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苗族古代社会的鼓社、议榔起源问题,李廷贵、酒素同志在《略论苗族古代社会结构的“三根支柱”》(载《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以下简称《略论》)、《苗族“习惯法”概论》(载《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以下简称《概论》)中认为,“鼓社源于苗族社会进入父系个体家庭(产生私有制)的时代。”“议榔这种立法形式,看来源于原始公社末期开始有了私有财产的时候。”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 ,苗族形成了有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进行社会管理的“习惯法” ,如“议榔” ,“理老” ,“鼓社”等。它们成为特定群体认可和遵循的“法”。在我国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 ,分析和探索贵州苗族法律文化 ,旨在加深对民族地区的法律文化的了解 ,积极推动现实的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3.
西部方言区苗族无论在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诸方面较之东部和中部方言区的苗族都要复杂。其内部按语言、服饰、生活环境等分成许多“支系”。这些“支系”有的是他称,有的是自称。六寨苗族就是西部苗族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的一员,“六寨”的名称是由有青山寨、大寨、新开寨、华匠寨、新寨、五龙寨等6个大苗寨而得名。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诸方面完全一致,邻近其他民族习惯称这里的苗族为“六寨苗”。1936年红军长征经贵州毕节时,华匠寨的王义佳等人曾率领苗民投奔红军,在红军首长王震等同志的关怀和帮助下,成立了“苗民自卫队”,在六寨苗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六寨苗族自称mo~(43),主要聚居在大方县瓢井区的兴隆、八堡、新开、菱角等乡。所操语言属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六寨苗族的人口已经达6000人。六寨苗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就文化教育而言,据不完全统计,97%以上的妇女(包括6岁以上的女孩)是文盲,50%以上男性是文盲或半文盲,中学文化程度的只占总人口的4%,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人口的0.3%。从语言使用情况看,内部交际都用苗语,因此,25%左右的人不会讲汉语,20%左右的人听不懂汉语。本篇音系,就是按六寨苗语整理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苗寨郎德     
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里市沿山間公路向東南行車約二十七公里,便來到被人稱為“露天的苗族民俗博物館”——郎德上寨了。寨子依山傍水而建,山脚下是清澈透明的望牛河,山寨上方從半山腰到山頂是鬱鬱葱葱的林木。清早,遠遠望去,寨中的縷縷炊煙和山間的裊裊霧靄籠罩着青山上鱗次櫛比的吊脚樓,好似一幅清新的水粉風景畫。苗家人有自己独特的迎客方式。從山脚到寨門有上百級石階,盛裝的苗族姑娘用米酒和苗歌沿石階設置數道“關卡”,每到一  相似文献   

5.
“喜欢道才来唱,喜欢理才来说”。 这是黔东南苗民《说古歌》的开场白,它准确的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理”或“道理”的态度和感情。“理”这一个古老的概念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平时不论节日、婚丧、寿诞日子都要由理老、歌手用摆古、对歌等形式向苗民进行“理”的教育,遇有诉讼和纠纷也由理老或寨首根据理词的意思进行裁决。所以“理”是苗族先辈对后代进行传统教育的总括,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重理、讲理、服理是苗族社会的优良风  相似文献   

6.
颜安 《传承》2015,(2):90-91
贵州苗族聚居地因为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俗习惯,形成了特殊的民族习惯法则,对当地民众具有非常强的约束力和执行力。贵州苗族习惯法表现为议榔与村规民约,其对村民自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治安的维护作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火灾隐患等人为灾害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赶秋”是湖南吉首、沪溪及贵州松桃一带苗族人民的大型喜庆节日活动。每年的“立秋”这天,当地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着节日盛装,男女老幼结伴而行,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传统的秋场有吉首县的矮寨场、沪溪县的潭溪和梁家潭、凤凰县的勾良山等地。 “赶秋”这天,秋场上人群摩肩接踵,四周山坡,人头晃动,苗族人民个个衣着节日盛装,放眼望去如花团锦簇,非常热闹。人们把秋板和绳索固定在一个状如大水车的优质木架上,苗  相似文献   

