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邢少文 《南风窗》2012,(1):16-16
如果不对过去的经济政策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做出实质性的改革,2012年稳增长的目标可能难以实现,而随着问题的累积,更大的危机将可能爆发。2011年,中国经济在全面抗击通胀中落下帷幕。并没有出现让人担忧的硬着陆。岁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定下了"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的调子,这样的调子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新意。而从往年宏观调控的经历来看,稳  相似文献   

2.
魏加宁 《南风窗》2007,(20):63-64
宏观调控15年1991年的时候,我刚刚从日本回国,回国撰写的第一篇研究报告中,对当时的经济形势作出了一个判断,就是中国经济"正处于新的一轮大起之前夕"。后来证明这个判断是比较正确的。作出这个判断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当时我们经过紧张的调  相似文献   

3.
利益棋局多头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的中国经济注定是不平静的。有关"经济冷热"、"通胀通缩"的白热化论战尚未尘埃落定,宏观调控的举措便已接连发力、频频出手。随后开始的便是对如何调控的又一轮争论。从来没有任何一次经济决策引起过如此众多的反应和评论,空前复杂的声音表明,改革25年来,已经形成了多元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6,(5)
正"去产能",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的政策提法下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不仅为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下一步攻克这一难题提供了方向。春节假后,民众心理上接受的新年正式开始。而从去年底由中央推进的去产能政策,也进入了加速实施阶段。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针对过剩落后产能堆积,大量相关企业亏损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社改风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策划人语中国农历猴年春节前后,比全国"两会"先走一步的省市地方"两会"次第开幕。尽管2004年度的全国"两会"尚未召开,地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依旧以"两会"为时间的起点和终点,评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年间的表现。年经事纬,序列新领导集体执政的一年,本刊发现,这是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社会效应空前放大的一年,更是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最为突出的一年,尽管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亦都在稳步前行。基于这样的判断,本刊将此间的一年,谓之曰"社改元年"。社改的建树,GDP风向标发生改变,社会政策取向着重公平,等等,无不喻示着从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第一次转型的结束,从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制度建设社会良性变革的第二次转型的发端。我们相信,社改元年,对于中国的未来,具有太多的指标意义。我们从社会自治的萌芽,从集体权威相对于个体威权的初步胜利,甚至于从一本记录中国社会转型之痛的书出发,考察它隐喻未来的进步指南,并从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难点--农村的三只火药桶开始,探讨未来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陷阱和隐忧。  相似文献   

6.
鬃强 《南风窗》2014,(10):44-47
<正>支撑中国"西进"战略的"中亚+俄罗斯"双轴心,可以与"东固"战略的双轴心"东盟+美国"呼应,为中国的大周边外交提供一个基本的战略框架。2013年下半年,学术界提出的中国外交"西进"战略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外部延伸,也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有所作为、更趋进取的外交风格。和中国的中亚政策、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新政一起,"西进"战略宣告了中国外交未来一个阶段的政策重心,即以中亚为核心,辐射南亚、独联体、中东的"大周边外交"。在这一战略中,哈  相似文献   

7.
4月28日,全国银行贷款全面暂停,万科董事长王石几乎是第一时间在自己的企业网站上作出了反应,他用了意味深长的"认清形势,把握节奏"8个字。作为渐渐脱离业务一线,更多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走向的国内房企老大,他面对新政策的积极态度和沉稳心态有其扎实的研究根基。但是,更多的人则是看不清楚形势,也把握不好节奏。从本期系列文章可以看到,一场"有秩序的慌乱"正在中国企业界和各地区蔓延,除了当事者对政策理解的不透彻和应对的不理智之外,也在相当程度上因为有关部门在执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传递的信息和出台的政策简单而模糊,多元而矛盾,匆忙而短暂……这不是宏观调控之错.一系列扎实的统计数据已经表明,这次调控必要且适得其时。在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出台的最新决议是:必须全面地、准确地、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根本着眼点,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平稳向前发展。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做到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看准了的问题必须采取有力的果断措施,准确把握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从实际出发,分类指  相似文献   

8.
陈和午 《南风窗》2012,(9):32-34
中国经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一个是地方融资平台,另一个是房地产市场。而这两个领域基本上又都捆绑在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上,这意味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将深度博弈。稳增长无虞  相似文献   

