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陷出生医疗纠纷近几年引发热议。本文从法医学鉴定角度对两例涉及唐氏综合征胎儿缺陷出生案件进行分析,通过对诊疗过程中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医疗机构存在的医疗过错、患者损害后果及其因果关系和原因力大小,以供司法鉴定实务参考,尽可能减少此类医疗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汪博文 《法制博览》2023,(36):106-108
尿道损伤在会阴骑跨伤或者骨盆多发骨折较为常见,此类损伤男性较为常见,女性较为罕见。本文就笔者工作实际情况中遇到的女性尿道损伤后遗尿道狭窄案例中影像分析、损伤特点、残疾后果等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得到各位同仁的建议,进而形成共识,助力相关案件的审理。  相似文献   

3.
叶剑 《法制博览》2023,(29):100-102
涉药物相关的案件是临床常见且容易忽视的案件。本文通过分析典型涉药物死亡案例鉴定过程及经验总结,对于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明确涉药物案件法医病理学鉴定要点及临床相关注意事项,宜尽早采集血液标本、固定保存涉案药液并检验、详尽解剖检验,了解并掌握相关医事法律,期望有助于警示与防范涉药医疗损害。  相似文献   

4.
混合痔属于肛肠外科常见疾病。本文从法医学鉴定角度对一例涉及混合痔手术治疗后肠坏死案件进行分析,通过对诊疗过程中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医疗机构存在的医疗过错、患者损害后果及其因果关系及原因力大小,以供司法鉴定及临床实务参考,并尽可能减少此类医疗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816例故意伤害未成年人案件的法医学特征,为相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基础资料,为相关的研究积累素材,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西南某省多地2013-2019年故意伤害未成年人案件816例,依据未成年伤者信息、动机、致伤物、案发地、案发时间、损伤类型、部位和程度进行分类,并对案发地和致伤物、动机和案发时间作关联分析。结果:所涉及的案例中,伤者多为男性(86.0%)、农村户籍(72.0%);以原发性损伤(94.1%)评定多见,损伤部位主要为颅脑、脊髓(29.3%)和脊柱四肢(18.5%),损伤程度以轻微伤(35.6%)和轻伤二级(33.9%)为主;动机以激情(74.7%)为主,案发地主要在公共场所(78.9%),致伤物以锐器(48.2%)和钝器(42.0%)为主,多发生在秋季(31.2%),且晚上(34.7%)和下午(25.4%)是高发期。不同案发地中动机、致伤物和案发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故意伤害未成年人案件有一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应积极开展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伤害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国医疗损害鉴定立法细化是一项重要工作,在立法过程中,医疗损害鉴定的基本原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医疗损害鉴定的基本原则对于解决医疗纠纷、推动医患纠纷立法、实现医学进步有重要意义。我国对于医疗损害鉴定的基本原则一直以来存在争议,未来的立法应重视医疗损害鉴定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宋宇轩 《法制博览》2023,(11):111-113
目的:旨在提供鉴定案例,以供同行参考,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已达鉴定时机应尽快进行鉴定,避免因伤病关系分析争议引起重新鉴定等延误鉴定时机。方法:根据《人身损害与疾病因果关系判定指南》(SF/T 0095-2021)分析伤病关系。结果:案例1被鉴定人本次损伤与残疾后果之间存在间接因果关系,损伤为次要原因。案例2被鉴定人本次损伤与残疾后果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起完全作用。结论:在有明确颅脑外伤史的前提下,存在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导致一定的伤残后果,应评定存在间接或直接因果关系,起次要以上作用。  相似文献   

8.
阳敏 《南风窗》2008,(3):18-19
相关数据表明,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2005年因环境污染上访的案件约68.972万起,是1995年的11倍,而2006年和2007年大约也是70万件左右。  相似文献   

9.
杜欣欣 《法制博览》2024,(10):100-102
目的:通过分析扼颈损伤的法医临床学鉴定情况,旨在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2018年6月22日至2020年6月22日期间扼颈损伤被鉴定人86例为研究对象。统计、登记、归纳所有参选案件的性质、被害人临床症状以及鉴定结论等资料,探究扼颈损伤法医临床鉴定情况。结果:颈部扼伤的加害人一般为青壮年男性,且加害人的身上存抵抗伤。被害者的临床体征以及症状主要为眼部窒息征象、喉部挫伤;被害者的颈部存在扼痕。结论:扼颈损伤造成的损伤主要为轻微伤以及轻伤。在开展鉴定工作时,应用规范化鉴定标准能提升鉴定结果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0.
戴玉 《南风窗》2014,(16):65-67
<正>公交车上的纵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案件屡屡发生。南风窗》统计了2005年8月8日(福州公交车自杀性爆炸案)到2014年7月15日(广州公交车爆燃事件)的案例,试图揭示其中的规律。9年间,公交车公共安全案件共发生35起,共造成近100人死亡,392人受伤,71.43%的案例在24小时内宣布破案。危害公共安全案件有所增多,这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集中爆发了6起,但随后"平静"了3年。2012~2014年开始又出现明显增加、逐年走高的趋势,分别出现了6起、7起和9起案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主要分析1例交通事故致颈部外伤案件,临床诊断为颈髓损伤伴不全瘫,后遗双上肢肌瘫,探究颈髓损伤与被鉴定人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及残疾等级。  相似文献   

