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冷战后,美国将空间技术与核技术、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极力打造新的三位一体战略威慑体系,利用太空的信息优势发挥军事信息支援的威慑功效,进而发展太空打击威慑系统。从根本上说,美国战略威慑体系的演进旨在谋求绝对安全,维护世界霸权,然而其加速推进太空威慑体系建设,反而降低了全球的战略稳定性:反卫星武器会引起潜在对手的恐慌,降低首攻稳定性;导弹防御系统使他国感到威胁,引起太空军备竞赛;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则极大地降低了太空的危机稳定性。为此,维护战略威慑中的太空、反导和核武系统的互动稳定,促进太空军备控制的安全战略沟通,加强太空复合相互依存中的多元领导与有效协调,既事关太空和平与国际安全,也是大国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论美国和欧盟在防扩散战略上的分歧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小军 《外交评论》2005,25(6):81-88
“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和欧盟先后出台了各自的防扩散战略。欧美防扩散战略对WMD扩散的威胁认知、反对WMD扩散的行动方式、反对WMD扩散的主要政策措施和对待多边防扩散机制的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和分歧;由于欧美面临WMD扩散的共同威胁,双方又在北约防扩散,伊朗核问题和多边防扩散机制内展开了协调与合作。对威胁理解和安全理念的差异,欧洲多边主义与美国单边主义的对立,欧洲自主性与美国主导性的矛盾是欧美防扩散政策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欧美现在的防扩散合作既有现实的基础,也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欧美防扩散合作的前景是建立跨大西洋防扩散战略同盟。  相似文献   

3.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强调在经济、安全领域维持美国的主导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联盟体系及伙伴关系是美国意欲借助的重要支撑,在安全领域这种表现尤为明显。在此种战略意图支配下,美国强化了与传统盟友的关系,并极力拓展新的伙伴关系,借助联盟体系、伙伴关系这两个安全支点的作用,美国力图构建其领导下的亚太安全结构。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中国的快速崛起和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给中美两国带来战略上的新挑战,如何管理中美关系成为中美双方的一个战略难题。历史上欧洲协调时期的大国协调理路能够为此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大国协调机制包括了会议协调的形式、大国克制、非排他性制度安排、均势的设计和协调机制多样化等。大国协调机制包含了利益妥协、现状偏好、信守规则和相互尊重的理念,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协调机制进行对话、协商、讨价还价,并最终达成妥协。当前中国的快速崛起给国际体系带来持续的冲击和反应,而美国的亚太战略调整和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也极大地加重了中国所面对的结构性压力。这种国际局势呼唤中美协调。当今时代的国际政治存在中美协调合作的可能条件,中美在核心安全利益、核心政治利益和战略利益等方面存在协调的有利局面。但也存在阻梗协调合作的"软石头",如何应对和管理中国崛起及其"非现状偏好"诉求,如何在东亚地区实现中美战略磨合,考验着中美两国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刘丰 《外交评论》2014,(6):90-106
美国在全球各地区数量众多的正式和非正式盟友对于美国维持主导地位和推进其全球战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使盟友采取美国所期望的特定立场、政策和行动,美国长期以来利用说服、诱导或强迫等多种手段进行协调,强化对联盟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霸权护持和防范潜在对手的总体目标。面对中国实力崛起和地区影响力的提升,美国实施联盟管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中国与相关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在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中的引领作用。中国在勉力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过程中,应促使美国在争端中管控好自身盟友,同时与美国的众多盟友建立更加稳定而紧密的双边利益纽带,避免受到美国联盟管理的干扰和冲击。  相似文献   

6.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思潮产生于 19 世纪 70 年代,源于殖民国家的历史以及重利轻理的文化根性,强调行动、注重效果、开拓进取成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特点。在政治现实中,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美国领导人通常都是以务实的态度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并利用所能得到的机会试图实现最大的利益。纵观美国对外关系史,受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美国外交及国家安全政策以注重效果为主要特征,常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对国家利益重点的界定,即使理想主义的高调幌子也难以掩饰实用主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争夺和维护霸权始终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本质。不同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共同特征是:建立和优化稳定的同盟、消灭或安抚对手、奉行实力原则、以民主和自由贯穿全过程。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在本质不变的前提下表现形式不断演变,包括安全重心的转移、安全目标的多元化、安全战略内容的调整和方式的变化以及内外安全的兼顾等。  相似文献   

