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危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意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生态危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文化危机,因为文化可以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在工业革命过程中,人类将科技系统地用于征服自然,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增长,满足人类自身无穷的欲望,自此科技在文化发展中逐渐成为主流,人文逐渐被边缘化,现今仍延续着这样的趋势。所以,生态危机所表征的并不是文化危机而恰恰是人文文化危机,可以说,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社会主义对生态危机的根源展开了全面批判,除去生产制度和政治治理这两个层面之外,社会-文化视角是另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从思想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等角度解析生态危机,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领会马克思主义在生态问题上的解释力和时代性,从而明确社会主义存在的价值与趋向。  相似文献   

3.
奥康纳的"生态危机理论"认为,生态危机是科学的也是意识形态性的范畴;资本主义制度不仅存在经济危机还存在生态危机,两种危机并存并互相作用;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技术、不平衡的和联合的发展必然造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决定了其无法挽救这个危机,克服生态危机的出路只有走生态学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核心,通过对劳动、资本、异化等相关概念的分析,将人类对生态危机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从以下三个认知层面展开: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原初动态平衡关系,强调了自然对人的"先在性"和人所独具的"能动性";二是生态危机呈现及其深层次原因,认为伴随人类工业文明进程的是自然界遭到破坏而出现了生态危机,并探究了引起生态危机的根源;三是克服生态危机的途径,主张解决生态危机之道不在于自然本身,而在于变革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落后的价值观念,以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高度契合。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范瑞凰 《学理论》2010,(17):58-59
地球上的一切生态资源已经不再是纯自然的产品了,而是人类在其成立的应对与利用过程,逐渐地打上了不同民族下的文化烙印。也就是说,在当今人类利用生态资源时,文化在其中发挥着定格的作用,今天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也许就是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对文化定格的忽视,因此,我们认为要科学理解当今的生态危机或是从事生态建设,都需要在特定的文化框架下进行分析和采取有别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炳毅  王丽鸽 《理论导刊》2012,(8):66-68,7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其中提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走出去"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在内在文化转型与外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只有深入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全面地实现文化自觉,更科学地践行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质生产是人种延续的派生形式.人类文化性源于自然性,两种基本文化类型都与人口生产方式有关.其中,西方文化属于以人口生产力为主导的类型,核心理念是"权益竞争基础上的个体图强";中华文化属于以人口生产关系为主导的类型,核心理念是"差别有序基础上的整体协作".社会主义理论源于西方文化的自我扬弃,其价值尺度与中华文化相通.当代生态危机和民族斗争继昔日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之后,再度挑战西方文化核心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整合两种文化优长,通过创新最终展现对资本主义模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文化—技术"关系是理解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维度,二者的深度融合是促进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传统技术哲学视域下"文化—技术"关系的历史演变为基本线索,分别从前奏期、爆发期、裂变期对不同"文化—技术"关系下的文化生产与消费进行总结,有助于在实践层面理解文化产业高技术特征的发展脉络与核心价值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所支撑的裂变期,需要从强化"文化—技术"关系价值、抓好文化与科技融合关键、用好"文化—技术"耦合规律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并思考促进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李太宇 《学理论》2010,(10):54-55
"战争的精华,却不是在胜利,而是在于文化命运的展开。"斯宾格勒这句话可谓道出了战争与文化、与人类命运关系的实质,称得上是至理名言。美国这个曾经重技术因素轻文化影响的国家,近年来在其军事战略中对文化因素的重视及军事战略文化转向的调整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史砺峰 《学理论》2010,(10):139-140
"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是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不被文化关系所包纳。文化消融属于文化整合同化论的范畴,对其的探讨有利我们妥善应对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锋。  相似文献   

11.
危机、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恩芳 《行政论坛》2008,36(1):26-31
对于"危机"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侧面给出不同的定义.危机的分类主要有组德尔和安托可将危机界定为五类等诸种分法.与危机相关的概念有紧急事件、灾难、重大事故和风险等.对于从事公共组织危机研究的人员,他们表述的"危机"与"公共危机"的词意,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像加拿大管理发展中心等组织和学者对其的定义比较典型.危机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可作为同一概念来对待,许多学者对其有自己的阐释.危机管理阶段论也有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二阶段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和五阶段论.三阶段四步骤的危机管理过程可被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13.
李霞 《行政论坛》2007,(2):31-33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各种概念的界定、危机的类型、危机的诱因;国外危机管理经验的借鉴、危机管理案例和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等。我国的危机管理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关于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措施研究上,主要有“制度论”、“经验论”、“全面整合论”和“公共关系论”。我国学界对危机和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存在概念界定不清、实证性研究不够、跨学科研究不够和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极力鼓吹和宣扬"新帝国主义",然而,2007年的次贷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打破了这一幻想,并且表明金融危机的发生与新帝国主义有密切的联系.金融资本的扩张是帝国主义和新帝国主义的不变特征,而这种扩张正是新帝国主义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金融危机的发生及解决方式宣告了"新帝国"梦的破灭,为建立更为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16.
The author traces the treasury cash balance crisis in Thailand from 1980-1982 and finds that the crisis was a result of economic, political and technical factors. The world recession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venues, as did the in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o accurately project revenues. Politically, budget participants evaded prescribed procedures and resorted to emergency spending, which resulted in expenditures beyond budget planning. The Thai government resorted to borrowing, spending cuts, adjusting corporate tax payments and increasing taxes to cope with the crisis. The author calls for legal reforms to limit discretionary spending.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危机管理的具体过程,不同的学者具有不同的界定,主要有奥古斯丁的六阶段模式、罗伯特.希斯的4R模式、米特罗夫和皮尔森的五阶段模式、国内学者的四阶段模式。构建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可以保证社会稳定,恢复经济秩序,维护其公信力和合法性。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制订危机应对计划;设立危机协调机构,构建危机应对系统;增强危机应对意识,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完善危机管理机制,健全危机管理法制。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世界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政府信息的失控.人类社会巴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的交流,经济能否健康运行越来越受制于信息的真实性、完全性.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主控者,获取真实完全的信息是其掌握社会经济运行状况、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社会经济良性、健康、有序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