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2年11月23日,苏共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后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全会上,选举阿塞拜疆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苏共政治局候补委员盖·阿·阿利耶夫为政治局正式委员。紧接着,在11月24日召开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阿利耶夫又被任命为苏联部长会议第一付主席。一个少数民族出生、长期在地方工  相似文献   

2.
在俄罗斯联邦议会选举结果揭晓以后,来自俄共的谢列兹尼奥夫当选为国家杜马主席,而有着原苏共背景,并在政治立场上接近俄共的斯特罗耶夫接任联邦委员会主席,从而使俄罗斯当前政治格局呈现出了新的面貌,由于俄共在1995年12月的杜马选举中获得了相对优势,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其领导人久加诺夫竞选总统的份量,而俄罗斯联邦现任总统叶利钦也不甘示弱,积极调整内外政策,大胆更换政府成员,努力修复自身形象,准备投入竞选争取  相似文献   

3.
对俄罗斯总统制的研究,国内学术界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前苏联和俄罗斯为什么要选择总统制?总统制出现以后为什么会屡经波折?俄罗斯总统制会发生哪些可能的变化?这些都是亟须探讨的课题。本文拟从政治制度化的角度解释俄罗斯总统制演变的过程,并对目前总统制所处的阶段作出估价。 一、制度资源短缺与总统制的产生 在苏联实行总统制并非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才提出的。早在1936年和1964年苏联曾两度有过总统制的创议但都没有获得认可。其原因在于苏共仍有足够的政治动员能力来维护其  相似文献   

4.
《真理报》1991年9月11日报道,苏共中央书记、苏共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吉达斯波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8·19事件原因、苏共前途以及对戈尔巴乔夫的看法。关于8·19事件,吉达斯波夫认为要对此进行评价需要时间。这是一些令人不可理解的事件。其发生的原因首先是戈氏用人不当,如选举亚纳耶夫当副总统,人代会进行过几次表决,由于戈尔巴乔夫施加压力,代表们只得让步。再如在选举苏共中央书记时,戈尔巴乔夫就列宁格勒的卡拉什尼科夫征求吉达斯波夫的意见,吉说:“这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教授,一个正派而诚实的人,不过……”,“好了,好了……”戈尔巴乔夫马上打断他的话,接着便在会上提议让卡拉什尼科夫当书记。吉达斯波夫认为,如此简单化地挑  相似文献   

5.
雅鲁泽尔斯基曾任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国务委员会主席。1989年波兰统一工人党在议会大选中失败后交出政权。但根据“圆桌会议”达成的协议,雅鲁泽尔斯基在1989.7—1990.11任波兰共和国总统。下面是他被接受波兰《政治周刊》记者采访时的谈话摘译。  相似文献   

6.
苏共指导思想的三大误区与苏联解体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从意识形态看苏联解体原因苏联解体的三大动力前苏联东欧赵志敏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葛宁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如是说 胡延新编译民族自我意识与苏联解体问题 王丹“苏联解体原因及苏联解体对欧洲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葛新生后苏联谁的日子过得好 (俄)弗·库马宁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与苏联解体 李兴汉苏联集体农庄经济制度的形成原因及若干思考 沈宗武略论抗战胜利后苏联对东北的战略意图 田保国对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变革的制度分析 王静苏共中央国际部与苏联对外政…  相似文献   

7.
苏联共产党的消亡是20世纪末世界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尽管很少有预言家能够判断这一突发的历史事件,但在苏联解体之后,各国的学者和政治家们都对苏共垮台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苏共自身的历史、现实方面因素,以及苏共基层党组织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并试图通过这种研究总结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8.
全面地重新评价波苏关系的进程,是在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不久开始的。1985年4月,苏共召开全会,预示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仅仅在会后几天,4月27日,戈尔巴乔夫与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雅鲁泽尔斯基在华沙会晤,就波苏两国在经济、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合作问题进行了讨论。两位领导人强调两国之间发展多方面联系的必要性。据波兰方面的报道,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有必要解释波苏关  相似文献   