12.
肋骨骨折是法医鉴定工作中常见的损伤,各类意外事故、肢体冲突、摔碰等外伤均可造成肋骨骨折。法医鉴定中,明确外伤导致的肋骨骨折根数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要求,经常关乎损伤程度和伤残等级的等级确定,笔者结合工作经历,分享了关于肋骨骨折的成伤机制、法医学鉴定方法等内容,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毛子怡 《法制博览》2022,(12):132-135
血管支架断裂引起的医疗纠纷在实际鉴定中较为少见,之所以会引发医疗纠纷主要是患方认为医方手术指征不充分、支架放置不当等.而医方之所以未充分掌握PTRAS手术适应症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未充分考虑患者自身的其他疾病对手术的影响.2.虽然PTRAS无绝对禁忌,但医方未考虑相对禁忌症,未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3.未告知患者支架...  相似文献   

14.
逯春萌 《法制博览》2022,(4):142-144
本文旨在研究医疗机器人在医疗过程中造成损害的侵权问题.讨论医疗机器人本身概念的界定并探究侵权主体的范围,包括产品的设计开发者责任的讨论以及销售者、生产者,同时讨论赋予医疗机器人法律人格的可能性.最后从证明角度探讨优化对类似案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从中日少年案件处理流程与矫正之比较看少年司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存在三类对非行少年的相应法律制度:刑事司法制度、少年保护与儿童福利行政制度,少年法院在制度的连接与案件分流中起主导作用;中国的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与严重违法案件的对应制度可两分为刑事司法系统之内与刑事司法系统之外。案件的处理与分流成流线型.最终进入刑事司法系统中的案件为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案件。通过对于中日两国实然少年案件处理流程与矫正的比较得出结论:制定和实施具有司法法性质的少年法是实现少年司法制度独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田佳佳 《法制博览》2024,(10):97-99
椎体骨折占位是指椎体骨折后,骨片错位、移位或压迫周围组织的情况,不仅会限制患者的活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需要考虑损伤的时间因素、可能的外力作用方式等因素,以综合判断占位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而分析自身和外力原因造成的因果关系对涉及人身伤害的案件审理尤为重要。本文重点分析了一例椎体骨折占位的损伤鉴定案例,全面分析了案中被鉴定人的损伤程度及损伤主要原因,旨在为该类型的鉴定案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蔡焱伊 《法制博览》2023,(17):99-101
目的:对道路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的伤残评定以及损伤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究,促进法医鉴定实践工作的有效开展。方法:采取医学数据统计方法,选取了上海润家司法鉴定中心2019年1月-2021年3月这段时期,道路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的98例伤残评定案例展开详细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分析得知,在本次研究的98例道路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当中,有44例经过法医临床学鉴定构成了伤残,在研究对象当中所占的比例为44.9%,按照国家《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鉴定标准得知,从整体来看,本研究的98例案例当中,大部分为9级以及10级的轻度伤残。在损伤特征方面,本次研究的98例案例当中,大部分呈现出瘢痕和色素沉着的情况,再就是呈现出牙齿缺失及折断的特征。结论:通过分析得知,在道路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的案例当中,呈现出较高的伤残率,不过主要为轻度伤残,大部分患者的伤残度不高。此外,在颌面部牙齿损伤当中,主要是依据牙齿缺失及折断的数量以及程度来进行评定的,不过基本上评残级别都不高。  相似文献   

18.
彭立 《法制博览》2023,(10):103-10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脊柱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的作用。方法:在2018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法医鉴定案件中选取30例脊柱损伤患者,均接受MSCT、MRI检查,参照病理学诊断结果,记录MSCT、MRI单一检查和联合检查的诊断结果,评估不同检查方法对脊柱损伤类别和伤残等级的鉴定效果。结果:MRI联合MSCT对不同类别的脊柱损伤检出率均为100%,较单一检查结果相比均有明显差距(P<0.05);与病理学伤残等级诊断结果相比,出现两例误诊,分别为将2例八级鉴定为九级、将1例九级鉴定为十级,总符合率为90.00%(27/30)。结论:MSCT、MRI联合诊断对脊柱损伤伤残等级鉴定的结果与最终确诊结果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李幸  谭利华 《法制博览》2023,(28):97-99
目的:通过对6例肋骨骨折中需区分新鲜陈旧伤的法医临床鉴定的案例分析,阐述SPECT(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即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骨显像在需区分新鲜陈旧伤的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及其相较于常规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存在的优缺点。方法:挑选本地区社会鉴定机构需区分新鲜陈旧伤的法医临床鉴定的案例,分析应用SPECT骨显像的优势。结果:对于肋骨骨折SPECT骨显像可以辅助判断是否为新鲜骨折。结论:SPECT骨显像可以全程参与需区分新鲜陈旧伤的法医临床鉴定,具有客观性,提升了司法的公正性;但仍存在部分鉴定人或者临床医生对于早期SPECT的重视不够、SPECT过于敏感、有创检查患者接受率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法医临床鉴定方式,并为司法机关提供判定结论。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T司法鉴定中心收治的121例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其脾破裂原因与临床表现,并完善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最后开展法医鉴定。结果:脾损伤等级:76例为重伤二级,25例为轻伤一级,20例为轻伤二级;脾裂伤等级:53例为Ⅰ级裂伤,31例为Ⅱ级裂伤,22例为Ⅲ级裂伤,15例为Ⅳ级裂伤;经临床治疗后,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65%;伤残等级:76例为八级伤残,11例为九级伤残,17例为十级伤残,15例不构成伤残。结论:运用法医临床鉴定能较为准确诊断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患者伤残等级,并为司法机关提供合理鉴定结论,有助于案件处理与赔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