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伦敦专电 科学以它神奇的力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是有时候它也会象从瓶子里放出来的妖魔那样作祟害人。氯氟烃(又称氟利昂)在地球上为人类造福,想不到它会跑到天上去闯祸,把臭氧层捅了个窟窿。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不过是古代的传说,现在,世界的科学家却真的开始探讨“补天”的办法了。 拯救臭氧层世界大会3月5—7日在伦敦召开。这次大会是在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倡议下,由英国  相似文献   

2.
沈颖 《瞭望》1989,(24)
今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用“警惕:全球变暖!”这一警句作为今年环境日的主题思想,提醒全世界人民重视全球性增温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变化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席托尔巴指出:气候变化的警钟已向我们敲响,时不待人,这种由于温室气体而引起的大气增温是全球性问题,因为我们都处在这个温室之中,没有人能够超脱。 地球已经历了50—60亿年冷冷暖暖的气温变化。近100年来,处于第四纪大冰期的一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地球,依旧冷暖不断地变化着。虽有一些科学家  相似文献   

3.
正1947年,英国整个煤炭工业实现了国有化。当1952年冬天采暖季开始时,全国煤炭管理局积极提倡家庭采暖使用"含有碎块的煤屑"。它大张旗鼓地宣布,含有碎块的煤屑将从1952年12月1日起被免于定量配给。四天后,12月5日,灾难降临了。伦敦每周死亡人数持续升高。然而,这一次灾难并非来自敌人的轰炸机,而是来自伦敦自身。逆温、低温、缺风这些气象条件罕见地  相似文献   

4.
读了《科技潮》杂志1996年第3期的《“世界末日”并未来临——驳关于环境的7个错误预测》(下面简称此文为《错误预测》)一文,对其中几个问题有些异议。 首先,《错误预测》一文把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列为关于环境的7个“错误预测”中的两个,然而,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是已经被公认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尽管在科学家中间对此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作为认识的主流,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防范,这些都已明白无误地反映在包括我国政府率先签署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尔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等有关国际环境公约和协议当中。去年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再次证实人类活动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  相似文献   

5.
凯风 《瞭望》1999,(15)
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仍在持续并不断升级。与此同时,欧洲大陆的伦敦、巴黎、罗马、法兰克福等许多城市4月3日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战游行,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战呼声亦一浪高过一浪。北约仍在喋喋不休地重复空袭是为了“避免人道主义灾难”。究竟是谁在巴尔干制造“...  相似文献   

6.
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科学的进步在为人类创造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以及一系列日益严重的发展后遗症问题,危及着全人类的安全。全球温室效应、臭氧层变薄、物种灭绝、环境和生态的恶化、环境激素和生活方式对人体的危害、人类疾病谱变化等缓慢恶化的问题比之于突来的灾难,更不易唤起人类的急迫感,然而对人类的危害却可能更为严重。当我们沉醉于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时,当我们为科学在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爆发性”的繁荣而欢呼时,必须冷静地看到日益沉重的代价。刚刚在布达佩斯结束的世界科…  相似文献   

7.
英国伦敦曾以“雾都”闻名于世。上世纪50年代,伦敦尝到了上业化的恶果。当年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为“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霭,1952年12月4日变成了震惊世界的杀手: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浓雾整整有5天不散。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大雾之后几个月,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这次灾难对英国人震动很大。”英国外交部气候变化与能源工作组官员说。  相似文献   

8.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和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环境公害事件出现,公民环境权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吕忠梅教授将环境权定义为: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资源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田恩泽 《瞭望》2011,(47):52-52
当前,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全球蔓延。这场已历时四年的经济灾难,给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美国,在欧洲,一些人在难以承重的情况下,走上街头,从“伦敦骚乱”到“占领华尔街”运动,抗议者表达着不满情绪,他们不满本国的经济现状,要工作,要吃饭,要求公正的社会待遇。西方国家的政府也...  相似文献   

