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露 《传承》2008,(10):116-118
自人类学经典著作《金翼》问世的大半个世纪以来,处于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期下中国农民和农村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相对城市社区,一些仍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是如何摆脱贫困率先取得发展,成为"先锋农民"的呢?本文试图在《金翼》与"甲村模式"的比较解读中,探求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自人类学经典著作<金翼>问世的大半个世纪以来,处于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期下中国农民和农村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相对城市社区,一些仍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是如何摆脱贫困率先取得发展,成为"先锋农民"的呢?本文试图在<金翼>与"甲村模式"的比较解读中,探求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城乡平等问题才是农民在宪法上的核心问题,即"农民公民化"问题。改革以来,农民在经济上获得了作为"使用权"的土地权利,在政治上获得了作为社会自治权利的村民自治权,这大大刺激了农业生产力的释放和农民政治素质的  相似文献   

4.
辜晓丹 《人民论坛》2010,(5):202-203
农村偏远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国家政治和法律的"边缘区域",农民主要依靠熟人伦理调控社会关系,法律意识以"淡薄"为基本特征。作为典型的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合作是农民取得自身利益不受侵蚀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农民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经济人假说下的"搭便车"现象,中国农民合作历来并不顺畅。本文以湖南省平江县西江洞村传统路会为分析个案,运用进化博弈理论中的单群体模仿者动态模型对农民合作行为进行剖析,研究表明:通过促进农民合作的传统价值观的实现,以改变农民合作中囚徒困境的支付水平,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的农民,其行为将最终收敛为合作。即促进农民合作的传统价值观的生成将是达成农民合作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民主体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问题是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乡村和农民群体为主体的传统共识之下,有必要通过考察村干部与村民关系、村民与村民关系、村民代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现实态和理想态,进而拓宽重构乡村社会主体熟人社会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能路径:以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党群关系,以组织化机制活跃乡村人际关系,以适度原则约制人禽关系,以共同体准则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以青年作为农民主体关系振兴的突破口,培育新时代乡村文化,推进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创新,鼓励"中坚农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政策支持青年人回村创业,从多方面振兴农民主体关系,服务于乡村振兴大战略。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由于各地实际的差异,"三农"问题在各地的表现也不同.本文主要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低、农业依然处于传统农业阶段、旧的社会体制的制约、乡镇企业发展不景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城镇化严重滞后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在由"传统"向"现代"村规民约的变迁过程中,乡村社会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认同缺失,这必然会影响现代村规民约实效性的发挥。因此,需要加强基层政府和农民的双向互动,积极构建农民的内在认同与政府的外在引导机制,形成"内生"与"外导"的有效结合,让现代村规民约成为乡村社会自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7,(5)
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民利益是关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协调农民利益冲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笔者研究农民利益冲突带来的影响,提出解决农民利益冲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对解决农民利益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看病贵、看病难,尤其是农村贫困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针对这个问题,农工党许昌小组建议实行"家庭帐户 门诊统筹 住院统筹"的管理模式,进一步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陈独秀对农民问题认识之比较及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有着极端重要的地位,毛泽东、陈独秀对农民问题的认识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比较和研究他们这方面的认识,对于我们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实现现代化特别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仍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农民的分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千年来在“以农为本”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和农业问题对于每个封建王朝的命运至关重要:如果理顺了与农民的关系,则国内安而四夷服。所以,庞大的农民阶层的安定与否,成为维持中国封建社会的强有力杠杆。在已迈人20世纪现代化进程的中国,9亿农民不仅仍然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社会力量,而且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广阔纵深度。但新时期农民问题已不仅仅是施行传统的“轻摇”、“薄赋”等“固本”措施所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如何使中国农民从传统角色平稳地过渡、转化到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新的社会角色。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终结…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随着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乡村产业空心化、传统文化没落、道德权威弱化、农民主体意识淡薄、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如何有效传承与发展乡村传统伦理文化推进德治、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推进自治和加快特色经济发展推进产业振兴,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成为基层组织和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荣昌区万灵镇尚书村(以下简称"尚书村")"3391"治理架构为例对乡村治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姚发明 《创造》2003,(11):56-57
为什么农业问题始终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让人欲罢不能?为什么农民为了一纸"城市户口"而不惜付出任何的代价?为什么我们不顾中国国情和历史教训一再陷入"城市偏向"?这一个个很棘手的问题,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有着不小的影响,而这个中间的砥柱力量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户籍制度"。毫不讳言,中国农村问题在整个国民经济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市场,这个人文主义的问题中首先牵涉到的就是"农民"这个很尴尬的角色,每一个时代有着每一个时代的规范和道德,但在我们中国现在所处的社会里,却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念念不忘。在新中国建设的初期,因为有关于…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社会历史观中,也曾经探讨过社会历史的主体力量问题,形成了重视民众力量的"民本"思想.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又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农民革命的进步作用,形成了科学的群众观点,提出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毛泽东时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转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反映这种社会关系转型轨迹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分化:乡村利益格局日益趋向多元化,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意识从"身份取向"向"权利取向"转变,并自发形成了以自主治理为特征的乡村社会团体。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了未来我国新型乡村治理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郑孝芬 《求索》2015,(2):120-124
在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农民主体意识的缺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有良知的文学家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尤其是"70后"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们以写实、戏仿、反讽、戏剧化、狂欢化等多种叙事手法,形象地凸现了乡村社会现代转型背景下农民主体意识的缺失,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他们的成功在于通过小说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不足之处是很少深度地触及问题背后的政治的文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现象、危害及其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特指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具体表现在农民利益严重受损、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面貌落后.这既是国际超级难题,又是中国城市化首要问题,后果危害严重.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进行体制创新,合理调整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走城乡一体化的人口城市化道路,完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公正、公平的法制秩序,倡导"民生"、"民权"、"民主".  相似文献   

19.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大量减少农民,实现三大战略转型,即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农村社会的战略转型、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推行以消化农民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在中国,推进城镇化战略,已得到决策层的充分肯定并加以实施.这一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乡间的"数字鸿沟"正在日益扩大.其中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信息闭塞三者互为因果,造成7亿农民基本被排斥在信息化之外."数字鸿沟"已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进一步缩小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本文提出,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企业、社会(包括农民)多赢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