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处理"套路贷"案件应摒弃传统先刑后民的思想,坚守民刑平行原则."套路贷"相关犯罪属于涉合同犯罪,犯罪的成立与否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借贷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并非无效、重视被害人主体地位等为民刑平行原则在"套路贷"案件中的适用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完善规制"套路贷"犯罪的路径,应当赋予被害人选择诉讼程序的权利并在量刑时充分评...  相似文献   

2.
朱天芳 《法制博览》2023,(16):95-97
2018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的《关于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准确把握“套路贷”与民间借贷的区别、依法严惩“套路贷”犯罪、依法确定“套路贷”刑事案件管辖,进而准确甄别和依法严厉惩处“套路贷”违法犯罪分子。本文首先阐述了“套路贷”的认定;其次以实际案例分析,对“套路贷”涉及的刑事法律认定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有效预防套路贷的方法,意在有效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市场秩序与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单茜 《法制博览》2022,(9):118-120
"医美贷"其实质属于"套路贷"的一种,是网络贷款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低利息、低门槛、方便、快捷等特点利用大学生爱美心理,设下骗局.随着"医美贷"的产生和发展给大学生群体带来极大危险.当前,不良"医美贷"引发的悲剧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应当承担更重...  相似文献   

4.
钱骋 《法制博览》2022,(7):6-11
为实现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一个完整的"套路贷"违法犯罪行为由制造虚假债权债务关系行为(前行为)和非法转移财产行为(后行为)构成.实施的前后两个行为性质相同时,成立一罪;实施的前后犯罪行为性质不同时,无论是否针对同一被害人,都不存在牵连犯情形,应根据具体情形以其中一个重罪处罚或者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5.
刘军利  谭晓鹏 《法制博览》2023,(13):136-13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中的“非接触式”犯罪案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以电信网络为载体的诈骗犯罪层出不穷。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样,组织分工明确,诈骗目标的选择随机性较大,易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防范网络诈骗是化解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的关键环节。校园是网络诈骗高发区,校园电信诈骗主要有校园贷、套路贷、创业贷、刷单返利类诈骗、冒充客服等类型。通过分析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和特点,探究高校学生容易受到电信诈骗的原因,并提出以预防为主、强化反诈宣传以及筑牢全民反诈防线等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校园贷"不良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通过对同比例分层抽样出的463份实证调查报告分析得知:上海市与河南省大学生对"校园贷"风险的认知与防范意识普遍较弱,其中上海大学生相对较高;使用校园贷的大学生户籍地多来自于农村;学历高低和家庭经济条件与使用校园贷呈反比;多数大学生期待政府严格监管;超过一半的同学对校园贷持中立态度等。针对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从"校园贷"问题出发,笔者建议: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加强风险沟通;推进大学生信用体系的法律构建;提高大学生助学金、助学贷款及创业等专项基金的可及性;加强普法教育与宣传,提高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校园贷"市场;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法律监管和责任落实;健全中部地区倾斜性帮扶政策。通过多方参与,促进大学校园贷现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笔者从"两头骗"犯罪基本模式出发,对新兴线上网络"两头骗"诈骗类型进行研讨,助力解决审判实践中的民刑界分、被害人确认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建立"法制园地",适应了少年法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向前延伸至犯罪前,参与社会综合治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这一新课题.这对"问题少年",比起其他的预防和矫治的措施,更为主动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郭滢 《法制博览》2022,(10):152-154
本文在文献研究法以及经验总结法的应用下,以区块链为视角,P2P网贷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一金融犯罪为个案进行金融犯罪治理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运用区块链具有的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的数据结构,构建利用P2P网贷平台进行违法犯罪的治理体系.在网贷平台非法行为泛滥的大环境下,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奠...  相似文献   

10.
据相关统计,青少年团伙犯罪占到了青少年总体犯罪率的75%左右,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群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近些年来,受到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的影响,我国学界已经开始使用"街角青年"对具有犯罪倾向或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及其群体进行了概念性的界定。为了深入了解街角青年的日常生活状态,作者对上海市闵行区K社区中的"斧头帮"进行了为期半年左右的田野调查。调查发现,街角青年帮派的冲突已常态化,并且呈现出愈加犯罪化的趋势。通过社会冲突理论为视角,对街角青年及其帮派的日常冲突模式进行分析,并总结冲突常态化所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及特点,可以为街角青年提供介入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更直接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林夕慧 《法制博览》2022,(14):102-104
刑事合规对企业犯罪治理的作用路径有三条:第一,扩大企业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范围;第二,增加刑罚种类和加大刑罚力度;第三,在扩大刑罚梯度的基础上,施行有效合规的企业可将合规作为责任的阻却或者减轻事由,取得无罪或者减免刑罚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通过这种"正、负双向激励(stick-carrot)"模式,激发企业自主选择合规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院2010年至2012年三年来的贪污贿赂职务犯罪进行分析发现,被判处免于刑事处罚或有期徒刑缓刑等非监禁刑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被告人在法院审判期间,提交了自己为单位或集体垫支的一部分单据,称贪污受贿赃款用于以上单位或集体开支了,没有占为己有。法院采信该证据后对被告人这部分开支从犯罪所得中扣除后,对被告人作出了判决。本文从刑法保护的法益、犯罪形态等五个方面对是否应将"用于公务支出"从犯罪所得中扣除进行了分析,认为犯罪形态一经完成,犯罪结果即已产生,所侵害的法益将不可逆转,"用于公务支出"只是赃款去向的问题,可以作为酌定量刑情节考虑。  相似文献   

