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5)
说起我与《南风窗》的相识,真是一段有“缘”的故事。去年底,我在厂内订了11份杂志,当时并没有订阅《南风窗》,而是另一份青年刊物,却因写错了邮政代号而成了《南风窗》。拿到《南风窗》,我感觉从来没有一本杂志能像《南风窗》那样令我看后心动。我是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细细地品读,深深沉醉在刊物之中。没想到这一“错”竟“错”出了这么一本了不起的杂志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8)
是否成立一个“读书会”我是在1990年开始订阅《南风窗》的,当时在书店中买了一本书名为《赢的策略》的书,这本书给我以很大启迪。后来发现这本书是南风窗杂志社编的。于是去买了本《南风窗》杂志来看,这一看,便订阅至今。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6)
不要再让我们相识恨晚我是半年前第一次读到《南风窗》这本杂志的,在这以前,虽然我读了4年大学,并且对报刊杂志挺感兴趣,可我还从来未见过《南风窗》。第一次看见它,心里真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真想不到有一本这么好这么有益的杂志,自己竟然不知道她的存在。在此,很想对你们说几句心里话。第一,在我们北方(相对广东而言),对广东的杂志  相似文献   

4.
在越秀宾馆,我们敲开了三一六号房间。听说我们是《南风窗》的记者,于老很高兴地笑了起来。我们这才发现,他手上正拿着几本《南风窗》杂志。‘《南风窗》办得好!发行量很大。就是这个刊名嫌小气了一点,“窗”嘛,进进出出总是不太方便的,若成了“南大门”就好了,来来往往多方便呀!’于老一开口便妙趣横生。于老是专程到广州参加‘文化发展战略’研讨活动的。他说,刚才正在思考着怎样为一周岁的《南风窗》杂志题辞呢。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1987,(10)
你心目中的《南风窗》是怎么样的?你、我、他,自有不同高见吧。广州宣传学院“社会传播与公共关系”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传播反馈原理时,走出课堂,访问了300多位《南风窗》的订户。同学们说,访问之前,他们有点忐忑不安,担心会成为“不速之客”,谁料接触读者之后,对方的热情竟使他们大感“受宠若惊”,都是热心人呵! 同学们在顺利完成了300多份问卷的填写工作后,还各自写了一篇调查心得。现选登其中部分,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南风窗》。  相似文献   

6.
自去年《南风窗》刊出关于我的两篇访谈录后,不少人辗转找到我,有的是想让我们帮着搞策划,有的是想到我们这里搞策划。来者既多,无暇接待,谨借《南风窗》一角,谈谈我对策划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1987年春节有,我路过陶然亭公园东门,一眼看见书摊上摆着一本《南风窗》。自从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介绍,我就一直在留意这书杂志。学习社会学以后,我着了魔似的从各种渠道开阔视野,搜集更多的信息,关注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广州的《南风商》杂志便是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好帮手之一,我“捉”住了它,从中定期提取“营  相似文献   

8.
阳敏 《南风窗》2008,(11):30-33
青年人的信《南风窗》:你和王先生交往多年了?吴洪森:我第一次上门拜见王先生是1983年1月底放寒假的时候,至今已经25年了。《南风窗》:能讲一下结识的经过吗?吴洪森:1980年我在九江师专中文系读三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文学评论,评法国古典名著《红与黑》,花了将近5个月的时间,1980年底完稿。之后先后投寄多家刊物都被退稿。1982年6月再次接到退稿,一气之下就寄给了王先生。那时我已经从九江师专毕业,在新办的九江九中任高中语文教师快一年了。《南风窗》:怎么想到寄给他呢?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10)
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南方为全国的读者输送了南方改革大潮中最新的信息和思想观念的话,我想应首推《南风窗》和《南方周末》这一刊一报。我们办公室从1997年开始,人手一份《南风窗》,她强烈的时代感常常令我们耳目一新。特别是一些人物在个人  相似文献   

10.
也许你是新朋友,也许你是老朋友,但是当你翻开这一本标明“’93新版本”的《南风窗》试刊时,你也许都能感到出乎意料的惊喜。《南风窗》,一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脱颖而出的有独特口味与魅力的杂志,一本被誉为“吹一股清新健康的南国之风”的“广东十佳期刊“(之一),七年半  相似文献   

