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知识产权的形而上特点使得拥有资源的发达国家借助于知识产权制度来抵制部落群体对知识产权财产规范要求变革的主张。传统文化表达的特殊性导致它很难被纳入著作权框架中,企图以著作权制度为基石构建传统文化表达保护方式只能让二者之间的矛盾更为突显。传统文化表达与作品之间存有一定相似性,在建立传统文化表达权利保护框架时,可以沿用著作权法的立法思路和方式。但传统文化表达的保护又不应拘泥于著作权制度的藩篱,而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特殊权利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2.
知识产权的时同性特征是知识产权区别于所有权的重要特征,也是某项智力成果能够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之一.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已进行多年,但以知识产权特征为出发点的研究很少,本文以知识产权的时间性特征为参照,比对传统文化在知识产权三个主要权利载体上——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的时间性特征进行探析.研究发现,以著作权和专利权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多已超出其保护期限,与此相对的,由于商标的可续展性,以商标权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并不存在时同性特征下的保护难题.基于此,寻求新的表现和承载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及在先权利.特种权利保护制度的完善和设立成为追求著作权和专利权保护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知识产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建议稿)》的立法过程及主要内容,以个案调查的方式论述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和知识产权法在履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盲区。提出了对于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靠一部单一的《保护法》来保护,其保护是脆弱的,在操作层面上是比较困难的。立法机构应将知识产权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整合起来,统筹兼顾,形成体系,防止执法时各行其是,甚至冲突的建议。同时,针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指出法律法规的制定是必需的但不是惟一的保护方式,在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不同的保护手段和方式,应该总结各地已经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多种形式的保护手段或方法,上升到国家层面予以提倡或实施。  相似文献   

4.
李北凌  王敬 《法制与社会》2013,(33):172-174
我国是传统文化深厚、历史悠久的国家。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秦皇岛青龙县奚族传统文化为例,探讨了民间传统文化法律保护的思路:利用我国现有保护传统文化的专门法和其他部门法律中的专门条款来实施法律保护,同时协调现有法律法规适用范围和效力等级,在符合国际公约和国际条约立法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加快完善我国传统文化法律保护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清末变法改制以来的一百年间,如何调适传统法律文化以适应法制现代化的需求,就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仁政与宪政、义务本位与权利本位、家族与个人、纠纷解决与权利保障等的不相容或实质性差异,决定了对传统法律文化调适的必要,而立法中的择善而从和司法中的因势利导,则为这种调适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对任何一个国家或群体都意义重大。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堪忧,特别是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在传统文化法律保护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所以有必要创设新的制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即传统文化产权制度。该制度则建立在劳动财产论、劳动价值论和文化资本论的基础之上,其具体的制度构建主要包括主体应采用双重主体说,权利主体是其所在社区的群体,管理主体是国家,即由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统筹传统文化产权的运行;客体即传统文化,但应排除公有领域、宗教领域、合理使用状态下的传统文化;内容大致包括署名权、文化尊严权、文化发展权、使用权、获得收益权。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少数民族都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面对这一局面,迫切需要国家采取立法的手段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刍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文化分为外壳(立法、司法的基本方式)即"法体"和内核(支配法律实践活动的价值基础)即"法统"两部分。本文试图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并认为该问题的研究将会对依法治国的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社会未将自由与权利概念化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人无自由与权利。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在整体上应当被改造、被置换,但并不意味着古人积累的技术智慧与程序艺术不可被承继,更不意味着支撑法文化传统的基于人性又反映中国文化特质的原则可以被抛弃。中国文化传统仍然是我们探讨中国现代法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价值观念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中西价值观念差异表现在 :自制、内省与等级尊卑和自由、平等、民主、权利 ;依赖性与独立性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重义轻利与重物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冯俊伟 《证据科学》2010,18(4):467-474
欧盟刑事取证立法建立在两个不同原则上,一是传统的相互协助基础上的立法,一是1999年坦佩雷会议后,相互承认基础上的立法;这两种立法在欧盟范围内并存。从未来发展看,相互承认基础上的立法将逐步取代相互协助基础上的立法。欧盟理事会2008年12月通过的《欧盟证据令》是欧盟在相互承认基础上取代原有刑事取证立法的第一步,对原有立法进行了制度性革新。欧盟刑事取证立法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在相互承认原则和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2.
域外强奸犯罪的立法变革源于其人权的张扬、女性运动的发展和对同性恋的宽容等社会现实引起的性文化观念的革新。在祖国大陆地区由于传统文化观念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女性的主体意识,特别是性主体意识和相应的文化观念尚未普遍形成,女性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制约着男女平等观念的确立;因此,在现有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不宜立即变革强奸罪立法,而应当积极采取以司法个案判决的形式推进体现正义和平等的性文化观念,最终实现强奸罪的立法变革,这应当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比较稳妥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蒋海松 《现代法学》2022,(1):94-108
我国民法典汲取了优秀传统法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法文化既形塑了民法典的独特人文精神,也对其制度建构深具启示。在精神牵引上,传统文化的德法合治影响了民法典浓厚的道德关怀,重视抽象化的人之德性价值为人格权独立成篇提供了哲理论证,传统民本精神、“法顺人情”、天人合一思想、诚信文化都有其精神传承。在民法典制度安排上,继承了传统的典章治理智慧和通过法典化增强民族认同的政治使命,“有典有册”、律例统编的传统形式启发了民法典简约的立法技术。此外,在具体制度上,传统家事法律制度深刻影响了婚姻家庭编,传统典权制度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进行了历史论证。民法典对民族特色的彰显并非偶然,其原因在于民法典是民族特质的法意凝练,法治发展趋势要求从法律移植到“中国之治”,通过民法典提振民族精神也具有世界经验。但传统法文化影响不能过度拔高,其诸多人文主张仅停留在观念层次,而缺乏制度建构。应对传统观念进行现代化的制度转换与批判性继承,引领新的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4.
Legal context. The effect of rapid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copyrightlaw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particular on thebalance between creators' rights and users' rights. Key points. Copyright law involves a balance between the rightsof both creators and users. When initially faced with fast-evolvingdigital technology, the courts struggled with the balancingact and tipped it in favour of users' rights. The Supreme Courtof Canada elevated various exceptions to infringement to userrights, and cautioned against a low standard of originalitywhich would favour creators' rights. The US Court of Appealsremarked that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 is disruptive tocopyright owners whose works are sold through traditional mechanisms;and others suggested that a bias in favour of owners rightsmay have well impeded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ulture. Despitethe initial struggles, legislative changes, market forces andrecent deference by the courts to the balancing of various interests,have slowly restored the copyright balance, even when facedwith rapid technological chang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opyright litigants must give carefulconsideration to the balance between creators' and users' rights,and be prepared to justify traditional copyright protectionin fields of new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5.
“97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作了较大幅度修正,特别是特别防卫权的设置,改变了传统的立法格局,在此初步体现了刑法的社会秩序防卫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并重的使命,但个别地方的立法疏漏引发了学界的纷争,若干理论分歧还有待进一步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秦强 《北方法学》2012,6(5):46-56
人权条款写入宪法之后,国家立法机关担负有不可推卸的人权立法义务。立法机关的人权立法义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权的立法保护义务和人权的立法救济义务。在性质上,立法机关的人权立法义务应该是一种法律性义务,具有强制性效力。立法机关的人权立法义务,不仅具有规范层级方面的形式性要求,而且还要具有效力方面的实质性要求。  相似文献   

