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反腐败为主题的国产故事影片︽生死抉择︾耐人寻味发人思考因为是腐败分子与反腐败战士的针锋相对短兵相接所以少不了一系列对话交锋和辩论从有关腐败分子所表述的一些观点可以看出他们有他们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他们信奉和推崇的是一种﹃腐败有理论﹄一曰﹃腐败是体制造成的﹄腐败分子省委副书记严阵以领导长者老上级的口吻开导海滨市市长李高成说﹃你不要把腐败看成是干部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而要看到这是我们的体制造成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他认为眼下腐败成风完全是客观原因所致与腐败分子…  相似文献   

2.
良法良行     
阿源 《瞭望》2004,(44)
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新中国第一部物权法草案的二次审议,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强烈关注。舆论认为,这标志着中国正在走向恒产时代。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担忧,这部法律会不会成为一些灰色财产,尤其是一些腐败分子的非法所得的保护伞?这些称赞和担忧,表明了人们对这部法律真正做到良法良行的关切与期待。  相似文献   

3.
还是要讲爱憎分明浙江徐良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提起腐败现象,个个都深恶痛绝。然而,当一些腐败分子受到党纪国法惩处时,不少同志就有一种“慈悲”感。安徽省某地区原公安处长徐某因犯受贿罪,1996至1997年羁押期间,有68位公安干警及领导干部前去看望并送...  相似文献   

4.
林吕建指出,以实际情况看,腐败分子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利己性。凡是腐败分子都是极端利已主义者。他们通过腐败行为获得各种形式的好处。这种“好处”极为广泛,表现为金钱、荣誉等。腐败是个人主义的一种“物化”过程,是私欲的外泄过程。利已是所有腐败分子产生腐败行为的原动力。利己决定了一些腐败分子不择手段的贪婪性。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中,有不少人称得上是“腐败中介”。如贾政的手下李十儿,如王熙凤的贴身丫头平儿等。在清朝的几部谴责小说中,几乎都有一个叫作“二爷”的角色,他们也起着“腐败中介”的作用,所谓“二爷”,就是老爷的兄弟。老爷不便出面收受的贿赂,“二爷”代收着;老爷不便干预的政务,“二爷”出面摆平。 今天,在一些腐败案件中,也有一些“中介”在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胡长清背后有个周雪华,成克杰背后有李平和周坤。这些“腐败中介”不仅是腐败分子的“马前卒”,也是拉腐败分子下水的直接力量。他们与腐败分子共生,共同侵吞公…  相似文献   

6.
张振元 《党政论坛》2011,(21):63-63
过去人们总是说:“这个人表现这么好,可能他就是共产党员!”可见群众把共产党员和最好的人是划了等号的。但到了如今,让一些党内的蛀虫、腐败分子闹得,有人甚至说出了“洪洞县里没好人”的气话。尽管好党员、好书记、好领导、好带头人为数众多。  相似文献   

7.
机制与人     
楚楚 《瞭望》1993,(45)
报应一词,本为宗教术语。其实是人们对理想的社会秩序的一种向往。有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这种理想,在黑白颠倒的时代,当然是一种空想。如今社会主义时代,创造了将理想变为现实的条件。眼下正在开展的反腐败斗争,抓出了许多作恶多端的腐败分子。这在人民群众看来,就是那些人应得的报应。这也  相似文献   

8.
从严治党初显成效──我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滨 《瞭望》2000,(51)
今年中央反复强调要从来严治党,胡长清、成克杰、厦门远华……桩桩腐败案件被揭露,一个个腐败分子被查处。人们在关注,这些发生腐败案件和产生腐败分子单位的领导干部是否依然高枕无忧?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如何?腐败现象是否已经在一空程度上得了遏制?记者从中央纪委了解到,截至今年10月底,有7000多名干部因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受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894名;有3508名领导干部受到组织处理,其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063名。可以说,经过一年多时间,全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取得了一定的成…  相似文献   

9.
林吕建指出,腐败分子作为寄生在党和国家肌体里的毒瘤,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可以说,凡是腐败分子都是有害的,而且它的危害往往不止一个方面。在经济上,腐败分子化公为私,中饱私囊,严重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破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政治上,腐败分子的腐败行  相似文献   