9.
杨军 《南风窗》2010,(1):34-36
中国已经走过了数量扩张的阶段。新的30年增长必需实现动力转化。2009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确定,宏观经济政策从"保增长"转为"调结构",这是正确的决策,但如果依然要同时保经济的高速增长,那调结构将是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数字     
《南风窗》2016,(19)
正88%从2013年12月的"单独二孩"政策到2015年12月的"全面二孩"政策,官方政策由持续多年的"只生一个好"变为了"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中国家庭的生育意向也随之改变。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城市里有一孩家庭生育二孩的意愿持续上升,最新数据显示"未来一年内打算怀孕或有孩子出生"的一胎家庭比例从  相似文献   

11.
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发展的"奇迹"。这一经济奇迹体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上。中国40年来的经济发展不仅为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并非意味着中国已经找到一条完整的经济发展新道路。中国需要正确对待自身在改革开放40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并在新时代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从而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赵庆明 《南风窗》2013,(1):24-25
从中共十八大报告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年来"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目标转变为"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去快速"的提法折射的是中国经济这些年中怎样的发展转型?改革又需从哪些角度进行突破?2012年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对2013年的经济发展,会议提出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这一提法实际延续了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调。而在十八大报告中,还第一次提出了将实现城乡人均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的目标,并首次省略了"快速增长"的提法。  相似文献   

13.
杨晓萍 《当代世界》2015,(11):46-49
<正>作为一个正由区域性走向全球性的大国,中国的重要性不仅反映在实力的增强上,更反映在对观念的引导上。"命运共同体"的出台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信号,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中国对亚洲区域秩序的长期构想。在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中,明确提出把"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两大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有益补充,这从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3)
正巴西的非法政治献金与政党擅权的特色有关。出于胜选和政策落地目的,执政党不仅在竞选中需要使用非法资金,甚至在胜选后还需用金钱收买国会议员以换取对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巴西财长莱维辞职的第二天,1月19日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对2016年巴西经济增速的预期从-1%下调到-3.5%。这一降幅在全球所有国家中是最大的。IMF称:"巴西经济的衰退主要是由于政治的不确定性导致的,例如对巴西石油(Petrobras)调查的失败被证明是一再被拖延所致,且拖延的时间比此前的预测要长得多。"  相似文献   

15.
<正>"一带一路"倡议以经济贸易和文化发展为双核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意义,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安全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一带一路"倡议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不仅是当前中国对外开放的外交运筹和经济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身份定位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将影响到国际格局,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的身份定位从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逐步转变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一直持续至今。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在持续,随之而来的将是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关系迈向新形态。展望未来20年,国际格局调整的幅度将比21世纪的头20年还要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不仅要继续与发展中国家构建"近而亲"的关系,也要塑造亚太地区的新型地区合作架构,引领地区内国家发展积极的共同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7.
4月27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召集各大银行行长开“窗口指导会”的末了,宣布央行将自第二天起小幅“加息”,这是中国自1996年宏观调控以来第二次加息,而整整10年时间里政府连续降息的次数却达到了8次,直到2004年第二次宏观调控开始。如何理解这一历史过程呢?从国际的背景来看,其  相似文献   

18.
邢少文 《南风窗》2012,(13):42-44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大幅度的摇摆,但在内外综合因素的困扰之下,很大程度上,宏观决策更像是在与这难以避免到来的经济转型相对抗,在高增长时期形成的经济结构在一轮又一轮的政策"保驾"下形成高强度的路径依赖,尽显转身之难。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续前进。这一年,对内他以稳健进取的心态深化改革,力促经济调整步入"新常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击腐败,用法治规范政治权力运行,各领域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远超预期;对外他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处理国家间关系,不仅将足迹遍布亚洲、欧洲、拉美和大洋洲的18个国家,而且积极利用"亚信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  相似文献   

20.
改革历程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从开始说的“改革年”,演变成了“改革疑惑年”“改革争议年”,全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对改革是是非非的争论,迄今仍然波涛汹涌。这不仅说明中国的改革又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而且证明理性地认识改革的本来面目已经十分迫切和必要。仅仅是渐进的经济改革?谈及这20多年的中国改革,许多人都已经形成或接受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年后开始的改革,是渐进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往的改革基本局限在经济领域,经济改革是整个改革的基本内容。真的是这样吗?笔者以为不然。因为你只要从这20多年中国改革历程的实际情形去看,就会知道:一个纯粹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