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核心和主流,是信息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世界开始向信息化时代迈进。信息已成为经济建设的战略资源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要素。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以来,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在社会生产、生活、国防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利用。随着社会信息量的剧增及信息作用的日益突出,信息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它与材料、能源被称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发达国家有人提出,把信息生产和传递部门划为“第四产业”,称当代为“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在信息时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国际上现代通信中发展最快的是70年代崛起的高新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到现在这项技术已经“成年”,但仍将继续飞跃前进,估计到2000年,势必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要支柱。  相似文献   

3.
一、工业的主导作用工业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和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工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经过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原来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逐步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业才最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随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经历了一场以原子能利用、电子技术、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巨大革命。这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农业生产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引起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工人阶级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某些改变。在这种新的情况下,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又纷起制造种种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理论,叫嚷什么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正在被“消除”;通过“股票民主化”和“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智能化开始于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同步的。科学技术不断渗透和运用于生产过程之中,使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生产力不断智能化就是生产力不断科学技术化。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同时又是宏观经济范畴的构成部分。这一生产部门的产品——研究成果,是知识性产品。研究这种知识性产品是否具有商品属性,要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性质谈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分为两类,一是实物性商品,一是知识性商品。实物性商品形象具体,知识性商品形式多样,有的是设计图纸,有的是文学资料、声像、穿孔纸带或知识占有者的言和行。实物商品和知识性商品的形态不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两者都是劳动者创造的财富,都是商品,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个商品的共同属性。  相似文献   

7.
《群众》2015,(8)
<正>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 第一,从社会生产力的结构上来理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渗透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它已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的、决定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不知不觉,我们已站在世纪交替的门槛上,人类社会经历了五千年农业经济和三百年工业经济之后,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知识经济时代已迈着强劲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终身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容杆起来,成为许多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思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科学技术、生产组织、劳动市场结构和劳动的性质以及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加速了劳动的变换和职业的流动性。但…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目前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兴的产业百分之百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现代科学技术还以惊人的加速度向前发展,日益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十几年中,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新发明超过了以往两千年的总和;现代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1.
撰文指出 当前,在由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的时代变迁中,知识经济社会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科技革命和知识革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一场管理革命。这场革命是要改变从工业时代200多年来沿用下来的生产管理体制和模式,建立一种能够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一体化要求的新模式和新管理体制——文化管理。在未来知识社会中,文化将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将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最富有活力和潜力的一种资源。在未来的企业中将出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革命提高了劳动者智力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加速了产权社会化过程,也改变着世界的经济关系,使市场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既造成了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也为社会主义准备着条件。但这种物质条件只有经过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再创造以后,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这种批判和再创造的结果,它的发展不仅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找到了正确道路,而且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一、科学技术革命给资本主义带来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场科学技术革命,它使…  相似文献   

13.
王东  马凌燕  李颖 《前沿》2011,(7):197-200
抽象能成为独立的现代审美范畴,除了现代性社会进程深化的物质性原因之外,还有一种追求进步的先锋理念的支持。后者从革命、精英、自由、创新等意识形态观念上给抽象艺术提供了前进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已经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杠杆。从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及其社会价值。特别是世纪之交,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给世界带来日益巨大的变化,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越来越重要。而知识对经济的作用和推动,则主要是经济思想、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各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这一系列的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正在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社会的…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和利用科学技术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电子政务的出现和发展是信息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彼特(JohnNaisbitt)在《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人类信  相似文献   

16.
人类在渡过了科学技术上充满发现、创造与发展的不平凡的 2 0世纪之后 ,步入了新世纪。2 0世纪 ,以相对论、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 ,为现代世界的发展构建了崭新的科学技术基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促进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预见 ,2 1世纪 ,以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突破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 ,科学技术将成为人类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 ,迅速地推动传统的资本经济向现代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变 ,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 2 1世纪的…  相似文献   

17.
乔文娟 《人民论坛》2011,(8):210-211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强势使其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法兰克福学派提出并论证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该理论对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发挥的消极政治作用的批判具有合理性,但这种批判又未能触及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故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相对于革命动力论和改革动力论来说 ,是一种由外视到内视的转换 ,这种视角转换是对马克思社会自动说的回归 ,它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动力理论的特征得到了全面的显现。这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现代科技已经具备“自生殖能力”和实际上已成为生产发展的动力的新的历史时期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第三部门与政府、企业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其发展程度如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衡量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第三部门有一个大的发展。应正视发展第三部门存在的障碍:独立组织的非独立性;政府职能的虚假转移;不公平竞争;受到责任和腐败问题的困扰;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等。促进我国第三部门健康发展,需要在政府对第三部门的重新定位、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明晰化、健全第三部门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官办”社团的改革、培养公众的志愿精神和互助品质、积极参与“全球结社革命”等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年轮已经运转到二十世纪后期,人类社会依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经由原始状态的愚昧发展到今天的文明,其间人类社会的每步跃进,都与人类自身的智力提高有关,由此导致了各种不同层次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冲击;尤其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技术革命日益兴起,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