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文韬 《法制博览》2024,(12):21-23
人工智能已经悄悄进入人们的视野,慢慢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但由于立法上的空白,产生了许多问题并正在等待解决。本文旨在讨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作品认定与著作权归属模糊两个问题,在通过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上面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并表明笔者观点,试图探究明晰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晓钰 《法制博览》2024,(1):151-153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世界各国均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大国之间科技竞争的焦点,投入大量资金与技术研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身影也出现在信息网络、科技、交通、餐饮、通信、公共消费场所等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场合之中。虽然人工智能助力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出现对传统的著作权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期待知识产权理论尤其是著作权法制度对该问题作出回应。本文将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归属的角度入手,从我国现行有效的著作权制度出发,为人工智能能否成为著作权法中的适格主体以及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归属制度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以及如何保护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写诗机器人的出现,其生成过程是自我深度学习成果的体现,又具有一定文学性和艺术性,那么这些生成物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符合怎样标准才可以被认定为法律所保护的作品?人工智能生成成果的保护标准与人类生成的作品是否应该适用相同的独创性标准,还是应该创造出不同的保护标准予以保护呢?如果人工智能生成的成果可以获得法律的保护成为作品,那么该作品的版权应该属于人工智能本身还是人类主体?  相似文献   

4.
近年关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主要集中于生成物的创作过程中,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生成物研究的重要思路。人工智能生成物作为一种劳动成果,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可以将人工智能生成物具备独创性的部分认定为作品,但是在确定权利归属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并不能作为权利义务承担者,制定深度学习算法的自然人因为自身具备的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的能力,才具备承担人工智能生成物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从目前我国的法律完善情况来看,人工智能缺少一定的法律保护,由于人工智能法律的缺失使得一部分人工智能生成物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人工智能进行的作品创作有着一定的优势,虽然相应的研发者不直接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但是其对于人工智能设备的研发也是间接地参与到了这项创作中。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人工智能生成物需要根据相应的法律经验,制定相应的著作权保护法,对人工智能生成物的重大贡献者给予一定的法律著作权保护,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6.
孟媛 《法制博览》2022,(8):36-38
为深入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切实贯彻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我们在采用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法律问题,这其中关于人工智能作品的著作权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问号。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人工智能(AI)能否成为著作权法上的主体?人工智能的生成物是否具有独创性?人工智能生成物版权应该归属于谁?本文通过分析一些法学家的观点和笔者自己的主张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在当前表现出了较为理想的发展速度,随着该技术的创新发展,当前,人工智能成果已充分应用在各个领域,相关人工智能成果也越来越受关注,除此之外还需把握好人工智能成果的著作权归属问题,下面就重点围绕着人工智能成果的著作权归属问题及其相关处理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8.
程赟 《法制博览》2023,(8):61-63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新机遇,备受世界各国关注。人工智能生成物属于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对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保护过程中,应将其具有独创性的创作认定为原创作品,但在著作权归属层面,人工智能还不能作为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因此,只有开发或使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的自然人或组织,才具有承担人工智能生成物权利义务的资格。本文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产品生成物的特点,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产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9.
2018年一幅由人工智能所自主产生的美术创作物于佳士得拍卖会上以43. 25万美元最终竞价成交,高昂的经济价值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于该类型的人工智能创作物的权利归属引发思考,本文将从人工智能创作物主要相关的几类主体进行阐述,并构建避免权属纠纷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何乃萍 《法制博览》2024,(10):160-162
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出现致使专利制度的适用迎来新的挑战。目前,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对现行专利“三性”审查标准及专利权属制度造成很大冲击。本文旨在论证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获得专利保护的正当性以及可专利性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专利权利归属,使专利制度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更趋完善,以期推动专利制度稳定与创新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不再只是简单的模仿人类物理行动而是具有更为复杂的高度学习能力,甚至可以模仿人脑的思维和推理模式进行创作,并产生可以高度契合人工创作的作品,那么为避免人工智能美术作品打破现有的著作权体系,本文将构建人工智能美术作品的必要性标识制度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开始涉足创作领域,而其法律属性、权利归属等尚无明确规定,给司法活动带来困扰。立足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及独创性原则,分析将其纳入作品范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将署名权以管理编码形式赋予机器人及其所有权人,采用登记取得制获取著作权,使得机器人形象可识别,更好地激励利益相关人。  相似文献   

13.
黄兰 《法制博览》2024,(10):52-54
著作权归属问题是完善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合理的权利分配为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实现了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的转变。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创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本文与职务作品著作权相关理论相结合,对职务作品的概念和标准展开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出职务作品著作权主要存在“工作任务”界定的不清晰、单位的“优先使用权”权利过大、职务作品与委托作品存在交叉和人身权归属有待明晰的问题。从而认为应该通过明确“工作任务”的概念、调整单位优先使用权、确定职务作品与委托作品权利归属和明晰单位和创作人的人身权归属这四个方面来完善我国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制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日益进步,网络的大数据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更加广泛。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伴随着许多刑事风险,例如人工智能领域涉及交通肇事,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犯罪等等。本文将就人工智能带来的刑事风险,分析其相应的刑法适用,从而降低有关人工智能的刑事风险。  相似文献   

15.
葛晓艳 《法制博览》2023,(33):160-162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如火如荼,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深度融合的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紧锣密鼓地进行,人工智能辅助司法办案的系统在各级法院落地应用。本文旨在从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意在探讨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郭亮 《法制博览》2014,(1):300-301
我国学者对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现在主要有三种学说,这三种学说都有其合理性,但并没有把相对人、本人的利益及社会交易安全兼顾好,因此笔者提出综合要件说,并证明其合理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17.
沈晓奕 《法制博览》2015,(3):116+115
善意取得制度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保护交易安全和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它是指行为人将其无权处分的他人财产转让给买受人,如果买受人在取得财产时主观上是善意的并支付相应对价,就可以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财产真正所有权人就不能向买受人要求返还财产,只能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赔偿责任。我国《物权法》规定善意取得制度可以适用于不动产物权,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构成要件展开分析,以促进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曲睿  李景 《法制博览》2023,(16):47-49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法治体制完善、执法严格化等方面带来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发展前期部分地区存在的立法滞后性问题也会随之暴露出来,甚至会造成法律分级情况严重。因此才需要完善立法原则,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定期更新法律条例、制定统一的守法标准,充分发挥出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从源头控制法律问题的发展,为法治建设提出全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和法律法规调整之间的内在关系,顺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思潮和新趋势.本文将以新时代的人工智能发展为宏观视角和切入点,立足于刑法学角度,论述人工智能时代存在的刑事风险,并列举由人工智能而延伸出来的刑法学学说,然后对这些学说进行辨析,最后从刑法角度去阐述规制和约束人工智能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给学术界和...  相似文献   

20.
曹媛柯 《法制博览》2023,(23):22-24
虚拟现实技术飞速进步,为打通现实与虚拟世界壁垒提供坚实的基础。元宇宙是运用一系列新技术创造出来的虚拟空间,更是对现实世界生活的映射。随着元宇宙产业持续发展,创作主体逐渐增多,创作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元宇宙空间创作主体的适格性问题、创作内容是否构成作品等问题需得以回应。元宇宙空间区别现实空间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因此探讨其下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