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大学文化发展视域出发,高校全方位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在于以协同创新为目的,培育"人才、科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文化实践共同体,放大人才、平台及体制的增效,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高校通过文化效应链接协同创新,以大学文化与高校协同创新耦合机理为前提,从文化逻辑脉络、核心驱动、主体价值等方面寻求大学文化与协调创新之间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实现大学精神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2.
职业素养就是为了达到职业的要求、全面地履行职责、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职业成功与否选择的关键。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给大学生的学习模式、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培育和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方式开始发生新的变化,本文试图结合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行为特征,深入探讨如何发挥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际间竞争和交流日益增强,中国文化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要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各国了解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就需要英语这一重要媒介。如何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搞好大学外语教学,培养英语人才,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成为当前英语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交往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除了传统的硬实力竞争,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当今世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必须注重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观念,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6.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面对竞争激烈、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文化软实力,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注重和谐文化的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观,同时还要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眭与超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新热点,在这一模式下,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及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职业素养培育带来新的机遇与要求。当前职业素养培育模式的新特点,要求高职院校转变培养理念、树立职业素养校企双主体培育意识、适应学生新特点重构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构建双元师资团队提高职业素养培育效率、统筹多方资源发挥各种介体培育作用等,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8.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产生重要影响。论文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以"三元交互理论"为视角,提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分析框架,并运用个别访谈、焦点座谈、书面征询及案例研究等方法,重点分析个体特征和新媒体环境及其子维度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效果的影响。依据研究结论思考正确引导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致思理路。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保持高校共青团活力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高校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培育和提高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机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共青团工作的思路和格局,尤其是如何发挥共青团在学校素质教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桑锦龙 《求贤》2014,(10):23-24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硬实力的竞争,以思想、观念、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创新思想的源泉,智库正成为各国软实力竞争的新焦点——  相似文献   

11.
崔胜男 《世纪桥》2014,(11):50-5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本文从解读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着手,解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剖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是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旨在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审视当今世界各国发展可以发现,国际竞争态势发生了由“硬力量”到“软实力”的战略转移,文化创新及其文化竞争力作为承载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精神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地方社会文化圈与高校校园文化圈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圈的视角研究地方社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互动机制,揭示两者之间分化、融合的现实路径,对于高校在地方社会文化圈视域下构建校园文化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软实力与加快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强化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世界各国竞相角逐的目标,也是有效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加快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在明确文化软实力内涵的基础上,做好相关几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高校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培育和提高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机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共青团工作的思路和格局,尤其是如何发挥共青团在学校素质教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降低工作重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外宣,对唤起革命群众,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争取国际社会舆论支持,塑造国家和军队良好形象,提升军队软实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考察了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新的历史时期的党的军事外宣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今做好军事外宣工作的几点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谢念 《当代贵州》2012,(1):42-43
外宣是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外宣事业的发展会扩大贵州文化的影响,拓展贵州文化产品的市场,增强其竞争力,对外宣传工作要通过外树贵州形象,为培育贵州时代精神出力。  相似文献   

18.
翟颉  乔芳 《山西青年》2022,(18):85-87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的见证与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优秀文化创新创造的重点所在。近年来,高校逐步引入了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育项目,既突显了办学特色,也进一步驱动了传统文化传播推广,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领域的有效融合。为此,文章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重要性分析入手,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旨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民族传统审美的弘扬,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设计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产品。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软实力竞争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一场世界性的文化博弈悄然兴起。十六大开始我国也从软实力竞争角度思考文化建设问题,文化软实力建设积极推进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着与经济硬实力发展的结构性失衡、文化创新能力不足、对外文化传播能力不强等问题,并面临着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在路径选择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统筹发展两种生产力,实现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增强我国文化对世界的亲和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0.
《探索》2016,(3)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是中国参与软实力竞争的战略重点。探讨核心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战略意蕴,对增进核心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国际理解与国际认同,提升核心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有效性,涵养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弘扬的内驱力等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对丰富全球治理理念,促进国际共识凝聚,重构世界文化新格局和国际新秩序等具有重要世界意义;对维护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打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等具有重要中国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