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确地学习、研究和领会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这个重要提法 ,关键问题之一是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评价中国古代尊崇德治的传统政治文化与我们党和国家几十年的治国经验。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一、“以德治国”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古今中外许多统治阶级的思想家、政治家都十分重视道德对于政治的作用。道德发挥作用的特点是求之于内而直指人心。古人讲 :治世在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心的主要手段只能是靠“德治”。正因如此 ,讲“以德治国”就成了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精华。在中国历史上 ,传说中的尧、舜、禹 ,皆…  相似文献   

2.
“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内涵的精辟概括,是传统中华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凝聚与结合。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八荣八耻”,是为青少年荣辱观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保证条件;是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方向。因此,我们要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坚持教育改革的思想,创新教育模式;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中的清廉立身、以廉服人、廉洁兴邦、教育导廉、治贪促廉、以廉选官、薪禄养廉、以法督廉等内容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今天进行廉政教育、培育为官道德、开展惩治腐败、实行依法廉洁从政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治国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德治”思想重视君主和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民的道德教化;主张以德选官、实施仁政。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挖掘其现代伦理价值,对我们落实“十六大”报告精神,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道德一直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我们应该重新评估其价值,确定其地位,并进行适当的解构和建构,区分开传统道德的“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让“宗教性道德”成为个人的追求而成圣成贤;让“社会性道德”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生活规则和内心协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存在于公安队伍中的不良现象是警察职业行为的价值问题,这一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们不切实际地把“道德境界”作为公安管理体制预设的民警的道德水平,强化了道德约束中“应该”与“做到”的不可通约性。二是价值取向多元化使民警淡化了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公安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必须解决这一价值问题的要求,本文提出的对策是:在正确认识职业活动具有双重价值的同时,从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两个维度着手,解决“应该”与“做到”的不可通约问题。  相似文献   

7.
“慎独”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儒家重要的个体修身思想之一,“慎独”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人修身所追求的一种道德境界。文中探讨了“慎独”思想的现代意蕴,“慎独”是一种自律,是一种主体性的高扬,是一种人之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自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方略以来,反响强烈,理论界尤其是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界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对“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以德治国”能否作为治国基本方略、“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德治与人治及传统德治的关系、如何开发利用传统“德治”思想资源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的主体、如何…  相似文献   

9.
“慎独”是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范畴,是儒家主张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其内涵经历代思想家的阐发不断丰富深化,“慎独”思想对于消除当代社会的道德失范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每一个社会个体既要经常自省,又要注意隐小细微之处,才能真正做到“慎独”。  相似文献   

10.
“道德冷漠”已成为当前道德生活中的一大顽症,生活大舞台上,一幕幕见危不救的道德悲剧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对道德功利性——这一道德本质属性的忽视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因此,要矫治“道德冷漠”,就必须正视道德的功利性,肯定个人对正当私利的追求,将道德由“天国”降到“人间”,由“贵族”变为“平民”。道德赏罚正是立足于道德功利性的一味矫治道德冷漠的良方。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一思想的提出,可以说是对我国当前治国大政方针的进一步完善,使人们对于科学和民主的渴望得到建设性的实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也因此被人们普遍关注和重视,传统的观念不再被视为该抛弃的、是倒退的,而是可以被更多的再思考,并  相似文献   

12.
如何有效地贯彻落实"以德治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 ,要在提高认识和采取具体有效措施上下功夫。一、提高认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不少文章都谈了这个问题。我想有三点要特别强调。第一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两者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  相似文献   

13.
多少年来,雷锋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前进,也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道德境界。40年来,人民群众一直深深地怀念和崇敬着雷锋这位年轻的普通一兵。人们崇尚雷锋精神,因为他们从雷锋身上不仅看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高尚思想品质,而且也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但也有一些人认为,雷锋一辈子只想做“螺丝钉”的思想同现今社会崇尚独立、张扬个性、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主张不太协调。还有的人认为,雷锋把自己比喻成螺丝钉,组织把自己拧  相似文献   

14.
由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历史教研室主办的全国党校系统“以德治国”与传统治国思想研讨会,前不久在宁夏银川召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党校以及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4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就“以德治国”的内涵、怎样进行道德建设、“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以德治国” 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批判地借鉴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2001年初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认真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领会其精神要义,借鉴古代“德治”思想理论精华,推动国家文明建设是我们的职责和任务。孔子是古代“德治”思想理论集大成者。孔于思想主要是关于人与社会群体应该遵守的人本原则思想。孔子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积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思想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哲学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有积极因素,但也有消极成分。积极因素是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的诗意境界,消极成分是人对天的依赖,也就是相信“天命”主宰一切,所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一消极因素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弊病的总根源。下面,笔者着重分析一下“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存在的主要弊端。抑制了探究自然的科学思想,使中国人长期受制于自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不注重向外探究世界,而是注重向内探究人文道德关系,把主客看成浑然一体,以讲人生哲学、研究人伦道德为主,而不注重认识论,…  相似文献   

17.
一、加强“三德”建设,要全面把握“三德”间的关系 所谓“三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把握“三德”间的关系对于促进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与别的事物一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之间在社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中存在一种和谐的联系,这就是完整、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的关系。其完整性反映了道德建设不可分的特征,而互为基础和互为作用则揭示了道德建设依赖性和联系性的特点。这种联系是道德发展到现代文明时代而必然产生的结果,是道德作为支撑人类文明大厦擎天往最关键的因素。鉴于此,要从根本上杜绝孤立和割裂道德行为的现象,须以辩证之法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以来 ,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目前正进行的科技革命把知识和能力摆在了第一位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社会关系 ,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对这些由于科技发展所引发的种种变化我们必须运用法律和道德的手段来调节 ,这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科学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性理"和西方式"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本体论探究的不同路向、文字工具和致思途径的不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性理”追求的特质 ,它与西方式“理性”文化相比 ,有着不同的功能特征。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 ,我们要从传统的“性理自觉”走向现代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20.
朱子和谐人格境界的提升是以“和谐”为精神指归和价值取向的,其理想境界是以“天人合一”、“心与理一”为主要特征,当前部分社会成员人格方面主要存在着五个方面的问题,应从建构和谐人格的目标模式、以传统文化熏陶、以文艺作品化育、以道德实践熔铸、以自然美环境涵养等方面进行和谐人格的美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