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董越男 《山西青年》2023,(4):187-189
网络的双面性促使其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种情况下若不能做好高校大学生网络教育文明行为引导,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很有可能是不道德、无法约束的,所以本文也从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着手,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教育文明行为引导展开了探析。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传播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校园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信息交互的重要载体。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校园社交网络表现为大学生的信息传播圈、学习生活圈、人际交往圈和校园舆论圈。文章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于大学生校园社交网络的凝聚性、现实性、发展性、多样性和可控性等基本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围绕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对策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社交网络这个点出发,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高校利用社交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以此从管理者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高校开展社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型社交媒体便捷性、原创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迅速渗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大学生的社交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在分析新型媒体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正向和负向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基于强弱关系理论下的大学生社交行为模式构建,提出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社交行为习惯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为人们的信息交换和交流提供更加丰富的途径,特别是随着手机社交直播软件和直播平台的出现,网络直播成为人们新的网上娱乐消遣方式,也催生一批诸如熊猫、虎牙、龙珠、快手等直播平台,网络直播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大学生作为当前网络直播参与最大群体,很多大学生沉浸其中,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应该从高校、大学生群体和直播平台三个层面入手,不断加强网络监管,营造良好网络直播环境,充分发挥网络直播优势,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有效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得不解决的课题。文章在研究议程设置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契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容更新的滞后性、受众需求的片面性、传播方式的单一性、捕捉时机的偏后性四大问题,进而运用议程设置理论从议题选择的生活化、时机把握的精准化、传播方式的互动化、导向需求的现实化和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五个方面开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路径,进一步证明了运用议程设置理论来指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微时代的大环境下,微信是大学生群体最常用的社交软件,而微信公众平台因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其人格化的建设可以用巧妙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文章浅析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人格化建设的优势,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平台人格化建设的实现策略,为高校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育人效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决定。在新媒体时代,教育对象的网络行为较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社交成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形态。对大学生新媒体社交行为的研究成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必要内容。从新媒体社交的作用、对象、特征和所形成的关系分析大学生新媒体社交行为及其规律,并根据其行为规律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强连接朋辈传递思想正能量;发挥弱连接朋辈作用激发辨别能力;平衡网络社交朋辈的强连接和弱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9.
议程设置理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议程设置理论在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议题内容远离受众需求、传播方式单一、"把关人"素养缺失等问题,因此,高校一要结合社会实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二要关注受众需求,贴近大学生社会生活;三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素养,更好地发挥议程设置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校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号,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探讨影响大学生接受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教育平台产生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以及平台推送信息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平台自身的功能性和易用性,网络外部性,都会正向影响大学生接受行为意向。其中,感知有用性、感知趣味性、网络外部性直接影响行为意向,其他因素通过感知趣味性、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6,(5)
移动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虚拟与现实共存的社交方式,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但是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如社交网络成瘾、社交行为失范、个人隐私受侵等等。为此,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心"变化,搭建网络社交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构建网络社交干预机制,才能引导大学生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1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获取知识、掌握信息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需要,网络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模式。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的现状和计算机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做好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信使用的普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社交习惯发生一定程度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微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优劣势分析,并提出了微信平台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在日益便捷智能的网络环境下,网络对大学生的教育学习、生活社交、个人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贯彻党和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互联网在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信息平台、促进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追求人的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促进其自我发展,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大学生网络失范的危害性出发,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并提出以高校政治工作为核心的多元模式,以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网络视域下大学生民主意识培育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网络视域下大学生群体民主意识的现状,分别从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三个维度来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并提出培育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的途径:大学生、学校和政府多方互动的手段,在网络视域下,充分培育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大学生是网络受众的主体,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主要形式。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已经给涉世不深的、缺乏良好识辩抵制力的大学生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有害信息的潜在性、破坏性和危险性,另一方面不必谈“网”色变,而应充分认识和重视网络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恒梅 《世纪桥》2007,(2):139-140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以其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广泛性等特点和优势,正日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高校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并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搭建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积极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孙峰  魏淑艳 《求实》2017,(9):43-55
德罗尔将政策科学转变视为社会科学的范式革命和转向。政策议程设置是社会问题进入决策视野的首要环节,是根植于宏观政治发展和社会图景的重要命题。网络社会和现代化发展开启了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的转型之窗。政策议程设置的新研究范式基于网络社会、现代化和政策议程设置的正向谐变逻辑,以网络社会和现代化为突破口,代表了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的新趋向,本质上是对政治发展和社会流变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公众平台对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发挥了积极作用,而网络思维、网络信息、网络文化则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做好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高校应发挥好不同育人渠道的协同育人作用,清朗网络文化空间,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络亚传播圈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