17.
论同性婚姻合法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霞 《河北法学》2008,26(3):101-104
随着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对同性恋现象的深入研究,对同性恋者婚姻家庭权利予以法律保障的全球化立法运动此起彼伏。同性恋者追求永久结合的诉求具有正当性,应当予以立法保护。鉴于同性婚姻和异性婚姻毕竟存在着很多不同,应当区别对待。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立法模式,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同性恋者的结合宜采"同性伴侣"的立法模式,其成立要件、效力、同性伴侣财产制度也有别于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妇女农地权利法律制度运作的实证研究与完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但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频受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未得到充分的保障。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立法上对"男娶女嫁"婚嫁方式可能损害妇女土地权利的认识不足;二是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互相矛盾;三是立法上对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的效果适得其反;四是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五是当村规民约侵害妇女土地承包权益时,缺乏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为此,应当有效化解政策、法律之间的冲突,完善细化法律规则,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加强对村规民约的法律审查,消除制度歧视。  相似文献   

19.
欧盟刑事取证立法建立在两个不同原则上,一是传统的相互协助基础上的立法,一是1999年坦佩雷会议后,相互承认基础上的立法;这两种立法在欧盟范围内并存。从未来发展看,相互承认基础上的立法将逐步取代相互协助基础上的立法。欧盟理事会2008年12月通过的《欧盟证据令》是欧盟在相互承认基础上取代原有刑事取证立法的第一步,对原有立法进行了制度性革新。欧盟刑事取证立法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在相互承认原则和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0.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legislative debate and court opinions,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hat the French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order policing as a bulwark of freedom and national sovereignty deeply informed the development of (and contestation surrounding) the 2010 ban on all facial coverings in public. This ban notably includes the burqa or niqab, garments worn by a small minority of Muslim women in France. This article has two aims. The first is to expand on the sociolegal argument about the contested nature of rights protections and co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on legislative authority by highlighting how a nation's legal culture can profoundly shape that contestation. The second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show, through a technique called legal archaeology, how longstanding French views on rights confront current European‐inspired alternative views that would give more weight to individualistic protections against state action than has traditionally been the case in Fr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