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贾英健 《求实》2003,(1):20-23
全球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社会实践过程和文化的扩张性运动.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是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推行文化霸权实现其对其它国家的文化渗透,从而使整个世界的发展按照更有利于服务他们利益需要的新的全球想象来重构世界.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国家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代名词,并使其意识形态的功能在当代得到彰显.全球化不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倒是"意识形态的终结"本身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族文化的生存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第三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一个"生存"问题.这是由于西方的强势文化对各弱小民族的文化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各民族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学习西方,发奋图强,都面临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大规模移入第三世界国家,西方文化也大举入侵,大有吞没各弱小民族的文化之势.第三世界各国都为此伤透了脑筋,我国当前出现的关于什么可以"接轨"与什么不可以"接轨"的讨论也是这方面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打开了人们的文化视野,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对话,为各国人民提供了更多文化参与的机会,为各国文化快速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积极推动者和主导力量,正竭力地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冲突和文化竞争给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我们要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趋同化和多元化,大力建设中国文化.加强文化安全立法,坚持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加大网络科技投入,提高信息领域的综合竞争能力,重视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 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之上的文化全球化,首先要求的是文化多元化,扬弃本民族、本土文化中自身封闭、保守、固执的状态,在向世界文化的开放和交流中,使自身得到修正、丰富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之间都有着工业文化这一共同点,这是因为世界各国的工业文明基本上都是由西方工业文明传播、扩散而来的.文化全球化从整体上来说,是以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模式为核心的.这对中国人来说,从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因为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先进的国家,为周围各国所仰慕、效仿,文化优越感和大国地位的自豪感,对于外来文化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排斥.这种自大的文化心态,再加上长期的闭关锁国、封建集权式的文化专制,使中国文化在近代长期处于一种"虚拟"状态.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在军事上的落后、政治上的腐败、文化上的愚昧顷刻间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5.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全球化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这是我们认清当今全球化性质的一个重要视角.这种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不仅表现在对“全球化观“的不同理解上,还表现在“客观的全球化进程“与“西方主观的全球化战略“的区分、矛盾和斗争上.当今全球化已经成为西方推行其国家意识形态的新工具,我们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认清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严重危害,防止陷入“西方全球化“的意识形态陷阱.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主张将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和话语伦理学运用于处理不同文化传统和政治、宗教信仰的相互关系,在各种文化价值之间实现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平等与和谐共处。哈贝马斯对亨廷顿等提出的“文明冲突”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反对西方文明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文明的做法,抨击了妄自尊大的自我价值至上的狭隘文明观。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不能凭借其优势地位凌驾于其它文化之上,不同类型文化之间应平等地相互交流以达到共同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7.
叶险明 《新视野》2007,3(2):45-48
基于对“文化全球化”解释学意义上的拷问,作者从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探讨了“文化全球化”,即:“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矛盾以及“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及其趋势。进而指出,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就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拒斥“西方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文化观与向西方国家先进文化学习和发展本民族先进文化间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文化全球化与“三个代表”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要有效地遏制西方文化霸权,积极推进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就必须按“三个代表”的要求,用创新的精神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吴云 《党史文苑》2009,(12):65-67
文化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前提和依托,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从而建构起的新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模式.文化全球化将使西方文化势力的渗透和侵蚀不断加强,"个体本位"的西方价值观逐渐消解传统主流道德的根基,文化产业的消费和习俗滋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致使意识形态的斗争日益复杂化,在思想理论和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不谐音符.高校政治教育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竞争与对抗、交流与渗透,应该实施"开放式"教育,加强师生互动,强化德育的育人功能,进行教育方法的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10.
姜勇 《理论学刊》2002,(4):32-33
在 2 0世纪后半期和 2 1世纪初 ,全球化成了世界主流话语。然而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民族主义仍然在顽强地生长着 ,反全球化的声音也日甚一日 ,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全球化的中心 ,同时也是反全球化的中心。那么应如何认识反全球化问题呢 ?一、关于反全球化的主题特别值得说明的是 ,是全球化制造了“反全球化” ,而且“反全球化”反对的只是全球化过程中滋生的多种问题 ,而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众所周知 ,全球化起源于西方国家 ,是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 ,然而 ,反全球化运动的中心也建立在西方国家 ,其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统治。现在…  相似文献   

11.
论文化与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进文化”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认真研究和科学把握“先进文化”范畴的科学内涵 ,以及不断创新先进文化 ,无疑对于我们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文化的内涵及分类何谓文化 ?这是研究和探讨先进文化首先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在前几年“文化热”时期 ,曾有人统计 ,给文化下的定义有 14 0余种。直到目前为止 ,仍然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可见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是何等的复杂多样。我们认为 ,文化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和把握。其一 ,从宏观方面界定 ,所谓文化 ,其…  相似文献   

12.
让网络文化真正成为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推动了全球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民族精神面临挑战,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社会管理难度加大。探索和实践先进网络文化建设,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文化走向网络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正引导一场文化的创新.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和文化古国,在网络时代不只是保存和发展文化的民族性,而且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创造属于中华文化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俞思念 《学习论坛》2010,26(9):55-58
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兴起逐渐进入关注点中。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正是建立在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兴起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意义,发挥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作用,形成中国文化建设的蓬勃气象,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百花园和众多文化流派,是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盛事。  相似文献   

15.
推进文化创新 发展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宪臣 《学习论坛》2004,20(1):27-29
创新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综合创新是保持中国文化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刻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大胆开拓、综合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保持中国文化的先进性.这其中包括内容创新,使中国文化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形式创新,用新颖进步的活动形式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制创新,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从伦理的角度来区分文化的类属的.因此,它们必然存在一定的伦理际遇.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价值功能是相通的,建设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有着共同的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化、文化本质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文化的理解大体有两种思路:作为"功能性"的文化和作为"主体性"的文化。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人化"。文化作为人的一种对象性活动,其合理性的内容表达是对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主体能力的证明。在人类文化变迁中,不同文化形态间呈现出了多元互补、加速度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要求文化领域和谐发展。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丰富发展了主流文化,也给主流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主流文化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坚持主导和引领非主流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创新文化建设是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相互关联的,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当前文化形态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要求我们从生态文化的视角把握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原则。生态文化对系统性的肯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对科技创新制约作用的理解,要求我们进行创新文化建设应突出系统性原则和环境友好性原则。创新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原则和环境友好性原则在创新文化观念建设、科技创新活动、政府创新制度建设、企业创新活动等方面有各自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余谋昌 《新视野》2003,(4):64-67
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它包括人类文化的制度层次、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一系列变化。建设生态文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