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伴随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出现的资助目标不断提升、资助内容不断丰富、资助形式不断更新等新特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出现了部分经济困难生认定材料造假、诚信意识淡薄、心理自卑等新问题。新形势下,不断完善资助工作机制,实现资助育人模式由"他助"向"他助-自助-助人"转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开展主题教育,引领资助育人工作;加强对贫困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的宣传,传播正能量。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大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根据资助育人的特点,对影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进行规避或消除,创新"多元化资助,精细化管理"的资助育人模式,创新资助育人融入大德育体系的"三助育人"思路,创新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在高校大德育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彦  王钦双  郭南 《世纪桥》2010,(9):96-97,101
学术团队具有共同的学术目标、合理的人才梯队、完备的综合素养和灵活的运行机制等特征。当前大学生党员形象总体形象良好,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基于学术团队模式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员形象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学术团队的运行模式,高校学生党员形象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提出建立共同愿景,提升大学生党员价值形象;加强和谐共进,提升大学生党员知性形象;激发团队效应,提升大学生党员服务形象;完善运行机制,营造高校学生党员形象建设良好氛围等举措。  相似文献   

4.
资助育人精准化包括精准认定育人对象、积极创新育人手段方法、丰富育人内容、加强育人成效考量等方面,重在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素质,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经济资助全覆盖的基础上,立足精准识别,结合思想引领、学业成长、素质提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分类识别、分类施策、分类帮扶,坚持发展化资助、个性化资助、适时化资助,探索精准资助和精准育人相结合的发展型资助工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校扶困助学工作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现象,许多方面亟待加强和改进。高校应革新资助育人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扶困助学与思想引导、素质提升有机结合,充分挖掘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努力构建立体化的高校贫困生教育资助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与高校资助育人高度契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效果不强、缺少精神资助、提升综合能力有限等关键问题。"中国梦"指导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励志成才的精神力量,确定奉献国家的伟大使命。在"中国梦"指导下,通过实施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和生涯教育,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更好地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7.
学生资助工作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大局、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在助困的同时不断强化育人功能,已是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趋势。在相关研究中,"资助"或"育人"单向研究多,通盘研究少;具体措施研究多、理念挖掘少。本文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变迁的实际,从契约与契约文化的内涵着手,指出创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理念的重要性,并从"利""理""义""信""法"五个维度提出培育契约文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努力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已成为体现教育公正公平、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结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好新的资助政策。做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可以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资助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就教育的本质而言,资助是手段和途径,育人才是其本质目的。在当前资助工作中,育人更加能凸显出资助工作的重要功能和时代价值。资助育人工作包含资助育人工作政策的稳定和谐、资助育人工作交往中的畅通有序、贫困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认同、贫困生受助权益的合理实现和资助成果的传承和发展等环节。这对于满足贫困生的主体需求,助力贫困生日常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的提升,深化贫困生践行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指出了当前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利于贫困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树立、劳动动力激发、劳动能力提升等问题。基于劳动教育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意义,探讨了以涵育劳动精神为中心、增强劳动实践为导向、提升劳动技能为关键的资助育人实施路径,为发挥资助育人的价值引领、品格养成、人才培养作用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高校朋辈辅导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在朋辈辅导中既能够帮助他人实现心理解围纾困,又能够提升自身阅历,丰富人生经验,防止陷入心理问题的困囿。本文在立德树人视阈下针对高校朋辈辅导的工作特点,结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后喻文化与主体间性理论对高校朋辈辅导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为高校朋辈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价值启发。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高低是衡量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效提升高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必须坚持育人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知行合一的践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是要抓住育人这个中心。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生涯导航教育计划通过有机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通过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调研思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进作用,使学生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全面贯彻全国第十二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认清形势,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强化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这是保证高校学生党员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学生党员队伍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非常关注的问题。当前,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一些想法。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构建"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即"目标管理机制、朋辈辅导引领机制、社会实践常态化机制、科学创新实践机制",是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研究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是提高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着手点。文章经问卷调查发现,朋辈榜样遵循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要,论述了朋辈榜样利于激活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学生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内涵式发展。研究基于榜样教育与朋辈教育理论,使用观察学习理论的四步过程化结构,匹配实践探索朋辈榜样在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育人机制四个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响应党和国家要求,在把握新媒体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拓展新媒体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心理疏解教育功能、求职教育功能和价值观教育功能,做到精准扶贫,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方能全力做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18.
邱岭  信玉  段煜 《山西青年》2022,(6):122-124
提升大学生的求职能力是就业教育的关键.在就业教育中引入朋辈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教育效果.高校应搭建朋辈教育平台,鼓励、支持朋辈教育活动的实施,借助朋辈教育的力量,从求职意愿、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  相似文献   

19.
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要求资助和育人相结合,在资助工作中渗透育人内容,才能使得资助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能够为大学生脱贫提供精神支柱,为完善大学生人格提供精神滋养,彰显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理念。据此,文章提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方法路径,即营造红色文化教育氛围,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拓展红色文化教育渠道。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系统工程,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形成全员协同、课程协同、渠道协同和政策协同。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效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整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队伍,建立协同育人资源平台,发挥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保障人员各自育人功能;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拓宽育人渠道,促进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互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度,形成政策协同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