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构建文化安全战略体系,需要评估国际文化秩序中的冲突与合作,规制国际文化格局与国际文化交往。国际文化力量的分化是国际文化格局转型的趋势,国际文化合作的演进是国际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动力。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离不开和平友好的文化外交和实施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战略。东亚是中国文化安全地缘战略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2.
国际恐怖主义是当前国际安全的主要威胁。从宏观地域分布角度来看,冷战后主要集中于“破碎地带”,其中伊拉克成为国际恐怖活动的中心。从微观地缘特征来看,国际恐怖活动的一些环节往往有较强的环境选择倾向。国际恐怖主义的泛滥对世界地缘战略格局和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方面,恐怖主义虽然没有改变总体战略格局,但改变了美国的安全战略,促进了大国关系的调整。恐怖主义活动和国际反恐斗争也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其中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杨闯 《外交评论》2004,(4):22-29
本文主要论述外交决策理论的内涵、冷战后亟待解决的国际秩序论和中国应该选择和平发展安全合作的外交战略。文章认为,外交决策理论应回答世界格局、世界主要矛盾、国家定位与国家核心利益等问题。冷战后世界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冷战后世界两大主题没有变,但和平与发展的内容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南北关系问题。中国的周边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的国家定位应为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台湾问题都属中国的核心利益。当前应建设中国关于国际秩序的理论和中国外交战略理论。中国的外交战略宜提出“和平、安全、发展、合作”为好。  相似文献   

4.
《外交评论》2014,(4):25-40
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在对外交往中需要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进行有效的相互转化,以实现国家利益。国家营销理论对国家战略的规划定位、体系设计与实施手段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其对战略实施阶段的多元营销手段,可以用来分析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国家营销视野下的外交战略分析框架包括三个部分:国家战略定位和道路选择、外交战略体系设计、外交战略实施。中国外交首先要在国际体系层面找准国家定位,在国内层面找准政策定位,在外交路线上做出明确选择。中国逐渐将经济外交列为核心外交政策,辅之以公共外交、文化外交等政策手段,围绕"实力与权力之间的有效转化"这一核心议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进行外交布局。中国在价值塑造、市场细分、促销渠道等外交战略实施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外交评论》2019,(1):113-134
网络主权虽已成为中国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原则,但其逻辑正当性仍需阐明。国际规范的兴起和扩散有其内在规律,其中规范的功能价值会对其是否被接纳、扩散并社会化产生影响。主权原则作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国际体系的核心特征,其重要功能之一在于保障国际体系的秩序稳定。具体来说,这种秩序性功能体现在约束体系暴力、明确权利义务、保障平等发展和保护文化特性等方面。网络主权的缘起便在于这一新兴空间上述秩序功能的失位。同时,这也意味着网络主权实践应受到秩序维护的限制,从而表现为一种"有限度的"主权。基于上述理解,本文进一步对《网络行动国际法塔林手册》和特朗普政府《国家网络战略》中明示或暗含的网络主权理念进行了评析。这些案例均存在对网络主权的过度主张,从而损害而非加强网络主权的秩序性功能。  相似文献   

6.
这次伊拉克战争标志着国际格局进入了全球霸权时期。在新的时期,中国应该采取“加速发展,攻势防御”的国家安全战略,为中国的发展创造长时期国际和平环境。  相似文献   

7.
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文明交往维度看,“中亚”均处于中西之间,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的核心地带,更是联通古今中西、促进文明交往互鉴的关键枢纽。增强面向中亚的中华文化传播力,推动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是当前亟待破解的国家战略传播议题。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真实、立体、全面展现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中亚接受中国,并以“中亚”为文明交往中介,促进东西互鉴,让世界理解和接受中国。提升路径上,以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战略引领,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发展道路及其承载的人类共通价值,打造系统协同的中华文化中亚传播战略;以基建为先,夯实中华文化中亚传播的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以内容为本,深挖“中国-中亚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共通价值,构建融通中国-中亚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以体系协同为要,将全媒体传播体系发展优势转化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际效能。并最终以“各美其美绘就美美与共”,推动丝路文明复兴,促进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互融共生,以此形成中华文明对世界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化“走出去”要有新思维、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复杂的国际市场因素。如此严峻的形势和复杂的格局,要求文化走出去必须有战略意识和国家意志,并在国家层面做好协调和统筹规划;同时,文化走出去要有市场化思维和产业化视野,并以版权输出和高附加值的内容产品为主,拥有版权和高附加值的内容产品的生产是文化走出去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多元化的世界发展格局,为中国突破西方话语霸权、发出自己声音提供了时代机遇。无论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还是贡献中国智慧,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中国将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中,提出更多的中国主张。辩证的人类生存方式、互动共享的价值视野、话语体系的真理性和价值性,使得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以合作共赢为原则、以梦想相通为内容、以破立并举为方法建构,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话语体系的建设理路。  相似文献   

10.
文化和国家形象都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的程度是衡量其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民族国家的精神体现,直接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和释放影响力。因此,文化软实力是塑造国家形象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阐释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怎样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中国自身的特质与价值观,认为发展文化软实力,建构健全、丰满的以民族文化为底蕴的中国形象,业已成为事关我国和平发展与文化复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