13.
<正>"校园贷"问题由来已久,随着近日"10G裸条照片"在网上流传,"校园贷"问题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从"高额罚息"到暴力催收,再到"裸条",本来是缓解大学生燃眉之急的校园贷却成为高利贷及各种违法犯罪滋生的温床。不良校园贷,让不少学生苦不堪言,被公开裸照、被迫休学、被强迫进行性交易,甚至跳楼自杀……种种迹象表明,对其开展整治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而追究其中涉罪行为的刑事责  相似文献   

14.
"黑社会"这个词汇,建国之后近50年,人们极少言及,似乎它根本不可能存在。直到1997年,《刑法》才以法律形式承认中国大陆存在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而黑恶势力的膨胀,在今天,已成为人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河南省,广州市近来不约而同地宣称破获了当地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这两个黑社会团伙,竟都是从当地的批发市场搞打打杀杀起家。河南的宋氏黑帮已有10年的历史,并有"公司化"的趋势:广州今年5月破获的简醒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集团,是"广州警方迄今为止所打掉的规模最庞大,武器装备数量最多,犯罪种类最齐全,对社会危害最严重的一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集团",而且竟然已配备冲锋枪等武器。具体地观察和解剖这些"社会毒瘤"的长大过程,有利于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我们注意到,黑社会问题不仅是治安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治本之策不在于运动式的专项扫荡,更在于清洁中国的政治土壤,提倡健康的社会自主力量,保证公共权力对黑社会进行遏制而非合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一个干净社会的实现。--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15.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是不法领域的一对重要概念,其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与防范打击黑恶势力犯罪逻辑、需求具有较高契合,通过无价值论思维模式研究分析,可以进一步支撑四要件论对黑恶犯罪复杂犯罪构成的评判.通过引进无价值论思维模式,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对防范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涉及的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补足四要件论在解决黑社会性质组织...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中,源自芝加哥学派且取得巨大影响的"少年犯罪区"研究并未获得应有重视。随着犯罪空间维度的兴起及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在犯罪制图中的广泛应用,犯罪热点制图成为认识"少年犯罪区"的新思路。对此,少年犯罪区的本土化验证适逢其会。依托特定研究区的犯罪地理信息、借助Arc GIS10.0软件的少年犯罪热点制图,能够探测并比较城市核心区与副中心区的少年犯罪热点,探究少年盗窃热点和"两抢"热点的空间重叠与独立分布关系,把握成年人"两抢"热点与少年"两抢"热点的空间差异,并发现少年"两抢"专属犯罪区的存在。"少年犯罪区"的制图分析能在思路、方法、罪因分析、防控策略等方面为少年犯罪研究带来些许改变。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世界各国的刑法理论研究和立法研讨中,对于犯罪未遂行为均给予一定的刑事处罚。但对犯罪未遂的处罚根据却存在诸多争论。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向来以"主客观统一说"来说明犯罪的理论中的各种问题,但是,对于刑法处罚未遂犯的基本理念,缺乏深入研究。关于未遂犯的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上存在着客观未遂论,主观未遂论,和折衷未遂论三种观点。事实上,犯罪未遂的处罚根据涉及许多刑法根本问题,本文从刑法基本理论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探究未遂犯的处罚根据。  相似文献   

18.
张美英 《法制博览》2022,(14):145-147
刑事诉讼活动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过钻法律空子,为逃避羁押性强制措施,铤而走险,之前往往会吞食异物、自伤自残.现阶段出现医生专门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体内植入异物,即"拍针"的方式逃避法律制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犯罪类型."拍针"行为不仅造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的安全隐患,而且存在使其逃脱及再次犯罪的风险,给案件侦办工作...  相似文献   

19.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到底是八种犯罪行为,还是八种具体犯罪的罪名,学界分歧较大。从该款的立法精神、规范目的以及对"犯罪行为说"存在的弊端分析入手,应当坚持犯罪行为限缩的"罪名说"的观点,因为对个人自由的保障是法益保护的应有之意。此外,在坚持犯罪行为限缩的"罪名说"观点的基础上,对该款规定的相关犯罪应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宫钰 《法制博览》2013,(10):145
我国《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共同犯罪的中止没有特别规定,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比个人犯罪的犯罪中止更为复杂和特殊,特别是共同犯罪中部分共犯中止有效性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议的焦点,本文笔者对此在分析学界几种主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已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