9.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战略策略和路线方针的基本出发点.苏共在制定治国方略中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原理,这是苏共执政失败的最大教训之一;苏共"超资本主义"倾向的社会历史根源是民粹派及其所代表的民粹主义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0.
苏共“27大”是标志着苏联进入战后历史发展新阶段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其特征之一是苏共新领导在国内决心开始进行全面改革;特征之二是苏共新领导在国际上决心全面迎接美国的挑战。同以往的苏共领导不一样,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是以一种崭新的战略观点来看待历史新阶段的到来的。就其国际战略而言,以退为进,伺机待变,可以说是这一战略的总的指导思想。而这种指导思想的出现,是与苏共新领导对国际环境及其发展的新认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前夕苏共基层党组织组织资源的丧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共基层党组织曾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特别是苏共19次代表会议以后,伴随着苏共职能的转变,苏共基层党组织逐渐由社会基层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先锋队转变为在基层赢得选票的党派组织。几十年以来苏共基层党组织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所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被废弃,这是导致苏联解体前夕40多万基层党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苏共的执政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执政模式,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关于苏共高度集权执政模式形成的原因,文章着重讨论了苏共高度集权执政模式形成中的国际政治因素。一个基本的观点是:苏共所秉承的“世界革命”理念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直接导致了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互动的紧张关系。这种与资本主义国间的紧张关系成为苏共对国家全面领导的政治体制形成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从党的先进性角度看苏联共产党蜕变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开始到1991年苏共瓦解,苏共近80年的历史,其党建实践可划分为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斯大林之后、戈尔巴乔夫时期四个阶段。苏共的党建实践与党先进性问题的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因而,其经验是丰富的,教训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4.
苏共没有顺应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完成从一个革命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没有及时还政于民,完成从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向引导人民自己管理国家的转变;搞思想专制,不容异见,使社会创新能力衰竭。这是苏共败亡的几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立陶宛现任总统布拉藻斯卡斯最近写了一本名为《按立陶宛方式离婚》一书,记述立陶宛脱离苏联的经过。俄罗斯《文学报》1983年第14期以《家事》为题刊登该书的一个片断,谈戈尔巴乔夫夫妇亲赴立陶宛竭力阻止立陶宛和联盟“离婚”的一些情节,现译载如下:俄罗斯《文学报》编者按:今天刊载的是立陶宛共和国总统所著《按立陶宛方式离婚》一书的片断,这个片断所反映的是发生在三年多前的一些事件,这些事件成了1989年12月举行的立陶宛共产党代表大会出人意料的结局。在这次代表大会上立共宣布从苏共中分离出来,宣际上意味着立陶宛脱离苏联的外围战。  相似文献   

16.
苏共二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以及新修订的苏共党纲都强调:“必须始终不渝地和不断地发展社会主义的人民自治”,要“进一步采取步骤提高工会和共青团以及各个创作协会和志愿协会在人民的社会主义自治系统中的作用”;另外,在苏共新党章中还增加了一个章节,专门论述党与国家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相互关系。确实,近年来,苏联对发展人民自治的问题愈重益视,而且对党在发展人民自治过程中应起的作用也愈益明确。本文拟从苏联社会的一个侧面——高等院校,向读者介绍大学生各种自治组织的职能以及在大学生的自治活动中党组织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拉科西·马加什(1892.3.9~1971.2.5),匈牙利工人运动活动家,曾任匈牙利共产党总书记,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总书记和第一书记,匈牙利部长会议主席等职,1956年7月被解除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职务,1962年被开除出党,1971年在苏联病逝。一、青少年时代拉科西·马加什1892年3月9日诞生于匈牙利南部有个名叫阿达的村庄。拉科西的父亲叫拉科西·约瑟夫,母亲叫李德莱·塞西里娅。他们都在当地经商,家里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主要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国战争的胜利以及资本主义的负面合法性四个方面。当然,斯大林及苏共的一些失误和错误给苏共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成为侵蚀苏共执政合法性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二十七大不仅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一项中心任务加以强调,而且对社会民主化问题也采取了积极态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苏共纲领新修订本,还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报告,都提出了“人民自治”的重要概念,不仅用相当篇幅展开论述,而且以人民自治为中心目标,构画出了一幅进一步实现社会民主化的新蓝图。可以说,人民自治预示着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因此值得我们加以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苏联局势的发展,苏共领导层的意见分歧越来越明显,斗争越来越激烈,并且越来越成为人们观察苏联局势进一步发展的焦点。(一)目前苏共领导层的斗争情况非常复杂、派别繁多,党面临分裂的危险,各种不同的意见相互交织,很难区分。但尽管如此,苏共领导层的斗争基本上还是围绕三个人进行的,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不同的意见,派别,三个人的斗争集中反映了苏共领导层斗争的情况,同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