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种社会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从选择社会主义到现在,人们依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看法。事实上,在认识社会主义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注意目的层次,同时也要注重目标层次。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既不可能立即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不可能立即实现人类最全面的发展,因此在中国谈社会主义,必须强调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解决贪污受贿问题就不是小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我们改革开放这一套东西,能促进经济繁荣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有一个问题没有证明,就是能不能基本上保持廉洁。应该既要繁荣经济,又要基本廉洁。如果繁荣不廉洁,最后繁荣也保不住。当然也不能只要廉洁而不要繁荣,那又是走老路,也维持不下去。既要繁荣经济,又要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制度研究方面的融合和借鉴促使政治学研究深入考察政治制度的不同变迁路径,并从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权力运行与激励机制、持续时间与剧烈程度,以及变迁路径是否契合行动者的意图等四个层面审视政治制度变迁的具体方式。这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可以从内部性和外部性、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社会发展、全局性和渐进性、合意目标与不确定因素等四组关系分析当下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价值理念、目标指向和现实途径。在改革和完善政治制度的过程中,既要做到从国内情况和问题出发,也要借鉴国外合理的相关经验;既要对待政治制度变迁主导力量的强制性基础,也要考虑利益关系协调的诱致性根源;既要把握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和价值原则,也要积极完成阶段性任务;既要回应诸多复杂因素,也要认识合意变迁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制度研究方面的融合和借鉴促使政治学研究深入考察政治制度的不同变迁路径,并从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权力运行与激励机制、持续时间与剧烈程度,以及变迁路径是否契合行动者的意图等四个层面审视政治制度变迁的具体方式。这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可以从内部性和外部性、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社会发展、全局性和渐进性、合意目标与不确定因素等四组关系分析当下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价值理念、目标指向和现实途径。在改革和完善政治制度的过程中,既要做到从国内情况和问题出发,也要借鉴国外合理的相关经验;既要对待政治制度变迁主导力量的强制性基础,也要考虑利益关系协调的诱致性根源;既要把握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和价值原则,也要积极完成阶段性任务;既要回应诸多复杂因素,也要认识合意变迁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进程中,既要把经济搞活,迅速发展生产力,又要牢牢把握住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党中央一再提醒全党同志务必充分注意的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干部正遵循这一战略方针,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而有创造性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新的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问题时有发生。这反映出一些同志对改革缺乏清醒的认识,有的甚至忘记了我们搞改革、搞现代化的大前提--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我们中国人有很多文明的风尚、优良的习惯风行于华夏大地, 但也有不少不文明的陋习充斥于城乡角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绊脚石。怎样改掉这些陋习呢?既要靠思想教育的熏陶, 也要靠法规的严厉惩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规不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态度,与其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心理密不可分。具体而言,它与近代中国国门被迫开启后既要学习西方又要实现"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相关,也与当时的中国社会条件和经济特点、与农耕文化的特点和影响等有关。分析近代中国认识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心理,以期关照当代中国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学界对资本主义认识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葛殿军同志: 你寄给《河北日报》编辑部的信转给了我。你们在学习“两本书”的过程中,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上不太一致,这并不奇怪。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表述也不完全一致。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供你们参考。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仍然坚持我在本报2月25日那篇文章中的观点。“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二是要有‘中国特色,,这就是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  相似文献   

9.
改革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急,也不能拖.一方面,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因为:1.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它是亿万劳动人民自觉从事的事业,人们的觉悟是要逐渐提高的.2.改革的过程是一个观念更新的过程,这既要靠对社会主义以往实践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也有待于改革中创造的新经验去证实.3.改革是史无前例的社会实践,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有通过改革的实践去探索,这就需要时间,使认识在反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主观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实际,那是右的表现;主观认识超越于客观实际,则是“左”的表现。 在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实际的情形,也有主观认识超越于客观实际的情形。因此,我们既要警惕右,又要防止“左”,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片面性。但是,从总体说来,要正确地认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中,既要看到我对外经贸摩擦将长期存在的可能性,也要看到这一问题的可协调性。  相似文献   

12.
在讨论环境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既要重视自然环境,又要重视人文环境。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空间。空间不空,里面什么都有。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物质世界,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两类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关系都很大。二、既要保护自然,也要征服自然。早几年只提征服自然、  相似文献   

13.
滕勇 《求知》2002,(3):32-33
对于WTO组织的任何一个成员国来讲,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中国企业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尤其是通信业更要有清醒的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灰心丧气,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深化改革,扩大自己的优势,转变劣势,做好包括思想观念、物质机制方面的充分准备,从容面对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4.
《瞭望》2008,(30)
国有企业既要把握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国企发展道路,不断开创新局面。坚定不移地壮大国有经济,为国家长远发展打基础。要保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有竞争力,就必须在决定国家经济命运的领域有强大的国企,增强国家控制力。中央企业包括银行,有数万亿元国有权益,这是我们积累的公共财富和社会财富,而公共财富是为体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  相似文献   

15.
时论新语     
△我们国家要改革。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这一点什么都搞不成。中国处于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如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我们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因为我们有文化大革命的经历,亲眼看到它的恶果。中国一定要坚特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人多,各有各的看法。如果今天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1,(2):5
第一,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课题。在坚定不移推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7.
我们国家要改革开放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这一点,什么也搞不成。中国、东欧都处于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如只讲民主,结果是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不能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我们对此要有深刻的认识。因为我们有“文化大革命”的经历,亲眼看到了它的恶果。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搞改革开放一定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我国人多,各有各的看法,如今天这个示威,明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这也为高校校园危机处理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是客观的,既不能随心所欲地拔高和夸大,也不能主观武断地贬低和否认。这两方面我们都有教训,吃过亏,受过惩罚。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经济改革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适应对内搞活经济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要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促进经济技术的交流;又要适应企业内部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很有必要来一次再认识。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04,(3):39-40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理论纷纷发表研究文章,现将他们的部分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