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斌 《侨园》2022,(11):33-36
<正>一1583年,利玛窦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一年他31岁。利玛窦出生在意大利的中部教皇邦安柯那省的马塞拉塔城,小时候就进入该城的耶稣会学校学习,16岁时到罗马学习法律。1571年,他在罗马加入了耶稣会,并继续在耶稣会主办的学校学习哲学和神学,同时师从著名数学家克拉维乌斯学习数学。后来,他自愿到远东传教,于1577年参加了耶稣会派往印度的传教团。在葡萄牙候船期间,他曾在高因盘利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2.
清初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在华四十年,其撰著数量和涉猎范围均为清代在华耶稣会传教士翘楚,在科学史领域地位尤其重要,但其一生未在宫廷服务,未与中欧学术机构建立联系,并始终立足民间,奉行自下而上的传教策略。殷弘绪生平分为里昂时期(1683-1699年)、福建-江西时期(1700-1719年)、北京时期(1720-1741年)。其一生有关中国的西文著述分为服务宗教的传教学术和为法国工商业利益服务的世俗科学,前者包括与教会内外对手论战、对中国社会习俗和信仰的考察,后者包括对中国植物、手工业、医学知识的考察和介绍。在殷弘绪的在华生涯中,传教士身份始终压倒学者身份占据主导,学术有时服务于传教,但并非传教的手段。相反,其学术成就则主要在于利用传教士身份提供的条件,对中国本土知识进行记录和翻译。其利用的学术资源和关注的学术话题均有一定非宫廷色彩,这一典型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宫廷以外的传教士学术研究,从而不仅丰富了中西交流史的叙事,也为理解中国民间的知识流动状况提供更多旁证。  相似文献   

3.
夏玲 《学理论》2013,(9):153-154
近代香港是基督新教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的避难所和集散地。为拓展传教事业,新教教会及其信徒采用文化手段辅助传教,在近代香港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入港传教士的汉语言研究成果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新教传教士在港积极创办学校、出版各类书籍和期刊,促使大量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理雅各等传教士通过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书立说或回国后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促使中国文化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马若瑟《儒教实义》是一本以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书,内容涉及天学、鬼神、灵魂、伦理、丧葬、祭祀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对"索隐派"背景知识及马若瑟在中国传教事业的大体介绍、对《儒教实义》基本内容的概括,研究作者是以何方式杂糅儒耶、传达天主教天主上帝之理的,从而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入华传教士的传教策略及其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诠释路线。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30年时间里,作为传教士的利玛窦,为了掩盖传教之目的,竟然一直不敢以“神父”身份自称,而是前十几年以“僧人”自称,后十几年以“儒者”自居。无疑,对于一个公众人物而言,这种身份上的转换不仅需要一种巨大的勇气与魄力,而且还存在稍有不慎就会使自己陷入更为难堪的风险境地。然利玛窦为何在异地竟敢“由僧到儒”进行身份上的转换?其实,对于此举,不仅利玛窦,乃至整个东方耶稣会都是经过缜密思考与反复衡量才决定的。因为,对利玛窦而言,无论是“僧人”,还是“儒者”,都不过是他掩盖自身真实身份的权设而已,并无特大之差别。但两者相较而言,僧人身份不仅没能促进传教事业的发展,反而带来重重困难与障碍,而儒者身份则既可弥补僧者身份上所导致的一些缺陷,而且还可推动上层传教路线的实施,以及化解传教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与挫折。  相似文献   

6.
<正>饶家驹(1578-1946),原名Robert Charles Emile Jacquinot de Besange,出生于法国桑特市,1894年入耶稣会,在英、比修道,获硕士学位。1913年饶家驹到上海传教。他一到上海,"随后穿长衫,拿起筷子来吃饭,读中国书,讲中国话,跑到乡下去,和民众打成一片"。初在徐家汇学习中文,同时任徐汇公学监学,教授法文和化学。1914-1934年,他在虹口圣心堂管理外侨包括日本教徒。期间,兼任公济医院理事会主席、天主教所办  相似文献   

7.
<正>北戴河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个美丽的海滨小城因与政治的不解之缘而充满了神秘色彩。在中国古代重陆轻海观念的影响下,即使畏惧酷暑的清朝皇室,也从未考虑过到海边避暑。北戴河作为避暑度假区是从清末,伴随着列强的侵略才开始的。骑驴的仕女1878年,25岁的英国传教士甘林来到中国,在天津、唐山等地传教。当他来到北戴河海滨的时候,立刻被这个世外桃源般的  相似文献   

