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建明 《党史文苑》2001,(6):22-24,21
瞿秋白和鲁迅,一个是中共早期的领导人,优秀的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一个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双璧”,在20世纪30年代亲密合作,并肩战斗,结下了诚挚的战斗友谊,在中国革命文化史上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2.
<正>力群(1912—2012),山西灵石人,是中国新兴版画的先驱;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两人相差16岁,应属于两代人;力群出生在黄土高原,茅盾出生在江南水乡,空间距离跨越数千里。然而,他们却因缘际会,在中国革命文艺战线上有过几度倾心交流,真挚互助,写下一段文苑佳话。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式人物,一位深受景仰的现代文化宗师。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武装的缔造者之一和主要军事领袖,大部分精力花费在与敌人生死决战的残酷战争中,但由于他骨子里的“革命文化情结”,心中始终不忘另一条战线——风云变幻的文化战线。在南征北战的枪林弹雨里,他“指点江山”;在马背上、窑洞里,他“激扬文字”,关注“文化同行者”的种种心迹与表现。这个时候,影响毛泽东最深的当算鲁迅。毛泽东说过,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是伟大的革命家,他尊称鲁迅是“中国第一等圣人”。  相似文献   

4.
历史毕竟公道,100多年来,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降临的并不总是灾难,还有一大批杰出的志士仁人。他们的降临,似乎就是为了铲除这些灾难而来的。正是这血与火的民族解放斗争的现实,造就了作为杰出的革命家、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的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诞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个贫穷、落后、饱受欺凌和愚弄的民族,特别需要自己的“精神界的战士”。鲁迅当日大声呼唤过他们,并率先做了这样的战士。茅盾也是这样的战士。 以这样一批战士为核心构成的文化新军,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没有他们,中华民  相似文献   

5.
成仿吾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他早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后,与郭沫若等人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建立了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参加创办了多种文学刊物,撰写与翻译了许多论文、小说、诗歌,并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推动我国革命的新文化运动起了重要作用,是当时有影响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6.
中国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郭沫若最钦佩的学人之一。郭沫若和鲁迅一样,也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著的著名学者。然而,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这两位颇有影响的名人陆续发生一些不愉快之事,又始终缺少一面之缘,这些,在鲁迅先生逝世后,成为郭沫若终生“不能弥补的憾事”。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1936年10月19日,一面印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盖在鲁迅先生瘦小的躯体上。“民族魂”三字,是对鲁迅的巨大精神影响力的深刻写照。  相似文献   

8.
关锋沉浮录     
霞飞 《党史博览》2005,(5):49-53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两个人叫关锋:一个是在西安事变时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的关锋,此人本名贾拓夫,做党的秘密工作时,化名关锋,是共产党的老资格的革命家,已于1967年去世。另一个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员的关锋,此人在“文革”时期与王力、戚本禹被人并  相似文献   

9.
刘白羽同志经过五年酝酿、五年写作,终于完成了90万字的长篇巨著《心灵的历程》。这部书满带激情地叙述了作为革命家、文学家的刘白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者说,这部新著是他“最看重的一部书”。它是一部奋斗史、心灵史,是作者60年来革命道路和文学道路的总结,是作者留给后人的一个“交代”。文字依然是那么鲜活,感情依然是那么火辣,完全看不出是出自耄耋老人的手笔。 老一辈革命文学家,大都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白羽同志的生活阅历尤为丰富。他少年时期当过学徒,后来在孙殿英的部队里当过兵,亲身领略过旧军阀的凶残暴虐。  相似文献   

10.
林伯渠     
“革命一生无愧作,路线正确是英雄”。这是陈毅悼念林伯渠逝世的诗句。作为一位职业革命家,林伯渠的一生,和中国进入20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他探求革命真理,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他从19世纪末起,就献身于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事业,既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功臣,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跨越两个世纪的革命家。他一生总是顺应革命的潮流,不断随着时代前进,“毫不顾惜地把那些注定了要衰亡的东西抛在后面”。1886年3月20日,林伯渠出生于今临澧县一个“书香门第”,曾祖历任知县和叙永直隶厅同知。父  相似文献   

