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中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中国师范教育的独立体系还有存在的必要。但是,随着对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层次要求的提高,师范教育的结构要作必要的调整;要改革师范院校招生和就业制度,确保师范院校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要增加师范教育投入,制订和健全师范教育的法律法则,进一步从法律上保障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化,人格化;是现代人格的塑造。师范教育应把师范教育人才观的内化、操作化、社会化作为改革的基本目标。师范教育应保持其师范性与民族性特色,并通过“大成智慧型教师素质”的培养与“大师范教育体系”的构建,促成自身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在四化建设中,师范教育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说,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那么,师范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当前,回顾师范教育的起源,探讨师范教育的发展规律,对于办好我国的师范教育,迎接80年代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我国师范教育体制转换中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师范教育由独立型、定向型的体制向非定向型、开放型的体制转换是一种必然趋向。在师范教育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存在着综合性高等学校如何参与师资培养与培训,现行的师范院校何去何从、如何重组师范教育资源及如何推进师范教育层级提升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综合性高校参与师资培养与培训要发挥其自身优势;要有重点地加强师范院校建设,促进师范教育健康发展,要加大师范教育资源重组力度,使之合理有效地得到利用,要重点促进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专教育提升。  相似文献   

5.
中国师范教育已经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这艰难、曲折的路程中,张謇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开拓者。他的重视师范、师资,严格教学管理和勤俭治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等师范教育思想,对研究张黎的教育思想,以至研究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史,都是颇有价值的资料,对创造中国师范教育新世纪的辉煌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重师范性,不唯师范性──对当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改革的思考李小平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心理学的处境不佳、声望低落,而作为一门关系到未来教师基本师范素质的课程.其在师范教育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则又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反差促成了一股推动高师心理学进行改革的强...  相似文献   

7.
论师范精神及其新的目标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教育是旨在使受教育者能为师为范的教育,亦即使受教育者能成为人类文明、人格力量、人生智慧的体现者的教育。师范精神是一种理想化、人道化的,以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关怀为根本宗旨,以时代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文化精神。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师范教育,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科学、创造、奉献与人道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师范精神,努力创建能体现和弘扬这种精神的新型师范教育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师范教育日益为社会各阶层所重视。在省教委高教局的支持下,为了提高新生素质,我省部分师专已于1985年起,在南通、镇江等市进行提前单独招生的尝试。今年北京、上海等市也相继进行了这种尝试。这说明对这种招生方法有深入研究之必要。本文用教育统计和教育测量的方法,对我省师专1986年提前单独招生考试,在镇江市(含4个县)考点的全部理科数学试卷的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入学后的单招生(单独招生录取的新生)与统招生(统一录取的新生)的素质进行多指标对比分析。目的在于为我们改革高校招生工作和命题方法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了比较科学地评价这种提前单独招生的优劣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虽然也有人很重视学校的教学管理之法,如在《学记》中就曾经对学校的教学程序、内容、原则、方法和学校管理提出过许多重要的见解,要求教师必须“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善教善喻。但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却没有产生专门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我国专门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是到了近代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以后才出现的。当  相似文献   

10.
罗炳之教授,诞生于1896年,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了近代中国的清王朝、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教师,桃李满天下;潜心研究教育科学,在教育学科的许多领域,都有宏论,著作等身,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家、原南京师范学院院长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从研究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到开办实验幼稚园、公立幼师、国立幼专和高师幼教系,创建了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幼教理论和实践体系,对我国幼儿教育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教育史学的跨学科性质,它一直受到历史学和教育学的双重影响,并处于学术取向还是职业取向的两难境地。反思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史学的发展不应脱离历史学“母”学科主流,同时也应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传统教育史学和新教育史学各有其利弊,对于教育史的再认识是教育史学发展的基本形式。随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外国教育史学的未来发展可有两条并行不悖的路线:一是继续教科书传统,以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二是摆脱学校教育史传统模式的束缚。加大学术研究的力度,提升教育史家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西方教育史学主要是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物,以直线进步史观描述近代民族国家学校教育的发展并关注大教育家的思想.在战后国际史学两次转向和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双重夹击下,传统西方教育史学模式发生了两次嬗变:20世纪50年代末在历史学社会科学化潮流的影响下向新社会史方向发展,在美国率先出现了新教育史学,几年后影响到欧美其他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新文化史学的影响,在英美等国出现了新文化教育史学,后逐渐向欧美其他国家发展.进入21世纪,一方面,运用传统教育史学模式研究教育史的仍大有人在,许多教育史家为捍卫教育史学的独立性而努力;另一方面,新文化史取向的教育史学与新社会史学取向的教育史学既相互博弈又取长补短,形成了战后西方教育史学三足鼎立和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法学》1986,(6)
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向立法工作提出了挑战。我们既要使改革依法进行,不能因改革而破坏法制;又要使立法适应改革的需要,不要束缚改革,妨碍改革,使改革有法可依。一些同志提出了加快立法,改革立法制度的建议,这与立法的条件、步骤与方式问题密切相关。本文拟结合近年来我国立法的实际,就此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5.
从日本第三次司法改革看我国司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引言笔者作为客座教授于去年9月在日本新泻大学讲学一年。在此期间 ,正赶上日本进行二战后的第三次司法改革 ,而此时 ,我国的司法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为此 ,我怀着浓厚的兴趣 ,对日本这次司法改革的基本做法进行了一定的考察 ,以期对我国的司法改革有所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日本先后进行了三次司法改革 :第一次是二战结束之后在美国的干预下所进行的司法改革。这次司法改革是在日本废除了明治宪法 ,制定了实行国民主权原则的日本国宪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主要内容是“赋予裁判所完全的司法权和违宪审查权 ,禁止设置二战前行政裁判…  相似文献   

16.
日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司法改革。负责对这次司法改革进行设计的“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 ,已于 2 0 0 1年 6月提出了最终意见书 ,描绘出了改革的大体轮廓。随后 ,在日本政府内阁内成立了“司法改革推本部” ,具体负责有关司法改革的法律的起草等工作 ,日本政府定于 2 0 0 4年国会会期时 ,向国会提出主要的改革法律 ,如获得通过 ,司法改革将会全面展开并在短期间内完成。刑事司法改革是这次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我国 ,有关日本司法改革的全体状况已有所介绍和评论 ①,但从专业角度对其刑事司法改革进行介绍和分析的论文等并不多见 ,鉴于以此…  相似文献   

17.
高等师范教育发展中的学科教学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师范教育在师范教育重组重构,综合大学试办教育学院的新形势下,遇到了严峻的困境和发展机遇,它必须寻求新的生长点。如何能把握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如何能理智地明确学科归属,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学科实力,如何能重视建构学科体系,锻造学术队伍,开辟实践基地,学科教学论必将获得自身的突破性发展,并对高师教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法院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审判方式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并与国家机关统一进行的机构改革相结合,进行了诸多非常有益的探索。改革成绩几何,改革出路何在,现在已有必要总结和分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进行的司法改革,一定程度地保证了办案的质量,保障了公平与正义。但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相比,改革的深度还不够,领域还比较窄,司法不公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度有待提升,还不能适应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从已进行的改革实践来看,仅靠司法机关自身进行内部改革,显然难以将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司法改革主体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小川 《时代法学》2006,4(5):15-24
司法改革离不开具体主体的运作。我国司法改革已进行多年,但对于改革的主体至今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党的机构及司法机关既是司法改革的主持者,又是司法改革的实际操作者的做法,在逻辑上不尽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司法改革的领导者、主持者、参与者、实施者进行探讨,对确保司法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