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劳务派遣企业建会、劳务派遣工入会集中行动初见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向南 《中国工运》2011,(12):12-13
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用工方式日趋多样化,各地劳务派遣工数量不断增多,已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两个普遍",劳务派遣企业建会、劳务派遣工入会是绕不开的难点。为破解这个难题,全国总工会于2011年7月底在沈阳召开了全国工会推进劳务派遣工入会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议,推广"源头建会、委托管理、  相似文献   

2.
吴建华 《中国工运》2009,(12):47-48
劳务派遣工.是指派遣企业(公司)受社会用工单位的委托.面向社会招聘录用的.依法与派遣企业(公司)建立劳动关系但被派住用工单位就业的劳动者,自2009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海门市大部分劳务派遣组织逐步规范了自身经营管理行为.依法招工派工.认真落实劳务派遣工劳动合同制度。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组织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的规定》的有关要求,浙江电信工会根据企业从业人员的构成实际,积极探索实施关爱非电信合同制人员的"五个一样",有效维护了非电信合同制人员的合法权益。非电信合同制人员(以下简称非合同制人员),是指劳动关系不在电信企业,但实际在电信岗位工作的劳务派遣用工、业务外包用工和联营站等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4.
宗媛 《工友》2013,(11):8-10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进行了专章规定,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今年7月1日,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又将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予以明确。近期,《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接二连三的政策"组合拳"让"同工同酬"成为了热门词汇,也让广大劳务派遣工(本文为了行为方便,部分地方对劳务派遣工用"临时工"一词)看到了摆脱"二等待遇"的曙光。  相似文献   

5.
我国加入WTO后,在开发区出现了多种用工形式。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劳务派遣用工,使得劳动关系再次出现新变化,给开发区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一、根据劳务派遣企业和员工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工会组织目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中已有约20%采用了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使用派遣员工近万人。在劳务派遣工所服务的企业中,有的建立了工会组织,多数(未在开发区注册)尚未建立工会组织。在已建工会企业,多数将劳务派遣工视同于本企业工会会员一样进行管理,吸收他们参加工会的活动,享受相同工会会员待遇;部分企业则没有包括这部分职工。在未建立…  相似文献   

6.
关于国有企业工会维护劳务派遣工权益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骨干力量,工会应积极推动本企业劳务派遣工加人工会,依法维护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让劳务派遣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参与企业集体协商,把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延伸到劳务派遣工,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劳动用工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某些企业用工主流方式.劳务派遣工的劳动权益维护也逐渐成为一项社会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界人士献计献策,需要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各级工会组织的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8.
电力集体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的原因,电力集体企业形成了包括集体职工、全民职工、外聘人员和劳务派遣工四类用工形式的多元劳动用工模式.在这种多元劳动用工模式下,集体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存在以下显著问题:集体职工“三角形”劳动关系存在隐患,全民职工的借调、借工现象普遍存在,用工管理方式与企业性质脱离,职工身份差异导致待遇差距,外聘人员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等,这些问题极易诱发劳动纠纷,并产生相应的法律风险.因此,对电力集体企业的劳动用工进行规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截至今年5月,邯郸市在劳动就业局注册登记的劳务派遣公司有11家,用工涉及钢铁、煤炭、通信、银行、保险、服务等多个行业。近年来,邯郸市总工会按照“一个目标(劳务派遣工入会全覆盖),三个原则(应建必建、能建则建,应入必入、能入则入,应联必联、能联则联)”的建会方法,使劳务派遣工入会工作逐步走上正规。目前,邯郸市通过劳务派遣公司建会发展劳务派遣工会员4415人;  相似文献   

10.
劳务派遣工、劳务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法律关系是一种劳动契约关系,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务派遣工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而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工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特别权力关系。在后者的特别权力关系中,如果用人单位不按法定或约定的规定履行义务,给劳务派遣工造成实体权益的损害,须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相似文献   