11.
平和县人口52.8万人,总面积2326.8平方公里,设16个乡镇(场)、240个行政村、18个居委会、12个作业区,具有“老、特、边、山、贫”5个特点。老,即革命老区。平和县是革命的“红土地”,老区乡镇占75%。70年前,闽西南农民武装斗争领导人朱积垒发起的平和暴动,是“福建暴动的先声”,朱德、邓子恢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平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特,即人文旅游资源独特。平和是福建省重点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是台湾“阿里山忠王”吴凤、油画家周碧初和文学家林语堂的故里,有名闻遐迩的闽南佛教圣地——三平寺、享誉闽南第一山的“灵通岩”。边,即为闽粤重点边区,与粤东北接壤,是我省的南大门之一。山,即沿海山区县。山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8%,位居漳州市各县之首。贫,即为漳州市唯一的省定贫困县。经济起步晚,基础薄弱,贫困面大。  相似文献   

12.
王稼祥是著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对党对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尤其是“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时期,他不顾个人安危,两次犯颜进涑,与“左”倾错误作斗争,表现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相似文献   

13.
作为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与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颇多交往,尤与周恩来结有整整半个世纪的革命情谊。作为文学家和诗人,郭沫若虽未刻意描写周恩来,但在其浩繁的卷帙中,多处有关于这位世纪伟人的文字。 首次出现,是在南昌起义爆发后第三天的历史场景中。郭沫若与李一氓等人从九江星夜赶赴南昌,在历经种种曲折之后,终于在隔天夜间到了南昌贺龙的军部,就在郭沫若一行与贺龙晚餐时——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于1913年春至1918年夏、1920年夏至1922年冬,先后在湖南一师学习、工作了8个春秋。即便于1923年4月调党中央工作之前而两度不在一师的日子里,他也以母校及其附小作为自己开展革命活动的“根据地”。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学生到教师再到职业革命家;二是由非凡的师范生到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再到杰出的革命家。湖南一师印证着毛泽东成长的足迹。  相似文献   

15.
文霞 《先锋队》2011,(11):26-29
1981年,沈雁冰逝世,中央为其恢复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沈雁冰,笔名茅盾。1896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他不是一个职业政治家,也不是一个职业革命家,但他却与政治、与中国革命有着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藏书的名家。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藏书有2.2万册;中国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的私人藏书多达四万册。在我们党内也有不少藏书家,据说胡乔木的藏书近五万册。然而,在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中藏书最多的,则首推毛泽东了。毛泽东可谓名副其实的“家藏万卷书”,而且不止一万卷,是近十万册。  相似文献   

17.
1949年前,茅盾始终作为自由职业者和政府的异见者而存在。新中国成立后,茅盾置身体制之内,成为新政权文化界的高级领导干部一茅盾身份的变换,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改变了他作为一名知识精英的思想和意识?不妨以“大跃进”为例,看看他是怎样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不但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演讲家。在历次不同场合的演讲中,他都能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风格,深入浅出地说服大家,“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我只讲“二、三、四”三个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队战士多是不识字的农民,毛泽东在给他们讲话时,很注意用简单明了的词句。他对红军战士说: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所以要懂得革命的道理。“马列”写了很多书,一下子掌握不了那么多,我现在只讲“二、三、四”三个字的道理,要求大家记住。战士们一下子感到很新鲜。毛泽东说:“二”是指两种战争。古今…  相似文献   

19.
沈雁冰(茅盾)在1923年至1926年的四年时间在上海大学进行革命活动。他对上海大学有着极高的赞评:“当时的上海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弄堂大学,这个弄堂大学培养了许多优秀革命人才,在中国的革命中有过卓越的贡献。”所谓弄堂大学,他主要是指校舍和设备简陋。  相似文献   

20.
近读《任弼时同志二三事》有所感悟:一个平淡无奇的“怕”字可谓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美好心灵的真实写照。 文章以朴实的语言从一位革命前辈行为中概括了这么三个怕: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这“三怕”突出表现了任弼时同志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的崇高品质;这“三怕”是对任弼时同志这位人民公仆最好的称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