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2016,(5)
正在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及周边地区,散布着多达7000余块历代的碑刻,其中仅孔庙一处就有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碑刻1000余块,包括御制碑、谒孔碑、修庙碑、祭庙碑、功德碑等等。曲阜碑刻从宋代就引起文人学者的极大重视,文学家欧阳修、金石学家赵明诚都曾亲自到曲阜探访研究,并收入各自的著述。明清两代考据学盛行,金石大家更是纷至沓来,对曲阜古碑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2.
马希 《传承》2009,(6):76-77
桂海碑林在中国文献中是具有独特地位的碑林,这里碑刻林立。而在这众多石刻中,《龙图梅公瘴说》碑是一块充满文化和政治色彩的碑刻,在桂林石刻中有它自己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严木初  吴明冉 《前沿》2013,(6):177-179
唐代多民族共融共存,互相交流融合,产生了大量少数民族碑刻。主要有单种民族文字碑、汉文与民族古文字碑、多种民族古文字碑及少数民族汉文碑等种类,蕴含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边疆史、少数民族史、少数民族文化等研究价值,可以弥补传世文献中少数民族的内容记载少、缺乏公正等缺陷,为民族古文字碑刻文献及语言文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桂海碑林在中国文献中是具有独特地位的碑林,这里碑刻林立.而在这众多石刻中,<龙图梅公瘴说>碑是一块充满文化和政治色彩的碑刻,在桂林石刻中有它自己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冠县政协负责编纂的《冠县碑文大观》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碑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亮点之一,见证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冠县碑文大观》全书26万字,16开,7大篇章,集史料性、知识性于一体,图文并茂,资料翔实。该书辑录了冠县有史料记载以来的碑刻、志铭文化,它的出版是对冠县历史的又一个全新视  相似文献   

6.
云南自古至今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之间长期以来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保存在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园内石城(曲靖古称)盟誓碑亭中的碑刻文物——《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盟誓碑》(以下简称《盟誓碑》)便是明证。此碑是研究云南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团结友好关系的见证,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用汉文字书碑刻石记载少数民族历史事件、语言及章法的实物证据,其历史文化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蜚声海内外,是国内外文物考古爱好者到曲靖不可不欣赏的古老奇特的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艺术文物。正因如此,《盟誓碑》于1961年3月4日被国…  相似文献   

7.
冯玉祥的廉政碑谷全革由冯玉祥将军于1927年亲自撰文的廉政碑碑刻,最近在虞城县利民镇被发现。刻碑碑身长2.5米,宽1米,虽历经变迁,依旧碑身完好,字迹清晰。碑文的内容是:"我们一定要严惩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为人民建设廉洁的政府,为人民除水患,兴水利,...  相似文献   

8.
苑阳  张群 《小康》2006,(12):80-81
藏家有云: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圆霖的观音菩萨。可见圆霖大师善画观世音大士,又可知藏家是如何喜爱圆霖大师的书画。圆霖大师俗姓杜,名振山,笔名大雄山人,别号山僧。1916年生于安徽,至今已有90高寿。虽近期颐之年,但老人耳聪目明,齿龈坚固,思路敏捷,幽默风趣之天性仍在。大师少时早慧,并亲近佛门,尤为喜爱书画,闻名乡里。20岁时拜民间画师刘启唐习画,22岁时结交皖北名宿梅雪峰,并参加宿县书画社,曾作《慧可断臂图》,初显慧根。后只身游走名山大川,结交贤达之士。其间出皖豫、过川鄂,又在洛阳师从李荔贤、刘桂林两位画家,画艺益精。后至沪…  相似文献   

9.
苏玉东 《台声》2005,(9):74-76
中国翰园碑林坐落于古城开封风景秀丽的龙亭湖风景区,占地120亩,刻碑3700块,建筑面积15251平方米,这所碑林是开封市供销社退休干部李公涛于1985年8月开始发起创建的。中国翰园碑林的碑刻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之大成,是一座融碑刻艺术和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为一体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石头,遍布于中国的每一片山野。它以永恒的材质,书写着华夏故国的山河旧样,记录下赤县神州的沧海桑田。被称为长春之国的云南,西倚冰雪之山,南临沧浪之水,除奇异的山姿水态和风土人情外,这里还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千载以下,生活在这里的众多少数民族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浩瀚的文化遗产各种历史文献充箱盈柜。其中,尤以东巴经书、贝叶遗文、摩崖石刻和历代断碣残碑蔚为大观。爨碑便是其中的一枝奇花。 历史上,由于地理的原因,历代学者习惯把我国碑刻中的魏碑称为北碑,把东晋和南北朝的碑刻称为南碑其中以爨碑为…  相似文献   

