增长.证实,基础日粮中添加中药富硒酵母能促进鸡肝和小肠的发育,改善肝细胞和小肠黏膜的细微结构.  相似文献   

11.
驴卵巢系膜引起小肠缠结一例大家畜卵巢囊肿后,卵巢系膜缠绕小肠引起小肠缠结性梗阻的病例实为罕见。笔者曾遇一例患此病的母驴,经手术治疗后痊愈。病例及临床检查济宁市郊区接在镇南贯集村一4岁母驴,于1992年5月21日赴济宁市运砖途中出现腹痛症状,经镇兽医站...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扩展莫尼茨绦虫对成年牦牛小肠黏膜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染色与细胞数量检测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感染组和对照组牦牛小肠不同部位黏膜固有免疫细胞进行了详细观察、分析,并做了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牦牛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中的黏膜固有免疫细胞即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均远远多于对照组牦牛的相应部位,差异都极显著(P0.01)。但感染组和对照组从十二指肠到回肠,上述5种细胞的分布趋势一致:上皮内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在小肠各段的数量分布均差异显著(P0.05);杯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从前至后呈增多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浆细胞呈增多趋势,然而空肠和回肠浆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扩展莫尼茨绦虫感染时,成年牦牛感染部位小肠黏膜固有免疫细胞大量增生,但其分布趋势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福建莆田一些地区猪群发生一种腹泻病流行经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证实,是由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引起的。为了证实从病猪分离的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对本动物是造成与自然病猪同样的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感染菌株:P:株、P_(49)株、剖_6株均从猪分离的,经鉴定为0:3血清群和生物3型。含VW抗原和自凝性,能侵入Hela细胞。饮菌后能致小白鼠腹泻,便中排出大量小肠结肠炎耶氏菌。  相似文献   

14.
记得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幸参加了一次戏剧名家们的雅集。地点为前门中和戏院南侧,专营"卤煮小肠"风味小吃的国华餐厅。参加聚会的戏曲界名家有张君秋、常香玉、吴素秋、魏喜奎、荀令莱、孙毓敏、欧阳中石(他不仅是书法家,更是奚派名票)等。当然,还有"小肠陈"的第三代传人陈玉田、陈玉昆老师傅,本来俞振飞、侯宝林等也拟光临,因故未到。  相似文献   

15.
孕酮对大鼠小肠黏膜结构及其相关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孕酮对小肠黏膜屏障结构的影响,将24只Wistar健康雌性大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后,于发情间情期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只做假手术;OVX组:双侧卵巢摘除;OVX P1组:双侧卵巢摘除 孕酮2 mg/kg;OVX P2组:双侧卵巢摘除 孕酮10 mg/kg,连续用药7 d后宰杀,观察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形态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OVX组大鼠的小肠黏膜结构有明显损伤,绒毛萎缩,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V/C)明显降低,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和杯状细胞的数量减少;补充2种剂量的孕酮后,各项指标比OVX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OVX P1组与OVX组差异显著,且好于OVX P2组。证实,卵巢摘除对大鼠小肠黏膜屏障结构有严重影响,补充适量孕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黏膜屏障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65例急腹症马骡的12项血液参数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病例的血糖值升高,在胃扩张、小肠变位和盲肠、左下结肠、骨盆曲及小结肠阻塞的病例,升高的幅度较大。血糖升高时往往伴发酸中毒。胃扩张和小肠变位病例的PCV、TP值升高显著,脱水明显,血清Cl~-和血清K~ 下降;盲肠、大结肠和小结肠阻塞病畜的脱水则较轻缓,血清Cl~-和血清K~ 的变化也不明显。所有病例的血清Na~ 均无显著变化。血液乳酸的变化与PCV、TP、HB和RBC的变化平行一致,都有升高的趋势。继发腹膜炎的病畜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胃扩张和小肠变位病畜的GPT值明显升高,GOT无明显变化,所有肠道阻塞病例的GPT和GOT值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加味四君子汤对仔猪消化吸收功能影响的分子机理,进行了小肠EGF的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试验。选取60头1日龄健康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头,14日龄开始分别饲喂代乳料、代乳料+1%加味四君子汤、代乳料+2%加味四君子汤,21日龄断奶。分别在14日龄、21日龄、28日龄时测定各组仔猪血清中D-木糖水平;在28日龄时,各组随机选择6头仔猪剖杀,检测胰消化酶水平和小肠EGF蛋白含量及EGF的m RNA相对表达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加味四君子汤能显著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P0.05)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降低料重比,提高仔猪血清中D-木糖水平、胰脂肪酶水平和淀粉酶水平,增加小肠EGF蛋白表达和EGF的m RNA表达量;而添加2%加味四君子汤的效果优于添加1%加味四君子汤的效果。结果证实,在饲料中添加加味四君子汤能够通过提高仔猪小肠EGF蛋白表达,促进仔猪消化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8.
马、骡小肠捻转在兽医临床上不太常见,病程很短,疼痛剧烈,往往来不及诊断清楚即告死亡,药物治疗很少见效。最近我们经手术治愈一例在前肠系膜根处患小肠捻转的病骡,现介绍如下: 临床症状 体温38℃,呼吸29次/分,心跳73次/分,结膜潮红,口腔干燥,呈暗灰色,起卧剧烈,腹围增大,肠音缺如,饮食废绝。 直肠检查 左侧骨盆曲向前内方移位,脾脏向内侧移位,盲肠空虚。前肠系膜根处有捻转的肠纹,可触到充气的肠段,以手触摸,患畜表现疼痛,肠系膜紧张,触时疼痛反应加剧。诊断为肠系膜根处的小肠捻转。  相似文献   

19.
利用已表达的F18ab和F18ac菌毛各结构亚单位的融合蛋白(GST-FedA/ab、GST-Fe-dA/ac、GST-FedE、GST-FedF/ab、GST-FedF/ac)分组肌肉注射健康家兔,制备抗FedA/ab、Fe-dA/ac、FedE、FedF/ab、FedF/ac多价血清。结果表明,所制备的5种抗Fed多价血清均能凝集F18ab 大肠埃希氏菌107/86株和F18ac 大肠埃希氏菌8813株。利用抗大肠埃希氏菌F18菌毛主要结构亚单位FedA特异抗体和次要结构亚单位FedE、FedF特异抗体,研究了F18菌毛与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特性。结果发现,FedA抗体和FedE抗体单独和合并均不能抑制F18 菌与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而单用抗FedF抗体即能明显抑制F18 大肠埃希氏菌与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表明FedA和FedE与F18菌毛的黏附不具相关性,而FedF才是F18菌毛的黏附性结构亚单位。  相似文献   

20.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odiosis)是由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引起人和其他动物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隐孢子虫是Tyzzer 1907年在小鼠胃腺的组织切片中首先发现,并将其命名为鼠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uris)。Tyzzer(1912)还描述了小鼠小肠中的C.parvum,后来他还记述了兔小肠中和雏鸡盲肠中的类似虫体。Triffit(19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