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这篇文章刊登在82年11月24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上。作者,马克·格林菲尔德,摘要如下:在莫斯科“列宁大街”上有一片简陋的住宅区。它是赫鲁晓夫时期为解决住房紧张而建造的,人们称之为“赫鲁晓夫式”住宅或经济公寓。格林菲尔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1979至1981年作为编辑在苏“新闻社”工作,曾在那里  相似文献   

2.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著名的“秘密报告”中批评斯大林罪行的做法震惊了共产主义世界。可是另一个“秘密报告”却长达30多年一直未予透露。那就是当时刚被任命为匈牙利总理的伊姆雷·纳吉1953年6月27日在中央委员会上的报告。它猛烈  相似文献   

3.
勃列日涅夫领导苏联的18年,是苏联以空前的规模卷入国际事务的时期,是苏联推行扩张政策发展到高峰的时期。剖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的“进攻战略”,有助于了解当前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必然性和迫切性。一、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外交战略的异同点列宁逝世后,苏联历史经历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以及当今的戈尔巴乔夫五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苏联外交战略,既有它的延续性,也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勃列日涅夫继承了赫鲁晓夫的必须进行世界革命的思想;世界划分为社会  相似文献   

4.
摘自美《评论》杂志1983年2月号,“我们所知道的苏联”一文。作者沃尔特·拉克苏联年青一代在某些方面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经历过苏联历史上最艰难的年代。他们的历史回忆通常始于赫鲁晓夫时期。在他们中间很难发现革命的思想意识家。事实是他们在学校中和共青团内不得不学习马列主义学  相似文献   

5.
赫鲁晓夫在50年代初期执政开始,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苏联曾进行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一系列改革。政权和管理机构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政权和管理机构改革的三个阶段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进行的国家政权和管理机构方面的一些改革,在颇大程度上是围绕如何发挥苏维埃作用这个问题进行的。这场改革对苏联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二)对工业和建筑业的改组。一九五七年二月,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报告中提出,“必须把工业和建筑业的日常领导工作的重心移到地方”,“改变过去那种通过各专业部和主管部门进行管理的组织形式,采取新的分区管理的形式”。全会和最高苏维埃分别通过相应决议和法令,加以贯彻。其主要内容为:(1)彻销25个令联盟和联盟兼共和国,以及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只保留航空、国防、无线电、造船、化学和电站等六个工业部。(2)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每个区成立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被撤销的和保留的各部所属企业和机构。(3)撤销负责短期计划的国家经委;把国家长期规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计委,使之成为“集中从事苏联国民经济综合计划工作”的“全国经济和计划的科学机关”。关于工业和建筑业的改组,是赫鲁晓夫亲自发动的一次规模较大的经济改革,目的是克服国民经济管理权限过分集中;消除中央经济机关重叠臃肿、官僚主义、文牍主义;纠正部  相似文献   

7.
60年代后期,《新世界》杂志在特瓦尔多夫斯基主持下,曾经作为“民主反对派的主要喉舌”跟当时苏联共产党的总路线大唱反调。文学评论家伯尔金在论述特瓦尔多夫斯基的反斯大林长诗《回忆的权利》的文章中是这样谈到这家杂志的。他写道:“这是在苏联共产党内对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思想路线采取独立行动的反对派。因为赫鲁晓夫于1964年被推翻后,  相似文献   

8.
当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取代赫鲁晓夫接管苏联经济时,国民收入年增长率达9%以上。18年后,他给安德罗波夫留下了毫无活力的经济——年增长率约为3%。工业生产的下降也很明显:在赫鲁晓夫执政最后一年(1964年)增长率为7.3%,但到1982年增长率下降到仅为2.9%。劳动生产率的统计数字并不好:工业部门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农业部门甚至出现负增长。投资情况也是如此:投资比率的急剧下降对整个苏联经济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在极端重要  相似文献   

9.
阿尔巴尼亚1992年3月的大选敲响了欧洲最后一个社会主义强硬路线国家的丧钟,选举结果证实了现为政坛领袖的心脏外科专家贝里夏不久前所宣称的“共产主义漫长黑夜”的结束。社会党没有企图掩饰他们的失败。该党发言人说选举结果“令人难以置信”。但阿利雅对这次政治大转变并不感到震惊。他几乎肯定要从政坛上消失。人们要了解当代的阿尔巴尼亚首先要了解霍查及其遗产。阿利雅在人们对社会主义越来越冷淡的气氛中仍保留了霍查的许多遗产。阿利雅所主宰的社会是由个人长期统治所形成的。直到他于1985年去世,霍查一直是这个封闭社会的独裁者。他曾同铁托、赫鲁晓夫和中国争吵过,标榜自己是共产主义信念的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经过一番周折,成为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苏共“二十大”结束的时候,他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这个报告在国际共运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为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提供了反苏反共的“炮弹”,触发了1956年的波匈事件。M·K·捷万诺夫斯基在《苏俄史》中作过这样的描述:“他在会上发表了一个长篇大论、充满激情的讲话,长达四个半小时,他的讲话中谴责斯大林的人品、方法和政策,态度之坚决,怨  相似文献   