11.
来势汹汹的舆论攻击不久前,我收到了一份没有署名的印刷品,打开一看,是一本名为“南风窗”的杂志,从封面的字体,版面的设计来看,是大陆出版的刊物无疑。杂志的封面上一行字引起我的注意:“请看书内20-25页”。我翻到二十页,那标题赫然入目:《告“御状”的香港女骗子》。刊头画是一个三个嘴巴的女人、狰狞可怕;右上角则是我在八二年九月拍给邓小平办公室的电报原文。而且该期《南风窗》的封面,竟是用我过去的一张照片,加以丑化,放大剪贴而成。我早就料到某些人不会就此甘休,但却想不到他们会利用官方刊物来攻击我。这篇署名为“张唐生/郭洪”的文章,开头就语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0,(25)
<正>上期的《南风窗》刊登了一篇题为《从金牌大国到体育大国》的文章,作者把体育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意识联系起来,应该说这是一个新的认识角度。广州亚运会确实带给中国历史上最多的亚运会金牌,但人们已经不太在意了。这是为什么?因为在世界最瞩目的奥运会上,我们都能位列金牌榜首,一个洲际运动会当老大又算得了什么。但是,这里有两个值得商榷的观点:金牌榜第一就能视为金牌大国吗?金牌大国就能算作体育大国吗?  相似文献   

13.
第108号提案     
在省人民政府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份编号为108号的提案——省政协三个委员联名提出:要把“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活动推向全省,进一步活跃民主风气。说起这份提案的产生,还有一段故事呢! 几个月来,《南风窗》杂志与软科学开发服务公司发起的“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地展开,使原来清静无声的省文史馆也时不时热闹起来,好些年逾花甲的老者凑在一起,戴上老花镜,手里拿着《南风窗》和报纸,指指点点,议论风生,饶有兴味地谈论着市民争当不掌印“市长”的新鲜事。众人异口同声地说:“‘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活动开风气之先,搞得好!”  相似文献   

14.
来信     
《南风窗》2016,(1)
正1我无法淡忘《南风窗》对我的震撼。那时我还是一名小学生,学校门口侧有个铁皮书摊,某天我翻开了一本杂志,竟发现里面的文章独特的内容和观点。虽然不能完全看得懂,但还是被这本杂志迷住了,从此我是每期必追,渐渐至今……即使在对未来一片迷茫的学生时期,我也知道自己的未来无论如何,起码我已不会堕落成社会垃圾了。家里各种杂志书籍林林总总,但却没有几期《南风窗》留着,因为我知道,这份杂志应该让更多的人去看,对于感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南风窗》曾经登载过一篇名为《台湾公民社会印象记》的文章,介绍一位北京学者在台湾这个“公民社会”的所见所闻,引起了很大反响。张启楷(以下简称张):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民拥有独立的意思表达和行动能力。台湾从1987年解除戒严到今天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9,(1)
要敢于触及问题的实质赵刚(内蒙古海拉尔市) 我现在是在俄罗斯给你们写这封信,我是做俄罗斯生意的,每次到俄罗斯,一定带一些国内的杂志,因为在外的日子有时间细细地读。这次我带的杂志中,有一本总第160期的《南风窗》,本来我并没太注意到这本  相似文献   

17.
读者信箱     
《南风窗》1998,(9)
7月号《南风窗》我看到了,最新的定位“聚焦政经,相约成功”应该说越来越靠近杂志市场的主流定位,这一定位既沿袭《南风窗》多年来的理念与风格,又更为凸显新时期的潮流代言人的形象个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2)
与《南风窗》谈心今天把多年珍藏的《南风窗》杂志翻来逐期对照,深感办刊质量在不断提高,值得一贺。位于贵州山区的百里矿山,我们煤矿工人为有这样好的良师益友感到高兴和自豪。特别是1996年《南风窗》第11期首辟独家策划一栏——“富人与中国”,确实使我受到教育和启发。作为一名局机关的普通公务员,我没有大的奉献于社会,只能将家中多年珍藏的书籍捐赠出  相似文献   

19.
我是《南风窗》的读者,生活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兰州。幸运之神慷慨又大方,我中奖了,从黄土高原南下五羊城,参加了第二届《南风窗》“开眼界”活动。在7天的活动中,我看到了南风窗杂志社全体人员卓有成效的工作,目睹了广州市十年改革的巨变,游览了名胜古迹、旖旎山水……百闻不如一见,虽说是走马观花,眼界也开阔了许多! 据说有的读者对“开眼界”活动有怀疑,我以幸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8,(4)
渴望文化“养料” 我是一个来广州打工的青年,更是《南风窗》的忠实读者,我很乐意分享《南风窗》对成长、成熟、成功的追求精神。 当我拿到1998年新版《南风窗》的时候,它精美的印刷和精彩的“独家策划”都令我眼前一亮,不过,当我读完整本杂志时,心里却感到一些遗憾。因为我没有看到诸如“成长课堂”“先锋人语”这些好栏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