11.
企业用工调剂是指企业因生产淡旺季不同,彼此之间通过协商,短期互借员工,以解决企业生产淡旺季员工富余与短缺问题,在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生产淡季企业员工收入,稳定了企业员工队伍,一举多得。企业用工调剂属于"灵活用工方式",但不同于劳务派遣、帮工队等非标准劳动关系用工形式。为保障用工调剂有序开展,需要加强用工调剂信息平台与协商渠道建设,解决用工调剂所涉及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洋  白龙 《时代风采》2011,(24):14-15
【核心阅读】全国人大常委会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报告显示,劳务派遣在部分单位被滥用,派遣工合法权益被损害问题突出。“据全国工会对10多个省份的调查结果推算。全国劳务派遣工不少于2000万。一些行业和用工单位已经把劳务派遣作为主要的用工方式,个别单位甚至达到了90%。”在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时,全国人人常委会委员周玉清介绍。此前。国际知名奢侈品牌古驰(Gucci)因涉嫌“加班黑幕”及“虐待员工”遭遇调查,劳务派遣也成了厂方逃避责任的挡箭牌。怎样遏制劳务派遣乱像。一时间成为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工运》2010,(11):24-27
近年来,广州市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生产一线岗位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以下简称“劳务工”)的现象,一些企业的劳务工占职工比例已近一半,仅一个企业就有劳务工达几千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广东金融学院2014届部分毕业生的调查数据,以Logit模型实证分析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新规对高校毕业生劳务派遣用工方式接受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同工同酬"的新规正向影响大学生接受度;大学生的"劳务派遣用工接受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政策制定与执行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触及了其决策制定的关键因素。促进劳务派遣用工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真正密切关注"同工同酬"的内容规定细化、劳务派遣工的归属感和权益保护问题等劳务派遣用工决策中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夯实政策制定基础,同时引导高校毕业生及时调整自身的职业期望,理性决策。  相似文献   

15.
郝帅 《工友》2012,(9):17-19
为节约管理成本,劳务派遣饱受青睐"雇人不用人,用人不雇人",这是深圳"春风劳动争议咨询服务"组织发起人张治儒对劳务派遣制度的一个概括。谈起劳务派遣,张治儒对记者谈到最多的就是"同工不同酬"、"违背法律精神"以及企业违背"三性"原则长期使用派遣工,伤害劳动者权益。2005年,因工伤纠纷与工厂对簿公堂的张治儒被法院判决败诉后,辞去工作在深圳成立了一个名为“春风劳动争议咨询服务”的民间公益组织,开始为深圳的打工群体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张治儒对劳务派遣的认识开始于一次维权经历。  相似文献   

16.
潘荷花 《工友》2008,(11):32-33
近来,一些劳务派遣机构纷纷倒闭的消息多有耳闻,究其原因,不少单位不再"钟情"劳务派遣工是其影响因素之一,而根源在于已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劳务派遣的严格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准入门槛的提高及其与用工单位责任的捆绑等等,无不给劳务派遣机构"当头一棒"。于是,很多单位将目光转向劳务外包。劳务外包为何物?它与劳务派遣有何区别?它涉及到哪些法律关系?单位将风险转嫁给了提供外包服务的机构,提供外包服务的机构又将风险转嫁给谁呢?  相似文献   

17.
劳务派遣逐渐变异,成为不少企业逃避日益严格的用工责任的"避风港",在不符合派遣条件的工作岗位实施派遣、利用劳务派遣把工作数年的老职工变相清退、劳务派遣工同工不同酬、社会保险无人料理等现象仍然突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运》2009,(7):15-15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一些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相当数量的劳务派遣工还没有组织到丁会巾来。为最大限度地把包括劳务派遣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根据《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的相关规定,现对组织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作出以下规定:  相似文献   

19.
《时代风采》2013,(3):14-16
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实施5年后的《劳动合同法》首次修改,剑指屡遭社会垢病的劳务派遣用工,这一决定将于2013年7月1日施行。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如何落实和维护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本刊记者采访了云南省总工会法律保障部部长王正钢。  相似文献   

20.
劳务派遣无序扩张 职工权益很受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竺安 《工友》2011,(5):8-10
干着同样的工作,却拿着不同的工资;本是企业员工,无奈被转为劳务派遣工,各项福利待遇随即下降;遭遇侵权,不知道到底告谁……这就是当前劳务派遣工艰难境遇的真实写照。作为一种灵活性就业、补充性用工方式,劳务派遣近几年无序扩张,疯狂蔓延,劳务岗位涉及各行各业,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调研显示,国内劳务派遣人员总数已达六千多万。同工却不能同薪酬、同待遇、同权益,劳务派遣的滥用使劳务人员要求维权的呼声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