8.
从人口及户数、家族、家支与酒堂、风俗、服饰等几个方面对下寨苗族文化的变迁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分析了下寨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与规律。下寨苗族文化变迁主要属于主动变迁的类型。从文化内部因素来看,文化的接触和传播、新的发明和发现、价值观的冲突等是变迁的主要原因;从文化的外部条件来看,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变动、人口的变化等是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化媒介生态的系统中,苗族形象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纸质研究走向新媒体符码传播演变的过程。传统媒介形象因媒介“他律”之力受到新媒体媒介技术的遮蔽,苗族网络文化符像的光晕快速流动而离散开来去,造成苗族符像也从基于传统媒介“本真”倾诉,转向一种“仿真”的符号衍义与自我对空言说。基于此,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苗族形象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两维度“有形符码”的权重效果,进而整体观测在符像述真的过程中苗族现代媒介化形象图景的展现状况。  相似文献   

10.
苗族汉子李铁军,是政协湖南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他在绥宁财政战线上辛勤耕耘31个春秋,谱写了华美的人生篇章,多次被评为优秀领导干部及先进工作者,被誉为财政战线的一名“铁”人。公正无私“铁算盘”1980年12月,李铁军参加工作,历任绥宁县寨市区财粮助理员、财政局预算股股长、副局长、局长。  相似文献   

11.
<正>曾经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矮寨村的矮寨因穷而“矮”,但近年来,矮寨人从传统中挖特色,从筑牢村基础设施、改善环境风貌、打造乡村休闲游等方面下功夫,矮寨嬗变成了宜居宜业的特色靓寨,培育了发展动能。《当代广西》第3期的《矮寨不“矮”》一文,正是生动践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成功缩影。一直以来,我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传统村落美景美不胜收,但受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制约,使得一些像矮寨这样的村屯  相似文献   

12.
在神奇美丽的云南武定县、寻甸县的苗村彝寨,一片片整齐的“三保”坡改梯地、一个个坚固、牢实的圆型小水窑、一个个标准的青贮、氨化窑、一个个效益显著的沼气池,改写着贫困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着这片贫瘠土地的面貌。而这些向贫困宣战成果的取得,是南京爱德基金会无私援助,省、县政协实实在在扶贫办实事,贫困农户奋发图强、积极参与创造的。今非昔比则足村地处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石腊它苗族乡的则足苗族自然村,正是在这场贫困与富裕的对话中,悄悄走出田埂,叩开了脱贫致富生活之门。一个夏日雨后初晴的日子,记者造访了则足苗族…  相似文献   

13.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五百多万,居住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其中以贵州为最多,故贵州高原素有“苗岭”之称。苗族人民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我国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三苗”和“蚩尤”的记载,有人认为他们就是苗族祖先。苗族人民至今还流传着“从黄河迁来”的传说,现在也有“跋  相似文献   

14.
针对清水江苗族龙船节来源传说,过去一些学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工作。有的人认为“这一神话传说与施洞苗族龙船节的来源根本不是一回事,根本没有任何关联,而仅仅是当地苗族群众对这一节日的一种解释和假托。”①有些学者认为这一节日传说与当地人们杀蟒之事有关,“后来人们加了些神话而已”。②有的人认为传说反映民族分化的情况,“民族迁徒的纪念日也变成了本民族最隆重的节日——龙舟节。”③……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时至今日,人们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因此,就这一节日传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统一思想,认清事实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一 清水江苗族龙船节是台江、施秉两县交界的清水江沿岸的苗族在五月二十五日前后举行的划龙船盛会。它分为两个独立的活动区域,共有四十余寨,近四千户,直接参与活动者约二万人。旧时龙船数有56只之众,现能使用的存47只。龙船活动以站立划桨,船型为母子舟,龙头另配一对硕大水牛角,按照苗族风俗习惯为主进行而与其他地区的龙船活动迥异。今天人们所说的“清水江苗族龙船节”一般是专指施洞为中心的活动区域而言。因施洞是现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且又是活动的中心场地,所以习惯上称为“施洞龙船节”。 清水江苗族龙船节的来源传说  相似文献   

