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庆钰 《人民论坛》2012,(21):46-47
货币化补贴因为具有"摸着金砖过河"的诱惑力,成为多数地方的车改模式。然而,自己分粥自己喝的游戏,很容易使车改扭曲,结果是从根本上影响车改尺度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可信性中国正在为长期形成的官本位文化付出代价,而公车改革为其中之一。随着近期温州车改的出台,这个中国特色的"国家级难题"再度吸引了社会的眼球。不难发现,温州其实并没有什么新鲜做法,无非都是十数年来不少地方"货币化车改"的翻版。根据有关公开资料,1993年广东东莞市沙田镇是这种方法的始创者。此后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效仿。虽  相似文献   

2.
坚硬的车改     
在7月16日的方案公布之前,地方的公车改革已摸索了20年.期间,各地车改模式五花八门,但成功者寥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逆改革”,借机追求变相福利.凡此种种说明,想真正实现车改初衷,殊为不易。车改之难,最关键一点是要“自我革命”,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就此而言,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可能是当下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资兴市实行车改前有 2 90多辆公车 ,配备专职司机 2 0 0多人 ,每年公车费用达 14 5 0万元 ,如果加上车辆更换和折旧开支 ,费用高达 2 0 30万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2 0 0 2年对公务用车实行了定编管理。2 0 0 3年 9月 ,市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市级领导干部及市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会议 ,一致通过车改方案。“取消党政机关、人民团体、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和专职司机 ,按照核定到岗、定额到人、包干使用、节约按比例归已的原则 ;对领导干部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补贴”。改革的基本做法公务用车改革是在调查研究 ,…  相似文献   

4.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4,(32):16-17
从1994年开始。公车改革在中国持续了20年,全国各地都有不少试点,也总结出了许多经验。形成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公车使用货币化”,以广东为代表,被称为“广东模式”。其措施是公车全部收回,公务人员按照行政级别给予补贴。这一措施各地施行得最广,可以节省大量公车消费,但每个月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元的车补备受质疑。引起不小争议。  相似文献   

5.
张静  Photocome 《小康》2004,(4):68-68
随着各地纷纷展开车改、实行货币化补贴, 国内车市迎来了微妙时刻。 瑞银亚洲区主席贺利华有句妙语道出了外 资大鳄们的心声:"中国就像一个巨大的糖果店, 里面摆满了很多很好吃的糖果,但如果不注意, 什么品种都要尝试,那很容易患上肥胖症,挑选 两三种最好吃的糖果,吃完了身心感觉也很舒 服。"  相似文献   

6.
最近,杭州推行的公车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到2010年,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让公车回归“工作车”的本色。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车改”被誉为全国首例。与此同时,杭州发放“车贴”的政策,也引发了不少议论。公众纷纷质疑,相比较这些年其他地方的公车改革,杭州此次改革能有什么新意吗?车没来,车贴来了,为何公务员阶层的利益永不落空?中国的公车改革昨就这么难呢?  相似文献   

7.
段羡菊  谭剑 《半月谈》2004,(24):47-50
2004年底。当北京、上海等地即将推行公车改革的消息炒得沸沸扬扬时.湖南省资兴市委、市政府已经“摸着石头过河”干了一年。一年前。资兴市通过了“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方案。第一轮进行了122台公车改革。2004年节约行政支出约1000万元。“车轮腐败”得到明显遏制。全市公、检、法、司系统的100多台公车即将纳入车改范围。公务接待改革方案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我们国家被财政供养的机构十分庞大.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世界上行政管理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成本降低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层的重视。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明确提出了“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对于执政者而言,节约行政成本的政治意义。并不亚于经济意义。从这个层面上看.资兴公车改革的实践.无疑为各地探索降低行政成本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浙江历史上,曾有两个地域性群体起过重要影响作用:绍兴师爷——“无绍不成衙”,宁波帮——“无宁不成市”,而今的“温州帮”则是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去开拓。10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30多万人在世界各地,一条条、一座座“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城”的崛起,构筑了温州人遍布全国并通向世界的商业网络,成为温州帮的有形载体和鲜明特征。“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李强  佚人 《政策瞭望》2004,(4):17-18
前段时间,对于温州资本“外逃”的报道不少,不少人对温州发展前景表示担忧。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记者专门采访了温州市委书记李强。温州资本是“外扩”而不是外逃  相似文献   