10.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近代工业化中机器的轰鸣和人类文明的脚步出现的,从”雾都”到南极的臭氧层空洞这都说明了环境问题正在愈演愈烈.目前,环境问题已不仅仅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还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地区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环境保护迫在眉睫.马克思恩格斯以其极富前瞻性的眼光,深刻地研究了环境污染的根源,并对此试图提出解决方案,这些对于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春萌  王瑾瑾 《学理论》2011,(20):201-202
地震、海啸、洪水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难,车祸、火灾、校园犯罪又是时常发生的人为灾难。灾难无情,灾难来临时,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会给幸存者带来身体上的创伤和心理上的打击,特别是正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青少年学校灾难教育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1)
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给我们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带来全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环境话语是试图明确环境价值承诺、定位环境制度、引导环境利用和改造活动、形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话语实践。西方环保主义基于话语框架理论特别是话语即权力与权利的理念,把环境问题裁定为危机、困境、灾难,进行归因分析,然后从伦理修辞、政党规训、仪式话语和全球动员多个维度,探讨环境问题的消解,建构了包含环境问题性状话语、归因话语和路径话语于一体的环境话语体系,是我国环境话语建构的有益养料。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难管理中的跨组织合作——基于社会弱点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灾难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但是它们所带来的破坏以及社会群体和个体对此表现出来的响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却不是随机的。其原因之一,是社会弱点的存在影响着自然灾难的作用结果。资源等空间和地理分布的不均衡造成和增加了社会弱点,弱点的存在影响了灾难威胁、灾难抵抗力和恢复力,不断发现和消除弱点是灾难管理的重要工作。而跨组织合作能消除或缓解资源分布不均和资源匮乏所带来的社会弱点,进而增强灾难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主要以地震这类常见的自然灾难为例,在分析社会弱点和灾难威胁、灾难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的关系以及集中式灾难管理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指出跨组织合作在社会弱点发现和消除以及在灾难管理中的作用,进而从区域内政府机构之间合作、区域间跨组织合作和与第三方组织合作三个方面剖析在自然灾难管理中的跨组织的合作问题,最后围绕社会弱点、跨组织合作为我国政府的灾难管理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世界级城市伦敦政府管理体制的特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荣 《党政论坛》2003,(10):46-47
地处英伦三岛的伦敦,多年来一直是世人所关注的“明星”城市。这不仅仅是因为这座城市作为世界级城市所拥有的实力和荣耀,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城市政府管理体制与公共行政服务颇具特色而给人以深刻印象。 一、伦敦政府管理体制现状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伦敦地区的政府体制几经变革,其趋势是地方自治和职能整合。根据1965年实施的《伦敦政府法》,大伦敦地  相似文献   

16.
1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自环境保护问题发端,直至成为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虽然各国纷纷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但环境问题依然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的界限,演变成全球性问题(全球性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  相似文献   

17.
在环境史视野下,空气污染问题并不是某个时代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特有产物,空气污染问题有着其特有的形成规律和解决路径。伦敦、洛杉矶、日本四日市的空气污染问题都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公众对空气污染的认知程度和容忍态度是解决空气污染的关键。为环境立法、实现能源的更新换代,并最终推动公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武斌 《民主》2010,(4):45-47
<正>2009年12月,我第一次到伦敦。在我预定的行程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寻访马克思在伦敦生活的踪迹。马克思1849年至1883年去世,在伦敦生活了34年。可以说,伦敦是马克思的第二故乡,是伟大的《资本  相似文献   

19.
张小燕  魏彤儒 《学理论》2012,(24):204-205
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和社会灾难频繁发生,给中学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心理挫伤。本研究基于全国调研数据,运用Stata11.0统计分析软件,从灾难认知、灾难情绪和灾难意识三个维度,试图全面了解我国中学生灾难心理的状况,并且在此基础上,从构建完善灾难教育体系视角提出了改善我国中学生灾难心理状况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与灾难斗争的社会实践是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多难兴邦"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与灾难斗争的历程中不断发展的特殊规律。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正视灾难,在与灾难的斗争中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