11.
人 ,作为一个生物个体 ,天生的本能 ,要生存 ,要发展 ,要快乐。这样 ,就有食欲、性欲、占有欲、欢乐欲 ,有一定的自私的欲望。进步的社会就应该维护人的这些合理的欲望。但是 ,由一个一个的个体人组成的社会 ,每一个人在满足个体私自的欲望时 ,一定不能危害、剥夺他人的合理欲望。人到底天生性善还是性恶?问了几千年 ,争论了几千年。其实 ,人既性善 ,又性恶 ,对立统一。有狼性 ,也有羊性。一个人 ,既有善的一面 ,也有恶的一面。社会上 ,人群有的以善为主 ,有的以恶为主。善占了上风 ,则善为主 ,恶占了上风 ,则恶为主。总之 ,人性是不完善的 …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孔子评价子张“师也辟”的“辟”,过去多被理解成邪辟或巧慧善佞,即使有被视为偏僻的.也是指其偏于博爱容众的一面。实际上“辟”指的是子张的偏异求新、逾越常理的性格表现,《论语》中子张的许多言论可以证明。  相似文献   

13.
一、瑶族婚规碑的内容: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族聚居的瑶麓有三块石碑。虽然这三块石碑有的叫“瑶族乡规碑”,有的称“瑶族婚姻改革碑”或“瑶族婚姻议榔碑”,但因它是瑶族父老为改革瑶族婚俗而立的,故从《黔南人物志稿》(一)统称之为“瑶族婚规碑”。 现存于瑶麓民族小学前大门外侧的有二块,其中一块碑上刻有“同治二年三月”字样,可知为公元1863年所立。因该碑石质较差,经多年风雨剥蚀,碑面已有缺损,字迹不清,内容隐约可辨者有:  相似文献   

14.
高平 《北京观察》2014,(9):66-69
正真正淡泊名利的作家,视野宽广的作家,胸怀大志的作家,追求突破的作家,是不会护自己作品之短的。他们不会满足已有的成就,不愿停滞于已经达到的水平,他们总想着下一部作品会更好。一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二章》)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了什么是美,丑就显示出来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恶就暴露出来了。"这是辩证的认识论。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的统一体,也是认识对象的统一体,不知道这一面就不知道那一面。不识正面就  相似文献   

15.
至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至善是道德本体论的探求,是对道德终极价值的形上追问,是西方本体论哲学的缩影。但不论思想家们对至善的理解多么不同,它始终蕴含着人类的"合目的性"和幸福两个因素。至善既包含着最完满的幸福,又是人们所努力追求的目的。马克思抛弃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立足唯物史观,从社会实践出发,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道德善的最高目标,把西方传统本体论"至善"的内涵转换为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揭开了本体论的神秘面纱,使至善原本就含有的对人生理想和幸福追求的一面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6.
李梓儒 《乡音》2014,(11):43-43
河北省元氏县有两千三百多年历史。县内封龙山为冀中汉碑最为集中的地区,现有《汉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两块碑存。另有《汉封龙山颂》《汉三公山神碑》《汉三公之碑》以及唐人翻刻的《大唐八都坛神君之实录碑》等四碑有拓片存世,《无极山碑》仅有碑文流传。封龙山诸碑皆因山而得名,在见诸记载的封龙山七碑中,两块有御语山名,六块有三公山之名。问题是,封龙山、白石山今天依然沿袭旧称,而三公山、御语山之名,现在元氏东麓山脉中已早无此名。那么,这两座山究竟是今天的邪两座山呢?  相似文献   

17.
伦理与审美都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方式。伦理追求人生善的价值,审美追求人生美的价值。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都比较注重二者的联系的一面、统一的一面,这诚然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不仔细、深入地研究它们区别的一面、对立的一面,则无法真正认识它们的联系和统一。本文试图就伦理与审美歧异的一面做些分析,就教于伦理学与美学的同行。  相似文献   

18.
朱俊杰 《春秋》2013,(5):58-58
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存储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山东东明县地处黄河下游,沿黄124华里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积淀着久远的黄河文化。位于黄河右岸、东明高村险工淤背区(大堤桩号206+900)的“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其治黄历史碑廊内有清代、民国时期的碑刻9座,上面刻有帝尧时期、战国、唐、宋、元、明、清朝时代的碑文。有宋朝苏辙和欧阳修的治河疏略碑,  相似文献   

19.
心与理的终极追求是"至善"。"初心"之守持者则向善,"初心"之丧失者即沉沦,这是中国两千余年前的士人们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的思考胜果。先贤先哲们的大智大慧,卓著功勋,使中华民族历尽千难万险终未灭绝,而且发展成为煌煌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化优秀的民族。  相似文献   

20.
所谓“知人善免”,就是在严格考核和考察干部的基础上对那些不称职的领导者实行就地免职或降职使用。“知人善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没有“知人蕃免”,何谈有“免”才有“任”,有下才有上。要激励干部积极进取,事实上就必须坚持“知人善免”。这是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重要原则。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知人善免”目前尚未提上组织人事管理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