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对数字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全球数字经济的平稳运行需要通过包容完备的数字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进行保障。目前全球范围内,数字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是较为零散且相对孤立的,甚至存在着冲突与割裂。数据的“流动性”、数字经济市场空间的“共通性”和数字经济发展机会的“共享性”决定了数字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的包容性构建。包容性的数字经济规则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发挥其示范性的作用,既要充分尊重数字经济主体的差异性,也要实现数字经济规则的普遍适用,最大限度保障各方主体平等参与数字经济的治理、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推动世界数字经济秩序和治理体系的包容性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李鑫 《群众》2022,(10):51-5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健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强化以信用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市场监管。信用是数字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离不开信用监管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3.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制是治理中重要的概念和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的主体、社会领域的问题以及社会治理的价值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我们应以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作为突破口,通过理顺政社关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基层自治和底层参与、创新社会矛盾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多中心的治理模式等途径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伟  何頔 《学习与实践》2023,(9):20-29+2
国家自主性是影响现代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变量。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实践中,由于一些领域国家自主性的失衡,导致国家治理体系中出现了治理主体发育不成熟、治理维度间衔接机制不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内在问题,还伴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在规制权力和保障权利、资源再分配、统筹协调及话语传播等方面的不足。展望未来,中国的国家自主性需要在以党建引领培育国家治理主体、以机构改革优化国家治理结构和以数字治理革新国家治理理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重塑性发展,理顺国家、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此,众多学者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探讨,不断涌现出有价值、有思想、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含义、内在关系、重要作用及路径研究,全面剖析其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指出当前研究的着力点,有利于研究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6.
民法典的编撰旨在构建民事法律法规的内在逻辑体系,实现民事法律法规的协调性、统一性。民法典的出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准分权"治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变革的一个鲜明特点。"准分权"治理在保留中央总体性权力的基础上,通过分权、放权等形式将市场因素吸纳到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之中,为经济增长和有效治理提供了驱动力和稳定器。但同时,"准分权"治理也伴随着粗放增长、地方政府非良性竞争、公共品供给不足等治理碎片化、局部化问题,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新时代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在于制度体系建设,其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制度供给问题,更内在的是对"准分权"治理机制的完善与超越。这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治理的整体主义原则,致力于构建人民中心、党领全局、协调各方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在巩固和扩大基本制度优势的同时,进一步理顺党政、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间的权责利关系。  相似文献   

8.
国家作为在确认的领土内拥有主权并通过制度实施权威管辖的政治联合体,除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还有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的职能。国家之所以会出现兴衰成败,就在于不同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弱。基于此,国家可分为强国家与弱国家。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视角来看,所谓强国家是指有着完善的政治经济制度,娴熟的政治经济治理能力,政治和谐、经济富裕的国家;相反,所谓弱国家是指政治经济制度不完善,政治经济治理能力不足,政治紊乱、经济凋敝的国家。我国国家治理的成功奥秘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善于在政治与经济的变化关系中维护其稳定、协调其互动、推动其发展。探寻我国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就是要在政治与经济的变奏中掌握其规律、把握其方向、引导其变化,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21,(1)
构建与海南自贸港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是推动海南争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标杆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以来,海南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成效明显,同时也面临着挑战。着眼未来,要把握社会治理发展方向和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从明确创新目标方向、完善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发展"四位一体"社会治理新机制、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模式、推进市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着力,加快构建适应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国家廉政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国家廉政治理体系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弥补传统廉政治理体系的内在缺陷,实现对传统廉政治理体系的超越;其二,充分汲取和回应治理理论的核心思想,遵循现代化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传统廉政治理体系存在着三对基本矛盾:政党力量主导与国家、社会力量虚弱的矛盾,多元主体参与主体间协同断裂的矛盾,政治廉洁与权力运行效率的矛盾。破解这些矛盾,需要政党、国家和社会力量在廉政建设中走向平衡和协同;需要区分不同权力行为的运行逻辑,通过分类治理实现国家廉政治理中廉洁和效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是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加强数字经济法治体系建设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据支持和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度融合,新的经济模式、生产消费模式等对法律体系和法治实践提出了更多新问题。为此,有必要梳理数字经济发展中的繁复关系,从法治理念和实践入手,探索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法治体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2.
数字治理是更广意义上的治理,主要是指以数字化赋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新型治理体系为目标,在政府主导下,平台与企业、社会组织、网络社群、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相关事务的制度安排和持续过程。数字治理概念涵盖数字政府治理、数字经济治理、数字社会治理、数字技术治理等,既有“基于数字化的治理”,亦即运用数字化工具、手段、措施赋能现有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的过程;又有“对数字化的治理”,亦即针对数字世界涌现的各类复杂矛盾和问题的创新治理。  相似文献   