8.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姜振飞的《冷战后的美国核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于2010年4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学术界首次从整体上对冷战后美国核战略对核不扩散体制和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进行探讨的成果,它以国际关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冷战后美国核战略调整为主线,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和平发展一直面临亚太地区诸多安全问题的挑战。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不同,并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形成不和谐的张力。当前,面临亚太安全热点问题日益复杂化、严峻化的趋势,有必要梳理亚太安全问题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把握其发展脉络,推进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的优化和实践。冷战缓和时期,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阵营,虽与资本主义阵营内个别国家的关系出现缓和,但亚太地区冷战的安全结构仍然未变;冷战走向结束阶段,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亚太地区安全秩序困境依然存在,中国的和平发展仍然面临资本主义同盟体系的觊觎;在冷战结束后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亚太地区安全问题从蛰伏走向活跃;进入21世纪的头10年,中国稳步发展并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太安全问题的冷战气息渐浓,具体安全问题更加严峻;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相对增长,亚太安全环境恶化、日益呈现出汹涌澎湃之势,中国在国力增强中承受的安全压力日益明显并增大。鉴于亚太安全秩序困境的结构机制与角色变迁,中国需要准确把握亚太安全问题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在知己知彼中扬长避短,整合提升人力资源优势,加强智库建设,妥善应对亚太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由陈舟博士根据其与当代美国 17位著名学者的对话整理而成的《美国的安全战略与东亚——美国著名国际战略专家访谈录》一书 ,目前已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通观全书 ,特点鲜明 ,举其大要 ,约有以下诸项。一是名家云集、代表性强。精心挑选访谈对象 ,向人们展现美国学术界对国际关系及安全问题思考的权威结论及最新思想成果 ,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在访谈对象中 ,有三位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 ,即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现任院长约瑟夫·奈 ,贝尔弗科学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格雷厄姆·艾里森 ,以及国际军控事务和“预防性防御”高级研究项目主…  相似文献   

11.
东亚各国因互不信任而缺乏建立安全机制的条件,美国凭借自身超强的综合国力以及在东亚的军事存在掌握了东亚安全的主导权,表现在美国对朝核问题、台湾问题的主导权上以及对东亚非传统安全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上。美国掌握东亚安全的主导权,其实质就是防范与遏制挑战美国霸权的地区性强国的崛起和美国所谓的"邪恶轴心国",以更好地服务于其全球战略,使21世纪继续成为"美国的世纪",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操控国际互联网政治传播,关国政府制定和执行一整套“网络自由”战略。所谓的关式“网络自由”是美国国家利益的网络延伸,是美式民主、人权和美国霸权主义在虚拟世界的扩张和体现。美国的“网络自由”战略由理念输出、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和组织运作等几个方面构成。要深入揭示美式“网络自由”的虚伪和危害,加强应对美式“网络自由”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对互联网和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周林 《外交评论》2002,(4):50-54
文章首先概括了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美国公司接二连三的假帐丑闻及其做假手法,然后分析了其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根源,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分配机制是造假的内在根本原因;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和外部监管的缺失是外在重要原因;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者沆瀣一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文章还阐述了公司丑闻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以及引起美国经济制度、规则的变革,但不会根本解决美国经济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在特定的国际背景下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而新兴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及美国将高新技术产业化 ,进一步增强了其超级大国的经济与军事的实力地位。美国对伊动武 ,是实现其构建帝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 ;具体到伊拉克 ,则旨在那里用枪杆子输出美式民主制度 ,争夺石油仅为其次要目的。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将严重动摇联合国的地位 ,已经并有可能进一步在联合国内形成欧洲大陆轴心和大洋轴心之争  相似文献   

15.
卡特政府 1979- 1980年曾考虑向台湾出售一批先进武器 ,其决策过程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同时进行 ,影响了美方在建交谈判中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卡特政府的决策过程为此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确立了模式 :售台武器是作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而被使用的 ;其决策过程是一个官僚政治斗争过程 ,总统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最大的和最终的发言权 ;国会具有很大的影响能力 ,但并不参与决策本身。  相似文献   

16.
全面分析美国主要经济指标表明 :2 0 0 2年美国经济晨曦初露 ,但复苏道路依然艰难。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美国成为东亚大国力量结构中的关键角色,在美、中、日三角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冷战后美国东亚大国战略的核心是如何平衡与中日两国的关系,其战略的嬗变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制约中日关系的外部因素。美国东亚大国战略由均势战略转向优势战略不仅破坏了地区力量均势,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两国间在安全、历史等问题上的分歧。中日关系的趋冷将对东亚的安全、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美国国内对其霸权的认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霸权维持论"与"霸权衰落论"。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美国霸权的未来。虽然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并非根本对立。超越这些分歧,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共识。两种观点的论争包含有美国大战略因素,为美国政府提供了冷战后时代国家战略的可能选项。  相似文献   

19.
2005 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介绍了美国的安全环境、战略目标、实现目标的指导方针和手段。该报告对安全形势的评估比较冷静和现实;初步汲取了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的教训,认识到美国的能力单独对付全球安全挑战是不够的,需要与盟国和友邦合作;开始重视预防性措施,但依然坚持先发制人的战略选择;突出反恐的中心地位,提出反恐斗争胜利的关键是摧毁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上的支撑;为应对新的战略环境,美国正在向全球性调动和部署军事力量的态势转变;仍旧以两手应对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