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正"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为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即以中  相似文献   

2.
《探索》2016,(6)
以法治方式治理腐败是新的科学反腐败机制的体现,是全面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是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应然选择。以法治方式治理腐败要着力于全面从严治党、着力于缓解利益冲突、着力于震慑教育效应等。同时以法治方式治理腐败要坚持保障干部清正、廉洁奉公,保证政府清廉、依法行政,保持政治清明、诚实守信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关系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7-2010年国内外银行治理研究的20余篇文献进行系统观察、分析发现,已有研究中大多学者利用实证研究以及案例研究的方法,采用大样本面板数据对美国、欧洲、亚洲等国的商业银行的控股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以及银行高管激励与ROA、ROE、Z-score、B/M、EVA、托宾Q值以及MVA等银行治理绩效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尽管由于样本结构以及研究方法的差异,学者们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但普遍认为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对治理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秋菊 《奋斗》2023,(6):60-6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基层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是实现基层善治的必经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有助于调动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5.
<正>治理"红包礼金"问题,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红包礼金"问题。把完善治理体系与提升治理能力结合起来。要推动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治理收送"红包礼金"问题的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强化纪委的监督责任和监督的相对独立性、权威性。要按照"打铁先得自身  相似文献   

6.
李晓晨 《世纪桥》2010,(23):57-59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问题。本文从法治的视角探讨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揭示了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指出和谐社会是法治建设的目标,而法治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保障。  相似文献   

7.
朱景文 《前线》2014,(10):15-1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把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会议的主题。法治建设虽然不是国家治理的全部内容,但是它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全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需要法治作为保障,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而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治理、善治与法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梁莹 《求实》2003,(2):50-52
20世纪 90年代 ,西方新的政治分析框架 ,即治理和善治理论 ,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并被认为是替代传统的政府统治理论的新思想。治理与传统的统治有着很大的不同 ,它要求实行法治。治理理论与法治有着密切联系 ,两者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推进民主化进程 ,肯定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培育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重要意义,走出一些认识误区,要在理论学习与法律知识学习、传承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与廉政文化、总结别人及自己的过去得失、领导工作实践及监督检查中努力培育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相似文献   

11.
行政事实行为与相关行为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赔偿法》颁布实施后,行政事实行为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才被真正认识。加强对行政事实行为与相关行为关系的研究是正确适用行政侵权责任法律规范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推动行政法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也是为将来在《行政诉讼法》修改时增加一种确认判决形式提供理论依据。行政事实行为是与行政法律行为相对应的概念,其与行政法律行为、违法行政行为、民事事实行为等相关行为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机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法治化是国家治理机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法治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机制改革的关键和基石。然而,推进国家治理机制改革面临着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困境,必须在完善国家法律体系,提高法律制度执行力和监督力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的科学化问题是人类不得不面对与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当代,国家的功用及其影响依然异常强大,随着人们相关认知的不断提升,其治理方式日益受到重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国家治理是一项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的政治工程、科技工程,更应该是一项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法治工程。法治是现代国家普遍的治理方式,是国家治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应该成为国家治理科学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建构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上的理论自觉与主体性坚持。习近平关于法治的论述通过重新梳理法治与改革的关系,引入“治理现代化”的全新理念,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法治的战略地位、全局意义、发展思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14,(12)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10月27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务必抓紧抓好,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指出,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  相似文献   

16.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一对相伴而生的概念,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领导干部应该准确把握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涵义、特征及类型,树立和坚持八大法治理念,在法治教育中提高法治能力,在法治实践中提高法治能力,在考核监督中锻造提高法治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建设法治城市,就是要实现城市治理行为合法化、治理过程有序化、治理规范公开化、治理形式正当化、治理理念市民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仅是法治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法治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迈入21世纪之际,中国如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其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确立怎样的治国方略。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是必须彻底抛弃人治,建设法治,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法治,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运行规律的一个新认识。纵观人类历史,法治与人治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治国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法治显示出优越性,并且普遍为世界各国所认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来为依法治国定位,是我们党在处理人治与法治关系方面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浅谈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强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200年5月,他在四川考察工作时又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有自己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同时要充分发挥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法治和德治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魏成 《世纪桥》2008,(12):59-60
法治与和谐社会已不再是很新的话题,但仍然是大家所关心的、努力探索其实现之道的话题。有人认为我们的社会存在太多的矛盾与冲突,怎么会实现和谐。他们的顾虑与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立足现实,我国的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确实困难重重,但任重道远,相信我们会实现真正的法治与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