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基层治理目标。人口基数大、社会流动性强的超大城市如何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实现基层减负增效,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共同议题。从实践来看,超大城市的基层减负增效并非不可实现。松岗街道—社区职责异构的基层治理改革实践可以成为分析党组织在超大城市基层减负增效中作用机制的样本。超大城市人口流动量大、经济社会多元,基层组织权责倒挂、社会自主性缺失和强烈的问责担忧成为掣肘基层减负增效的困点,打破体制机制桎梏、补齐社会短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基层党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集中体现为:发挥领导优势重塑街道—社区工作关系,以“管治二分”厘清职责边界、提升联动协调效率;发挥政治优势以党员积分服务弥合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缝隙,缓解基层组织的问责担忧;发挥组织优势以基层党建社会化建构社会自主性,理顺党组织与行政系统、社会力量之间的优势互补关系,使基层组织摆脱职责同构和社会“失灵”的困局。最终,党在组织上的嵌入引领与实质性有效治理的统一将得以实现,进而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超大城市是中国特色的全新共同体形式,它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公共事务、公共舆论三个方面呈现了超前意义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得超大城市治理获得了超越地方性的意义,无论是在国家统治逻辑转型的意义上还是在执政逻辑转型的意义上,超大城市治理已经上升为国家治理的新时代前沿。作为国家治理前沿的超大城市治理,必须聚焦于超大城市的公共权力体系现代化建设、超大城市的公共政策供给体系现代化建设和超大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9,(33)
正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8%。一方面,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迅速发展,北京、上海、深圳等常住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已达到13个;另一方面,小城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占据我国四分之一的城镇人口。近年来,小城镇的人口持续稳定增长,说明在大城市之外,小城镇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生活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大城市因为经济发达、就业机  相似文献   

4.
去年年末,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城市被划分为五类七档;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为超大城市。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特大、超大城市),是人类文明高度浓缩的结晶,但也正因为"高度浓缩",当高度流动的人口在高度挤压的空间遭遇高度饱和的资源,风险这一人化自  相似文献   

5.
正公共卫生安全关乎全民健康。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国超大城市的公共卫生风险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选取北京、上海、重庆三个超大城市作为典型,分析40多年来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风险事件的发生、造成损失的整体情况及风险演变特点,进而提出防范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杨旭 《北京观察》2023,(4):22-23
<正>超大城市因人口和生产要素高度聚集的共性,具有一定共性的治理规律;也因自然禀赋和社会功能不同而具有个性治理特点。超大城市首先是个人口数量划分标准的概念。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全市常住人口为2189.3万人,与2010年(六普数据)的1961.2万人相比,十年增加228.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2.8万人,年平均增长1.1%。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座有着两千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疫情防控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从1月20曰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开始,上海依旧有序、从容。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市委市政府紧密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采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以最大决心、最严举措、最大努力做好疫情防控,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稳定。而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逆行的白衣战士、道口执勤的民警、无数个社区干部与物业保安,以及拎得清、摒得牢的千万市民,他们的坚守与担当,温情与善意,构筑起坚实的“上海堡垒”。  相似文献   

8.
何谓"社区"     
"社区"的概念最先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来,意即"存在于前工业社会的、具有共同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后被美国学者简译为"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又从日文转译为"社区",并且认为一个村庄、一个小镇、一个大城市或大城市的一个区等,  相似文献   

9.
在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海量数据和信息技术对城市治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上海公共数据平台建设过程为例进行分析,在中国场景下构建了一个解释性分析框架,分析了公共数据共享加速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运行过程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这一运行过程主要从公共数据平台建立(逻辑起点)、平台开放(中心步骤)、平台治理与数据共享(最终目标)三个方面依次展开;在平台治理与数据共享过程中,各行为主体既要保证整体性思维又要实现协同性流程,从而实现从“管”到“治”的目标,达到从“没有不满意”到“满意”的效果。在作用机制层面,公共数据共享在促进达成“平衡机制”(关键难点)的过程中,通过“细分机制”(方式途径)的实现,完成“增能机制”(目标任务),最终加速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在实践层面,公共数据共享通过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赋能的力量,使人工操作与平台智能结合,让数字政府在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这需要通过明确政府、市场和居民之间的利益边界,维护好城市居民的合法权益,共享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红利,从而为这一转型加速过程提供法律层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北京人口规模飞速膨胀,2009年底,常住人口1972万,不但远超北京“十一五”规划末1625万人的目标,也早就突破了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1800万人的目标。同样,人口规模快速膨胀也是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国大城市面临的问题。在城市人口规模快速扩张,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没有完全跟上的情况下,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困扰,出现了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塞、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以及入学难、就医难和公共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显富 《中国民政》2022,(12):35-37
<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这是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充分肯定,也为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2020年,湖北省民政厅及时总结抗疫经验,大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  相似文献   