8.
17世纪中叶以降,葡萄牙和西班牙国势中衰,罗马教廷试图借此机遇,从葡、西王权处收回"保教权",以重现往昔的辉煌.为此,罗马教廷设置了"宗座代牧"体制,并派出以法国外方传教会为主体的传教士前来中国,以扩张教廷的影响力.这派传教士坚持反对利玛窦一派的传教方针,"礼仪之争"的烽火重燃.在这场事件中,第一位中国籍的天主教主教罗文藻(1616-1691),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以超时代的视野与魄力与"欧洲中心论"代表性人物罗马教廷的"神学权威"闫当(Carolus Maigrot,1652-1730)展开斗争,维护了教会的传教事业.同时,他坚持传教事业"本土化"策略,遵从中国礼仪,维护了中国礼仪.罗文藻在"礼仪之争"中的文化抗争,展现了部分中国人在明清之际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光辉形象,值得当下学人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9.
安文思与汤若望两位耶稣会士历经明清鼎革,但是因为二人经历不同,在清朝所受待遇迥异.二人也因此结怨,并延及耶稣会内部,引发争论.随着相关文献的公开,更多二人之间恩怨细节被披露.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政治变局中多方押宝,而耶稣会为了传教事业,在明清动荡的政局中传教策略也常常自相矛盾,从而引发耶稣会内部冲突.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中学作为传教的派生品,一方面为宗教服务,一方面又以它良好的办学质量,为近代中国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不仅如此,与当时的官办中学相比,学校教师的生活也别具特色。除了最常规的教学生活之外,学校教师还会广泛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生活,同时也会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开展研究生活。工作之余,他们还会参加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以加强与其他师生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王青汉 《学理论》2012,(18):140-141
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传教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科学的传播,文章对他们这么做的动机进行了探究,一是为了打破当时中国人盲目自大的心态;二是为了打破当时中国盛行的迷信;三是为了推动中国文明进步;四是希望通过科学让中国人认识和接受基督教,去和和他们一样信仰上帝。  相似文献   

12.
1844年5月15日,美国传教士罗孝全来到广州,建立教堂,开始传教。最初,来受洗的中国人并不多,而且多是“苦力”,没有“知识分子”,这种情形显然不能令罗孝全满意。  相似文献   

13.
领导活动必须有数学的加入,这决不是牵强附会的事情。因为数学具有严格的逻辑性和数字的精确性,它已经获得了人们的完全信赖。定量分析方法就是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工具,去研究、揭示领导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各种因素的数量依赖关系。为增强领导活动的科学性,领导者对其工作除了作定性的研究外,更需要作定量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武斌 《侨园》2023,(5):45-47
<正>一第一位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北京的时候,正值明朝万历皇帝时期。虽然万历皇帝懒于朝政,深居简出,但他对利玛窦进献的自鸣钟和其他礼物却怀有极大兴趣。正是万历皇帝的这个兴趣,决定了利玛窦可以在京城合法居住,并开展传教和文化活动。由此,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大门正式开启。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世界各国行政科学研究的热点——国际行政科学学会1997年圆桌会议介绍刘怡昌1997年7月14-1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市召开了国际行政科学学会1997年圆桌会议。会议主题是“变化中的政府:行政改革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会议除了在大会开幕式上作主题总报告...  相似文献   

16.
杨英 《学理论》2010,(12):100-101
利玛窦是明末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他的走上层路线的传教方法取得了巨大地成功。对利玛窦的这一传教方法进行研究,以此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7.
情丝难斩 陆徵祥,字子欣.1871年6月12日生于上海.他的父亲陆云峰是伦敦外方传教会的一名信徒,靠为西方传教士散发圣经等传教品为生.母亲去世后,陆徵祥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的影响潜移默化,培养了陆徵祥奇特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8.
武维民 《民主》2013,(1):30-33
40年的时光匆匆流过。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政协常委的吴正宪是如何由一名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转变为引导学生感受美好数学世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的"立体教师"的?她又是怎样从习惯于"教材介绍、个人报告、现场评课"的单一教研模式发展到引导教师群体在高质量的案例研修中、在承担富有挑战性任务过程中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创新"团队研修"机制的呢?  相似文献   

19.
<正>2010年3月11日,《瞭望》新闻周刊刊登社论说道,收入分配不公是近年来民众最为关注和不满的问题之一。改革以来,劳动者报酬除了从1978年至1984年略有上升外,其余年份都在下降,其中1995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把数学誉为科学的皇后,给予崇高的赞美,赋以无限的敬意。可是,但凡涉足数学的人都知道,研习它是多么的枯燥,多么艰辛。奇怪的是爱上数学的人竟然都那么的痴迷、那么虔诚地沿着数学逻辑的方向踏上这条不归之路。徐州师范大学数学系吴报强教授矢志数学教研38年,以其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勤勉的工作精神,桃李满天下,播誉于中外。他活得很认真,因而活得很累;他活得很自信,于是活得也开心;他倾心生命线中的每一切点,用心血来点染,使枯燥乏味的生活道路充满亮丽的色彩,使艰辛的工作演绎成玩味无穷的志趣。生命点联结的一道美弧吴报强教授出生在山明水秀的重庆,成长在钟灵毓秀的南京。1960年,年仅18岁的他毕业于瘦西湖畔的扬州师院数学系,来到了历史文明悠久、现代文化落后的徐州大地,在江苏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