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晓林 《世纪桥》2011,(1):27-28
儒家学者对西周礼仪研究、整理,形成传世的《周礼》、《礼记》、《仪礼》。从“三礼”中探究西周礼仪教育成功的因素,其礼仪教育目标明确,内容丰富,设置合理,对后世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2.
学会说赞语     
<正>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正如孔夫子所言:"不学礼,无以立。"千百年来,"礼"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生生不息,世代相承。近日,有幸聆听北京礼仪学院院长李柠教授主讲的礼仪培训课,让人在轻松快乐中享受了一  相似文献   

3.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义利之辨”发端于春秋时期。《中庸》中说:“义者,宜也。”义就是适宜、应当、适当的意思。《左传·隐公元年》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可见,春秋时期所谓的义,意为行为或断事适宜于礼,义作为适宜于礼的道德要求,其一般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制,达到“义节则度”。而“利”单指个人利益、功利,是与礼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4.
礼仪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礼仪道德规范。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公民素质的标志,在国际交往中则体现为国格。中国人自古崇尚“以礼治国”,素以“礼仪之邦”的盛誉而著称于世。《左传·隐公十五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仪,上升而为礼制,下沉则是礼俗,与道德更是互为表里,具有维系、调节和教化功能。中国传统礼仪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诸如尊道贵律、律己修身、仁爱孝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修睦、精忠报国、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等,无疑是中华传统…  相似文献   

5.
潘富恩 《学习论坛》2007,23(6):60-63
宋浚吉(同春堂)是17世纪朝鲜李朝后期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诗礼传家的家庭,深受中华、中原文化的陶冶,遵循孔子的“仁者,人也”的宗旨,以“仁”为他人生哲学的核心,坚持“天理”,立足以民为本,以“济民”、“兴邦”、“利天下”为目的,体现“真儒之心”,对当时社会上“千怪百鬼”丑恶的人与事进行揭露,竭力树立“抗节奋义,杀身成仁”的真儒形象。同春堂“好学勤礼”,倾其毕生精力,对儒家礼文化从礼仪制度的损益演变,从礼与情、礼与法、礼与俗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探究,致力于弘扬古代传统道德文明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一命题关涉到先秦中国学术的发展。春秋社会对王道精神的丢失,特别是对作为西周礼乐文明重要载体的《诗》、《礼》本质的背离,加剧了"礼坏乐崩"的程度。而《诗》、《礼》之类的说教对于当时酣战中的诸侯已失去意义,晚年的孔子遂将王道之思寄于鲁之史记旧闻,从而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学术的新局面。孟子称《春秋》"其文则史",有助于了解孔子与《春秋》的相关度,也有助于认识早期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国是礼仪大国,诸多与古代中国发生过外交关系的国家因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竞相仿效中华礼仪。例如朱熹的《朱子家礼》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从日本人的生活中依然能看到古代中国礼仪的痕迹。然而,晚  相似文献   

8.
礼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素来有"礼乐之邦""礼仪之邦"的称谓。作为南宋著名哲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如何看待礼仪文化?《朱子家礼》一书有哪些影响和现实意义?朱熹重整礼学对当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可资借鉴的经验?记者就此专访华东师范大学朱杰人教授。  相似文献   

9.
《湘潮》2007,(8)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社会公德缺失的状况呼唤建立新型的社会公德规范。儒家伦理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虽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但儒家"约之以礼"、"乐群贵和"、"严己宽人"等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儒家重礼的精神,为今人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周周公的制礼作乐意味着一套用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礼仪制度,即礼制的确立,学术界虽然有人对是否为周公“制礼作乐”提出过疑问与争论,但不管是对于当时的统治者还是对于后世追思西周文化的儒家来说,是谁“制礼作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已经建立了一套用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礼仪制度,即西周的礼制,乐也被礼制化而具有与礼制相应的乐制体系。乐走上了服务于礼制的命运,丧失了其作为娱人属性所具有的生动活泼性。  相似文献   

11.
彭美会 《世纪桥》2011,(23):26-27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比较充分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礼乐文明。在当前社会的礼仪文化建设中,挖掘包括《诗经》体现的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前线》2017,(12)
<正>儒家有"六经",孔门有"六艺",其重合者为礼与乐两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于儒者而言,礼乐不只是一种技艺或文献,它甚至常常被视为儒家社会理想和文化理想的代名词。礼乐文化流传至今,最重要的文献,即为《礼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自此以后经学成为官学,相传西汉经学家戴德与戴圣叔侄搜集先秦至西汉早期的相关文献,各自为五经中的《礼》编了辅助  相似文献   

13.
《思考与运用》2007,(7):41-51
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到这样一个讲堂来,就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最近《中国的品格》这本书出来以后,有很多人关心。现就这本书的一些问题,来跟大家交换一下意见。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国乃伦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德”、“札”遂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石。“德”、“礼”不仅是法律制定和执行的依据,而且法律的内容也大多关乎“德”、“礼”。“德”、“礼”的这种主导地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一定的阶段性。这种“德”、“礼”主导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仍然从正反两个方面发挥着其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仁义礼智信”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克谦 《学习论坛》2005,21(4):49-51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具有高度概括和持久普泛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并利用其作为道德范畴形式的“品牌”价值,立足于当代语境给予新的阐释,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鲜内涵。本文对“仁义礼智信”在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的意义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以“礼”为思想灵魂、以“仪”为行为规范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文质统一、礼德统一、仁义礼智信统一,是当代中国公共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通过中西礼仪文化综合创新、古今礼仪文化创造性转化等途径实现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与公共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是加强现代公共道德建设的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梳理礼的起源、发展脉络及历史价值,总结礼的丰富内涵,并进一步发掘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意蕴,提炼礼仪文化中的"仁德""和合""以人为本"等优秀思想精髓。这些传统礼仪文化的优秀思想理念,正是"礼仪之邦"得以续存的基因密码。文章建构了传承传统礼仪文化的跨时代价值通道,为进一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8.
礼起源于祀神,后来扩展为吉、凶、军、宾、嘉礼仪制度,演变为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习俗、文学、艺术、经济、军事等在内的文化体系。礼制产生于中华民族的发轫期,囊括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到周公发展成一整套以宗法制为主的礼制体系。周礼以道德为核心,以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为基本原则,以礼制为基础,德治、礼治为本,刑罚为末,相互配合。影响所及,历代王朝都重视重建礼制,通过礼治治国理政,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礼治社会。今天礼治在重塑道德风尚,重建伦理秩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仍然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的社会主张,这里的“和”就是和谐的意思.亦即中和两者之间不和谐的地方.使相互关系能和平相处、均衡发展:儒家把中庸思想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其中“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  相似文献   

20.
礼起源于祀神,后来扩展为吉、凶、军、宾、嘉礼仪制度,演变为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习俗、文学、艺术、经济、军事等在内的文化体系。礼制产生于中华民族的发轫期,囊括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到周公发展成一整套以宗法制为主的礼制体系。周礼以道德为核心,以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为基本原则,以礼制为基础,德治、礼治为本,刑罚为末,相互配合。影响所及,历代王朝都重视重建礼制,通过礼治治国理政,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礼治社会。今天礼治在重塑道德风尚,重建伦理秩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仍然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