12.
基层社区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险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风险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生活造成了系统性的冲击,构成了严峻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基层社区在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冠疫情的危机应对中,我国基层社区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检验,但同时仍存在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意识不足、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能力总体上较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欠缺、公共卫生安全的风险应对机制不健全以及现代科技运用和智能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未来基层社区需要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观念,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优化应对机制和管理及服务措施,努力打造社区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共同体,不断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的水平,以实现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治理能力的综合化提升。  相似文献   

13.
社区建设塑造了城市社区体制,其理想目标是完成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共同体建设。但实践中长期存在“强服务弱治理”问题,造成其理想目标均未充分实现:基层政权建设基本实现社会覆盖,但尚未实现社会嵌入,呈现“半悬浮化”特征;社会共同体建设浮于建制社区层面,自然社区则陷入“社会失灵”。新时代的社区建设,应以构建治理共同体为抓手和目标,将重心转移到社区治理上来,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催化作用,实现自然社区社会合作和自治的实质性突破,提升居民社区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最终形成现代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正4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要求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  相似文献   

15.
徐娜 《中国减灾》2005,(7):23-25
近年来,“减灾进社区”活动逐步成为社会热点和民政工作的重点。山东省青岛市在全国“减灾进社区”活动中工作成绩突出,而且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青岛现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731.12万人,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人口258.4万人,在这样一个大城市能把各项减灾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其经验很值得总结、借鉴和推广。2005年6月20日至24日,为了对青岛社区减灾工作有一个整体把握,国家减灾中心派员赴青岛了解社区减灾工作开展情况、社区居民减灾活动参与情况以及当地社区组织的方式及志愿者参与方式,并对青岛市减灾进社区的背景、具体做法和经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北京观察》2023,(5):52-53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指出:我们将继续沿着接诉即办这条路走下去,进一步探索形成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为“中国之治”作出应有贡献。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是推进首都北京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举措,也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指出:我们将继续沿着接诉即办这条路走下去,进一步探索形成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为“中国之治”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7.
北京的“小巷管家”既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和辅助力量,也是社区自治的志愿者团队。“小巷管家”辅助街巷长开展街巷环境治理的工作模式;是街巷环境的政府管理者与居民需求方的桥梁,是“管城理市”志愿服务品牌的社区实践者,是“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模式中的社区主体的代表之一;是打通了城市管理的最后“一百米”,体现了顺应新时代,增强现代城市治理理念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8.
近期中国一些大城市在公布经济运行数据时,纷纷以本地的“常住人口”取代“户籍人口”作为“人均GDP”的计算基数,得出的数据虽然因此“缩水”,但却更能反映本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并成为决策者的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用SPSS软件对2000-2009年期间民族地区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变进行位序规模模型分析。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城市体系分布呈低水平序列分布,薄弱环节在等级序列的两头:一是缺乏位序最高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数量和规模有限;二是位序最低的小城市力量薄弱。城市规模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发展过程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集聚度不够。民族地区城市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是重点发展低位序的小城市,发挥其在城乡统筹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特大城市向超大城市晋级,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群,增强城市集聚能力,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区”一词最早来自德国社会学家弗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用英文Community表示“社区”,意指公社、团体、共同体。20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学者,将Community翻译为“社区”沿用下来,表示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人们之间结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这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互助合作共同体有显著区别。基于此,农村社区即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以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通过密切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认同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