15.
关于苗族的图腾崇拜,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槃瓠”(注:“槃”同“盘”,以下通用“盘”。)是苗族的图腾崇拜,或者是部分苗族的图腾崇拜;另一种意见认为,“盘瓠”与苗族无关,把“盘瓠”作为苗族的图腾,是别人栽在苗族头上的,是对苗族的侮辱。我个人认为,对于图腾崇拜的问题,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来进行研究。在这个问题上,一方  相似文献   

16.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西北部.境内苗族人口约有5000余人,石门坎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本世纪初,威宁石门坎苗族教育“实系首屈一指”,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威宁石门坎因此而被国外基督教报纸誉为“海外天国”.很明显,当时教会在此创办学校、兴办教育,主观上带有明显的文化侵略、同化动机,但在客观事实上却发展了这一地区的苗族教育,并使之成为苗族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反思总结这个时期石门坎苗族教育,对我们今天发展苗族教育及其他少数民族教育,具有其正反方面的意义.一、石门坎苗族教育的历史概述石门坎属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七区,地处贵州和云南两省交界处.距威宁县城120公里,离云南昭通仅37公里.上世纪末,“这里居住着300余户人家,95%以上系苗族的一  相似文献   

17.
苗族的日月神话中传说在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保有最为丰富和完整,其中的“造 日月”、“谢日月”、“叫日月’”等神话传说、反映了苗族先民对远古时期陨石坠落地球现象的记载, 是少数民族远古传说中不可多得的星作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试论苗族原始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普遍信奉原始宗教,在其他民族的心目中,苗族历来信鬼好巫,乾隆《贵州通志》卷七中就直言不讳地说:苗族俗尚巫鬼,大部落有大鬼主,有家则有小鬼主。原始宗教虽然在苗族社会生活中不象传言那样影响广泛,但苗族民间普遍信仰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苗族信仰也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以及英雄崇拜的阶段。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苗族创造了自己颇具特色的原始宗教体系。 苗族原始宗教与基督教、佛教、道教等成熟的人为宗教相比,具有信仰的自发性、崇拜的多元性、无组织和教派之分、无固定活动场所、以不脱产的巫师为核心开展宗教活动等特点。 一提到苗族原始宗教,在现代人的意识中就把它与“装神弄鬼”联系在一起。其实从其发展初期来看并不尽然。恩格斯曾经指出:“事情很清楚,自发的宗教,如黑人对偶像的膜拜或雅利安人共有的原始宗教,在它产生的时候,并没有欺骗的成分,但在以后的发展中,很快地免不了有僧侣的欺骗和伪造历史……”苗族原始宗教亦如此,在其发展初期是一朴实的信仰,并曾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时至今日,它在苗族社会生活中仍保留有一定的市场。 因此,正确认识苗族原始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对于我们今天妥善对待苗族宗教信仰及其习俗,迅速加快  相似文献   

19.
试论苗拳     
苗拳,是现代汉语对苗族武功的俗称,古代典籍中载为“苗技”。就其广义来说,包括了苗族武功中的徒手与器械两个方面,苗族东部方言统称之为“舞吉保”。苗族能在世界先进行列中居于领先地位的东西所见甚少,唯有苗拳颇为广泛地为人们称颂,古  相似文献   

20.
一、安屯设堡的由来剑河:考史自秦汉以来,虽有黔中郡、武陵郡以及明朝贵州中书省之设。但这块地方,实际上并未被真正统治过.苗族人民,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寨自为治,象中国古诗所描写的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安其居,乐其俗。”是一个纯朴而饶有古风的民族,是一个具有民主雏型的社会。前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总督鄂尔泰,巡抚张广泗,镇压苗族人民起义后,雍正八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