10.
温州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建林 《今日浙江》2006,(19):30-33
在非公有制企业里建立党组织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是增强党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举措。近几年来,我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温州市委以非公有制企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着眼于激发企业党建工作“内源动力”,提出了把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作为企业党建工作总目标、总任务、总载体的新思路、新举措,有力地推进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中组部的充分肯定,认为“温州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本期刊发《温州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供各地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 许是温州人“敢冒天下先”所致,温州经济每走一步都令世人瞩目,都会伴随不少争议。好不容易结束了早期、中期的种种争议之后,如今温州人又陷入了新的争议——这就是近一两年的温州资本外流、企业外迁现象。究竟是温州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外溢”,还是温州经济发展环境本身优势的“弱化”?究竟是温州经济进一步腾飞的“前奏”,还是温州工业发展模式本身存在着“缺憾”?带着对这  相似文献   

12.
经历了半年来的“跑路风潮”,温州商人们又从全球各地聚拢回来。2月1日,这1000多名温商会集在温州人民大会堂里,在世界温商大会的平台上,和温州的高层领导人面对面,寻求让这个中国民营经济之都走出低谷的路径和机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增速目标“意外”降至7.5%,这让提前预测该数字为8%的李稻葵颇为尴尬,这位经济专家5月6日解释,国务院将目标设定在7.5%旨在给地方政府释放明确信号。 在热络举行的全国“两会”上,中央政府主动“下调”发展预期的做法得到普遍认可。这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首次将GDP增速预期降至8%以下,被解读为官方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4.
各地“车改”方兴未艾,云南省近日发布并开始执行《公务用车管理暂行办法》,其主动纠偏的姿态、打击“坐骑腐败”的决心值得称道,这一举动同时提醒我们:公务消费必须制度化。云南“省级领导干部每人只配一辆国产公务用车”,“潜台词”是什么?笔者推测:一是省级领导还未普及公车  相似文献   

15.
据不完全统计,700多万温州人中有200余万人活跃在温州之外的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以精通商业留下口碑,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  相似文献   

16.
本刊综合 《创造》2014,(8):74-75
正面对中央确定的以社会化、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原则,昆明模式的车改能走多远?副部级以下取消公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全国公务用车改革启幕,一石激起干层浪。公众热议新政的同时,有人搬出公车改革的"昆明模式"进行比较。2005年和2010年,昆明自下而上启动两轮公车改革试点,一时备受关注。需要指出的是,中央方案的出台意味着:十年试点中,昆明的公车改革模式将借力"顶层设计",最终从"非货币化"回归到"货币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于明年底前完成。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主席在中共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哪些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窃以为,在我国有的地方已经实行,有的地方准备实行的公车货币化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其改革模式一直难逃"车改等于给公务员加薪"的非议。有的群众指出,这是一种制度性腐败;有的群众指出,这是强势群体的集体腐败。笔者认为,这一改革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是变相提高官员收入,强化了官本位。  相似文献   

18.
"公车私用",一直是公共行政治理的一大顽疾。近年来,百姓要求治理"车轮腐败"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地政府也相继对公车使用模式"动刀",但绩效似乎并不显著。超八成公车将被取消,市管干部不再配车,节省15%行政开支,上亿元公车处置拍卖收入为公车消费"明显减负"……近期启动的温州车改,正成为新一轮地方公车改革的焦点。2012年4月12日,温州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温州市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市属106家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19.
张和平 《半月谈》2003,(23):30-32
近几年,一个十分响亮的全字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那就是温州的商会,1999年中法文化交流的“中国西服第一闪”、2000年德国世界男装精品博览会的“中国男装第一展”,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入世第一辩”,反技术壁垒的“民间第一团”,应对欧盟反倾销的“胜诉第一案”等等,操作者都是温州商会,商会,正成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脊梁”。  相似文献   

20.
刘忠祥 《中国民政》2003,(10):32-33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温州是我国经济比较活跃、市场比较发达的地区。作为联系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整合社会资源,加强行业自律,打造“诚信温州”.应对WTO的挑战,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的普遍认同,被称为继政府、企业之后的“温州经济发展的第三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