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作为其中之一,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关于绿色发展的要义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的科学论断,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绿色发展""什么是绿色发展"以及"如何推进绿色发展"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大时代问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科学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新时代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为以绿色发展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2.
廖乐焕 《创造》2014,(7):54-56
正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人美、社会美、环境美的综合,建设"美丽中国"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通过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危机,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生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人美、社会美、环境美的综合,  相似文献   

3.
《群众》202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更高起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直接性来说,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是人对自然控制的无反思状态造成的。而人与人的“我与它”式的功利性关系在文化深层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它们都根植于“现代性断裂”的文化危机。只有在现代与传统互镜的基础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信念,建立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共同体,才能够缓解生态危机给人类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人类世界的整体着眼,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哲学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存在方式变革的新的伟大设想,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治理观、价值观。这一理念不仅蕴含着马克思"类哲学"的精髓,而且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的"和合"思维和天下情怀,对于人类存在方式的现代重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康》2020,(15)
正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荣登"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的县域,成绩的背后皆是城市绿色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逐步提升。每一次疫情发生,都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一次警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值得思考。全生态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全新认识。地球生态是一个环流的全生态,人类就是此环流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全生态中,人类依托于大自然,同样大自然也需人类的保护和建设。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相似文献   

7.
杨福泉 《今日民族》2021,(10):49-51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关于人与生物多样性共生共存共融的历史.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使命,建设美丽地球家园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相似文献   

8.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以下就"十三五"时期现代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探讨。一、生态文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保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胡锦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进一步明确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20,(19)
正放眼全球,古往今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实质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生态可载文明之舟,亦可覆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新目标、新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3月,"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相似文献   

11.
刘晓青 《岭南学刊》2022,(4):111-11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力点,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助于在国家战略层面推进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建设。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共同面临的现实挑战,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性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可持续具有内在一致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共同遵循的逻辑前提,即调整心态敬畏自然、提高认识顺应自然、转变行为方式保护自然、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共融共通的美好图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其价值在于保障生态权益、实现生态富裕、营造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旨在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钟鸣明 《今日海南》2022,(12):14-1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摆在更高的位置,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当代中国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确立辩证的生态发展观、整体的生态文明观和严密的生态法治观。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大致走过了四个阶段:第一,提出向自然界全面开战;第二,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第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四,以"和谐共生"重建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对国际社会的"绿色宣言"和对国民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共荣、互惠互利,促进着经济增长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王文 《传承》2013,(6):146-147
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世纪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也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议题,生态伦理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生态伦理学通过对各方利益的协调,以达到对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的重建。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伦理学相似,二者都反映了生态危机的现实,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反思的结果,旨在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碳中和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关乎经济、生态、民生、政治和安全的全球重大战略,也是涉及到工业革命、能源革命、技术革命、消费革命和治理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不仅是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还是一个影响广泛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生态经济社会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把社会主义"全面协调、促劣变优"的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有机统一起来的新型生产方式。它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的必然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最终形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客观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任皓 《传承》2013,(8):146-147
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世纪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也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议题,生态伦理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生态伦理学通过对各方利益的协调,以达到对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的重建。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伦理学相似,二者都反映了生态危机的现实,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反思的结果,旨在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关系中国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建设美丽中国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