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3年11月20日,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联共反蒋抗日。周恩来作为当时中共中央高级领导人之一,竭力赞成红军援助十九路军,以打破蒋介石  相似文献   

2.
1933年10月,蒋介石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调集50万大军,对我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恰在此时,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蒋光、蔡廷锴出于对蒋介石内战政策的不满,于11月发动了福建事变,成立了以陈铭枢为首的福建人民政府。为了控制福建地区的局势,蒋介石于1934年1月从进攻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中抽调一部分进攻第十九路军。中共中央为了配合第十九路军作战,决定向北发展,命令红十七师北上到德安县的马回岭,破坏南浔铁路,阻止敌人向北线增援。  相似文献   

3.
刘峰 《党史博采》2009,(12):43-44
<正>1933年11月,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树起"反蒋抗日"的大旗。其时正是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的时期,中央红军面临着被50万国民党军队合围的巨大压力,如红军借机与十九路军合作,不仅能增加一个重要的盟友,而且将大大加强自身的生存几率,或可顺  相似文献   

4.
闽中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交通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初,十九路军同蒋介石的军队在这里进行一场规模大、兵力多的激烈决战,成为福建军事史上一场罕见的两军对抗战。 1933年秋,十九路军在福建揭竿反蒋,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对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政府造成巨大威胁。于是,蒋介石暂停对中央红军根据地的“围剿”,亲自挂帅,就任“讨贼军”总司令,调动陆海空三军共11个师15万兵力进攻福建,企图一举消灭十九路军,摧毁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还暗地派人在闽南和闽中一带招抚原被十九路军惩治过的省防军第一旅陈国辉和第三旅何  相似文献   

5.
1933年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人联合国民党抗日反蒋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简称“闽变”),另立中央政府,与蒋介石分庭抗礼。“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立即以国民政府名义,派遣五路大军入  相似文献   

6.
1933年冬,国民党粤系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时为中共中央负责人的博古从起初赞许与十九路军谈判停战到后来转为排拒,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原因何在,文章从客观向主观的方向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福建事变前,在与十九路军合作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蔡廷锴为首的19路军作为共产党的同路人,从北伐革命起,以其上层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所固有的摇摆性的蹒跚步履,划出一道从与共产党并肩战斗到脱离革命;从充当蒋介石炮灰“围剿”红军到联共反蒋,发动“闽变”的历史轨迹。“9.18”日军进占东三省,使19路军将领尚未泯灭的爱国热情得  相似文献   

8.
《1933:福建事变始末》一书共有十四章,其中直接叙述十九路军入闽过程和“福建事变”始末内容的那七章,主要是由“福建事变”参与者、知情者的回忆资料和专家学者的有关著作、文章集合而成.源自主客观诸因素,该书失实内容颇多.因此,对该书的失实内容及其成因作辨证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张营生  王志 《党史文汇》2010,(12):41-45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福建事变,史称"闽变",又称"十九路军事变"。陈铭枢,作为福建事变的实际领导者,在整个事件的策划、  相似文献   

10.
1933年11月22日,“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史称福建人民政府)在福州成立。“福建人民政府”成立不是偶然的。考察其原因;一、这是由国民党内部一部分对蒋介石坚持投降反共政策强烈不满的爱国人士和爱国将领举事的。1932年1月28日,驻沪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进攻,蒋介石不增援,反想借机消灭十九路军,并与日本签订停战协定,无异出卖上海。国民党内部许多爱国人士和爱国将领开始酝酿反蒋抗日。1933年9月,李济深等在香港集会,筹划建立“福建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抗日救国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布宣言,表示红军愿意在三个条件下和一切军队合作抗日。这个宣言,受到全国各阶层爱国群众的热烈响应,并影响了一部分国民党军队。当时被蒋介石从淞沪抗战前线调到福建进攻红军的十九路军,便是响应我党抗日宣言,反蒋抗日的一支国民党军队。“福建事变”就是十九路军的将领们在这种形势下所发动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本文试图就促成这一重大事件的关键因素“朋口之战”的作用作个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爱国人士,共同行动,发动了震动全国的福建事变,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通称“福建人民政府”),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及其南京国民党政府决裂,与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各党派纷杂林立,名目繁多。其中以十九路军将领为主体建立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虽然独树一帜,并有相当的影响力,却由于组织秘密、文件多有散失而少有人研究。本文试图对中华民族革命同盟进行初步的研究,希望能披沙沥金,以就教方家。 1934年1月底福建事变失败,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等福建事变的领导人相继避居香港,参加福建事变的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也陆续转赴香港。在福建事变时由十九路军和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等组织起来的生产人民党也“随即转到香港,存在一个时期之后即行解体。”①…  相似文献   

14.
“福建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它是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广大群众对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的卖国反共政策强烈不满的情况下,从国民党营垒中冲杀出来的一部分进步势力发动的抗日反蒋爱国运动。事变发生在1933年11月20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的领导下,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反蒋势力,公开宣布抗  相似文献   

15.
1933年11月,蒋光鼐和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发动了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在此前后,共产国际对十九路军与红军的谈判及其协议态度消极;在政治上对福建事变的性质予以了全面否定;军事上没能提出切实有效的援助计划。共产国际的这种态度和立场,导致中共临时中央对事变作出了错误的应对策略,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加剧了中央苏区军事形势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1933:福建事变始末》一书共有十四章,其中直接叙述十九路军入闽过程和“福建事变”始末内容的那七章,主要是用“福建事变”参与者、知情者的回忆资料和专家学者的有关著作、文章集合而成.源自主客观诸因素,该书失实内容颇多.因此,对该书的失实内容及其成因作辨证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被蒋介石调到福建“围剿”红军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其主要领导人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的率领下,联合李济深、第三党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抗日民主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表示愿意同红军合作,与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签订抗日  相似文献   

18.
福建事变发生于1933年11月20日。因为它是以十九路军为主发动的,所以,历来史学界的许多同志对这次事变,只讲共产党与十九路军的关系,并未从中探讨多党合作的问题。在福建事变中,包含着共产党内部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对在事变中产生的民主党派——生产人民党排斥打击和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代表的正确一方对生产人民党精诚合作的复杂问题。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以求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9.
[讲述人]徐由辛(1913-2009),广东省丰顺县人,十九路军秘书长徐名鸿的族侄,曾在十九路军总指挥部任副官.1932年夏随军到福建,1934年初"福建事变"失败,因伤残回广东蛰居.新中国成立后,寓居广州.  相似文献   

20.
1933年11月,蔡廷锴,陈铭枢等十九路军将领,联合国内部分反蒋势力和在野党派,发动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 (简称“闽变”),在福州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对于这次事变,中共实行“左”倾关门主义政策,犯了严重错误。但这个错误从思想理论上到组织上同共产国际都有密切联系。而迄今为止的党史教材及有关史书论及此事时,对共产国际所起的错误作用仍很少提及,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