10.
刘绍楹 《民主》2004,(4):45-45
贪官王怀忠不久前被执行死刑,就一桩反腐案来说,已经告一段落。但是,这个反面教员留给人们的诸多思考,却远远没有完结。比如,此人为什么能边腐败边升官,就是一个人们议论纷纷、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王怀忠是2001年4月在副省长的职位上落马的。但多年前他还在阜阳当地(后改市)委书记的时候,就已经彻头彻尾地腐败了。新华社记者在一篇文章中说,当时,阜阳的干部群众对王怀忠骄奢淫逸、虚报浮夸、腐化堕落反映强烈,流传的一个民谣说,“只要反腐不放松,早晚抓住王怀忠”(新华社2004.1.18)。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腐败分子升迁的速度极快,平均两年上一个台阶,直到1999年11月被任命为副省长。  相似文献   

11.
在前几年惩治腐败的过程中,有这么一种现象,就是那些腐败分子似乎肆无忌惮,不畏法律。尽管也惩办了一些犯罪分子,但并未“惩一儆百”,使后来者望而生畏,不再重蹈其覆辙。在一些地方,贪官上演“接力赛”的现象一个接着一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自有政府以来,就有腐败,就有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现象。因此,历朝历代,肃清腐败都是稳定政治、稳定社会的重要课题。有的收效显著,有的收效甚微。 从历史的经验看,北宋开国之初,社会秩序混乱,治安状况堪忧。尽管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但由于官吏从中作梗,…  相似文献   

12.
刚过去的2001年,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了高层反腐败的力度,李纪周和慕绥新分别被判处死缓,石兆彬、李嘉廷、丛福奎等人的违法犯罪罪行大白天下,反腐败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现在被查处的腐败分子人数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涉案领导级别越来越高。反腐败工作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不 断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先后果断查处了陈希同、王宝森、许运鸿、胡长清、成克杰等一批高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充分证明,我们党有信心、有能力清除腐败,中国共产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 从这些查处的大案要案来看,问题相当严重。于是有人就问,是不是腐败越反越多?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怎样正确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现在,社会上对反腐败斗争形势有一些“说法”。有的认为,现在的干部没有几个是干净的,“洪洞县里没好人”。…  相似文献   

14.
提及反腐倡廉工作,人们会理所当然地想到担此重任的纪检机关。反腐败斗争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在合力反腐的队伍中,引人注目的媒体是其中之一。媒体具有监督职责,介入反腐倡廉工作这些年,给予了一个个腐败分子以痛击。  相似文献   

15.
腐败分子的“通病”是什么?湛江走私大案主犯原湛江市委书记陈同庆在他的“悔改录”中说:“不注重学习、放松世界观改造是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无数事实表明,腐败分子堕落的原因有多样,但归根结底最根本的还是“不注重学习”,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说起“学习”,有些人不以为然,总  相似文献   

16.
一、腐败正在严重侵蚀着我们党和国家的肌体,必须重视法制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面临着两个考验,一个是改革开放的考验,一个是执政的考验。这两个考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与生死存亡。有一些党员干部经不起考验,丢掉了共产主义理想,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俘虏,在经济上犯罪,在生活上腐化堕落,逐步变成了腐败分子,教训极为深刻。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看到了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他说:“我们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到一两年的时间,就有相当多…  相似文献   

17.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此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建国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风风雨雨,人们一路走来。本文阐述了评价改革的一些观点。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思考,思考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果,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但是形势也不容乐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其突出的表现就是现在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一些腐败分子还在一意孤行。从现在查处的案件和发现的线索来看,一  相似文献   

19.
党内腐败分子与不合格党员都是党的健康肌体所不能容纳的成分。但“腐败分子”与“不合格党员”并不是一回事。我们认为党内腐败分子是指那些故意以自己的行为触犯党的纪律,严重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已蜕化变质,必须清除出党的违纪党员。腐败分子具备以下特征:行为的心理状态是故意的,即违纪者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触犯党的纪律的:该种行为是以“作为”的方式触犯党的纪律,即其行为是党章、党规所禁止的;违纪行为直接指_向党和人民的事业。该种违纪行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危害已严重到必须清除出党。概括讲就是行为的故意性,后果的严重性和惩处的严厉性。因此,党员违纪行为的严重程度使腐败分子同一般违纪党员区别开来,腐败分子与不合格党员在总体上都是丧失了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0.
青年文化在整个社会中,一直是一种先锋文化的象征。但是,1992年的中国青年热点中少有青年先锋文化的特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深思的现象。我愿意在此客观地描述92年中国青年的热点现象,并期望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见解,以期引起人们对于中国青年文化和青年热点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