13.
郑妮  汪家颖 《理论月刊》2022,(12):64-74
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我国已经把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数字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数据安全风险、数字市场垄断等问题,亟待法治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法治在解决数字经济现实问题时却呈现出法律制度供给乏力、个人数字权利不明晰以及执法机制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等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法治链条不能与数字经济“三链条”形成良好的衔接甚至出现错位。因此,置于数据视域下,以法治链条的被动适应与主动保障去纾解数字经济发展中的现实困境才是明智之举。在被动适应上,以立法补强个体数字权利保障,以执法纠错完善数字市场反垄断与容错机制,以数字司法持续接近数字正义的实现;在主动保障上,以立法创新推进数据有序共享交换,以执法突破构建数据算法监管体制,以智慧司法构建人工智能司法服务,以主动守法推动数字合规市场形成。在此基础上,法治顶层设计与数字底层逻辑形成协调联动、互为助力,为最终形成完备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邓亮 《人民论坛》2022,(13):85-87
元宇宙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业态,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潜藏着洗钱、庞氏骗局、金融化证券化、侵犯知识产权、逃税等经济犯罪风险。为有效防治风险,需要明确元宇宙交易的合法性边界,促进交易平台规范化建设,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机制,打造“防管控”相结合的生态治理体系,推动建立元宇宙中犯罪治理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5.
唐要家 《长白学刊》2021,(1):106-113
数字经济发展求对传统监管体制进行重构,通过监管体制创新来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监管体制创新的基本导向为:始终坚持审慎包容的基本原则,将促进开放共享和鼓励创新作为政策基点、维护市场竞争作为政策重心、确保监管体制与政策动态有效作为政策理念.中国数字经济监管体制创新的基本路径为: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构建"平...  相似文献   

16.
杨威 《湖湘论坛》2021,34(1):47-53
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具有天然的内在一致性,中国智慧正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国家治理经验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国家治理范本,亦成为与其他国家一道进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同步,离不开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不断提升,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则有赖于中国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面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挑战,中国亟须精心打造融通古今中外的现代话语体系,使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我们可以按照明确构建目标、夯实构建基础、优化构建策略的逻辑理路,来把握和构建中国的现代话语体系,使之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完整开放的巨系统,有了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才有可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可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政治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一定的"门阶条件",包括:实现依法治国,养成法治思维的习惯;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且边界清晰;社会治理秉持协商共治共赢的实践路径。实现这些"门阶条件"的纽带则是执政党的政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是实践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载体,亦是推动一流高校建设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改革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内在耦合性,能促动高等教育的创新行动。然则,高校教育体系的改革在推进道路上会遭受诸多现实压力,同时高等教育过度行政化,法治化程度不足,责权失衡以及民主体系尚未健全都进一步致使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的低效性。通过从"管理"到"治理"转变教育改革的思维观念;构建多方主体参与的共治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结构;创新高校民主政治的治理机制,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面对经济治理的新变化,我国司法机关需要通过改革,对介入经济治理的职能和制度优化与厘定,围绕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思路,探讨经济转型时期的司法作为。通过司法对经济政策能动作用的分析,探讨司法改革背景下法院的治理功能与权力界限。将之作为推动经济治理转型的长远战略,并构成国家治理转型的经济背景。一方面,法院的政治使命与社会价值要求其在经济治理中发挥积极功能,彰显转型时代的司法担当;另一方面,司法的运行规律和内在属性要求法院严守司法权力边界,寻求司法能动的正当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项目制的形式进行乡村治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项目制既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有助于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透镜”审视乡村治理中的项目制,其优势在于价值合理性、工具合理性以及二者的统一。即项目制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底色、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认同;增强了国家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能力、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要素。然而,由于项目主体行为逻辑间的张力,导致项目制辩证性地存在限度。中央政府、基层政府、乡村社会与农民等主体之间行为逻辑的差异,使得“项目”主体的目标定位、行为方式、利益判断存在罅隙。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看,构建科学、合理的项目主体结构,理顺项目主体间行为关系是充分发挥项目制治理优势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