11.
"解冻"是赫鲁晓夫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题和典型特征,大体上可分为"两松两紧"四个阶段,与斯大林时期对意识形态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但赫鲁晓夫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解冻"同时也顾虑重重,不同时段也不乏强化"控制"。赫鲁晓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解冻"对苏联政治的发展和国际共运均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二十多年以前,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提出改革干部体制,建立干部更新制度。此后,人们对此议论颇多,主要倾向看来是贬多于褒。西方学者认为,这项改革是赫鲁晓夫的重大失策,因为它引起各级干部的强烈反对,最后导致赫鲁晓夫本人的下台。苏联国内对这项改革也是根本否定,很快就加以废除,而且至今未曾肯定它有任何积极意义。然而今天,当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时候,我们却有必要对此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从中吸取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批判其错误的、消极的内容。这样做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些努力,并借此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3.
自1958年到1964年,苏联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掀起了一场苏联战后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反宗教运动,它不仅改变了苏联社会此前逐步走向正常化的政教关系,还以激烈的形式震动了整个苏联社会,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苏联共产党、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苏联从1957年开始,就对其经济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到现在已经历时三十年。但无论是在赫鲁晓夫时期,还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每次改革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难以彻底,因而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体制问题。对此,人们不禁要问,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如此步履艰难?阻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症结是什么?对于这一事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的  相似文献   

15.
克里米亚米岛位于乌克兰南部的黑海沿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1954年,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乌克兰族出身的赫鲁晓夫为纪念乌俄合并300周年,将其划归乌克兰管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再提出重谈克里米亚归属问题,要求恢复对该半岛行使主权,对克里米亚可谓是志在必得。  相似文献   

16.
《莫斯科新闻》1990年6月10日发表伊万·福斯特整理的莫斯卡连柯元帅回忆录中关于贝利亚被捕的情况。福斯特在按语中说,他为莫斯卡连柯元帅整理回忆录已有多年。这篇回忆的题目是《具有全国意义的政治事件》,写于1959年。莫斯卡连柯在逝世(1985年6月)前不久,将这篇藏在保险柜中的手稿交给福斯特。福斯特认为,他没有权利违背莫斯卡连柯的意愿,将手稿束之高阁。现译载如下: 1953年6月25日上午9时,赫鲁晓夫从克里姆林宫打来电话,问过好以后,他说道: “在您的密友中,有没有象您那样忠于党的人?”  相似文献   

17.
1996年7月一8月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 前苏联日本进攻苏联的图谋是怎样被挫败的—记在中国抗战中的苏联远东情 报机关王昌滨摘译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考之二马坚戈尔巴乔夫是怎样投靠美国的(下)金大辛列宁的“一国两制”设想聂运麟列宁论利用资本主义薛新国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误区王军斯大林和毛泽东—一位前苏共中央机关中文翻译的回忆谢德明空中女杰—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女飞行员钱云山、王幼庭编译功过参半的苏联元帅—铁木辛哥退役克格勃重操“旧业”多章平改革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  相似文献   

18.
苏联机关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在斯大林时期是从加速发展经济这一前提出发的,它忽视了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现在成了当前苏领导人发展政治制度的障碍。尽管自赫鲁晓夫起的苏联领导人一直大声反对,但在机关人员中所形成的行政管理作风很难在短期内根除。在斯大林统治年代,有一个比喻比较流行,即将布尔什维克的整个事业比作一台军事机器,充满党性的行政工作人员比作军官团,它们利用各种机构作为“传送带”,指挥工业中的  相似文献   

19.
一、六、七十年代的青年文化在过去30年里,苏联青年文化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苏联历史上的各种政治、社会变迁和矛盾伴随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向。第一个明显的独立的青年文化现象出现在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主义时代。这是一个充满起伏不定的紧张时代,尝试性的民主化伴随着担忧和挫折。既有政治控制的放松,为各种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20.
在冷战时期,前苏联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地位,把巨大的财力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都用来发展核武器。尤其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军方倾全力发展海军,并且把重点放在发展核潜艇上。可是,时至今日,它们中的大部分已到了使用期限,已经或即将退出现役。到1997年6月为止,俄罗斯海军已有约170艘核潜艇退出了现役。其中一小部分被送到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的船厂拆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