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秋的境界     
周广玲 《中国保安》2012,(17):72-73
在我的潜意识中,中秋是个生情伤情日子。相对于今人,古人在中秋节似乎喜欢多愁善感,以至于常常借月生情,见月落泪。古人诸多赏月诗句,传诵至今,总让人生出淡淡忧愁的思绪。但我尤爱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不知饱含了多少哲理以及人生壮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就中国古代政治而言,由于老百姓的生存能力很差,只要父母官们“清、慎、勤”,对老百姓的生活就不会造成太大的骚扰,产生太剧烈的动荡,因而它确实是一条比较稳健的“牧民之道”。“今人不见昔时月”,想想古人“清、慎、勤”的官箴,拿它来照照今人,也许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3.
孙有祖 《今日海南》2008,(11):46-46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宝典。有道云:古人“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今人“半篇《论语》可以护一生”。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画家中,姚茫父与陈师曾、王梦白、齐白石一起,堪称大家。而生于“南疆僻壤”贵州的姚氏论画,必欲“胸无古人,目无今人”,以为胸无古人则无藩篱,目无今人则无瞻循。  相似文献   

5.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这是诗圣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的名句。一般文人自命不凡,与世格格不入。所谓文人相轻的旧文人习气,就是其典型表现。而杜甫在这句诗中既爱今人也爱古人,坦露出博大宽宏、尊古重今的襟怀。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是中国革命的指南。其中关于批判和继承的哲学观点,是我们今天如何对待传统和现实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不薄今人”,首先就必须“爱古人”。任何新思想的出现,都必然与历史产生不可相隔的联系。这里,试以哲学上的”实事求是”为例来浅说这种关系。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班固的《汉书·…  相似文献   

6.
情寄中秋月     
展华 《两岸关系》2005,(10):58-59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眼前是皎洁的银盘,耳边是凉爽的金风,“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亦见古时月”,一轮中秋月,牵扯出我绵绵无尽的情思和遐想。记得自我懂事起,祖母似乎深怕我有哪一天会亵渎了月亮,老人家千叮万嘱我不能用手指着月亮,要亲亲热热地称呼月亮为“月娘妈”。从祖母的神情和语言,我看出她流露出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的母亲河——南渡江从五指山奔泻而下,到入海处一分为三,孕育了一片美丽富饶的河口海岸。古人把那里叫做白沙口,也叫白沙津、白沙港,今人则习惯称之为“白沙门”。  相似文献   

8.
李乔 《北京观察》2012,(5):64-65
古人面临的选择,今人也常会毫无二致地遇到。一个知识分子,或是一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是按梅圣俞的路子走,还是学习范仲淹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情寄中秋月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眼前是皎洁的银盘,耳边是凉爽的金风,"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亦见古时月",一轮中秋月,牵扯出我绵绵无尽的情思和遐想。  相似文献   

10.
周广玲 《今日海南》2010,(10):45-45
在我的潜意识中,中秋是个生情伤情的日子。相对于今人,古人在中秋节似乎喜欢多愁善感,以至于常常借月生情,望月落泪。  相似文献   

11.
动情──阕“采桑子”草萌"采桑子",词牌名。在固定的约定俗成的词牌中,古人可以尽情纵横捭阖,恣意挥洒,一千个词人便有各各有别的一干阕词作作出。古人词作车载而斗量,不及备述,想不到今人依照"旧瓶装新酒"之法,也能作出惊世骇俗的好的词作来。《采桑子·斥公...  相似文献   

12.
史鉴照今人──访南阳籍著名作家二月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鉴照今人──访南阳籍著名作家二月河二月河,原名凌解放,现任河南省作协理事,南阳市文联主席,近年来,他勤于笔耕,创作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巨大轰动,并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注意,他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替古人画像,让今人照...  相似文献   

13.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相似文献   

14.
读者朋友、同志们: 大家好!隔了一个月,咱们又相聚了。古人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说法,如果依此算起来,咱们分别的日子可够长的了。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杞忧     
一个统一的民族,一个统一的国家,应有一个规范的民族语言或一种规范的共同交际语言。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了的汉民族语。秦统一天下后,下令“书同文”。汉以后有所谓的“通语”,近代有所谓的“官话”,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了的汉民族共同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过古人、今人几千年努力而形成的规范化语言这个大堤,在最近短短的十来年间,大有被几股暗流冲决之势。  相似文献   

16.
王伟 《人民公安》2009,(9):8-11
“道男儿至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古人热血沸腾的诗句里,更古老的传说熠熠生着辉,却又与“5·12”大地震之后一年里今人的心境与行为如此丝丝相扣。  相似文献   

17.
已经富起来的农民需要文化。因为物质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精神的需求便凸现出来。没有健康的文化去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不健康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赌博斗殴玩女人,求神拜佛搞迷信,往往就在文化生活匮乏的情况下出现。古人说“饱暖思淫欲”.今人说“吃饱了撑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8.
王基文 《台声》2002,(12):50-52
李登辉在替日本右翼分子讲话9月25日,李登辉在接受日本《冲绳日报》专访时称:“钓鱼台是日本的领土。”并说,“中国大陆再怎么主张对钓鱼台的主权,事实上没有证据可资证明,在国际法上没有任何依据。”李登辉公然歪曲钓鱼岛列屿历史,明目张胆为日本侵占中国领土辩护,与日本右翼分子一唱一和,充分暴露了他极端媚日仇华的真面目。日本右翼分子关于钓鱼岛的论调林林总总,归纳起来,无非是:钓鱼岛列屿是日本固有领土,是其西南诸岛的一部分;钓鱼岛是“冲绳县八重山石垣市宇登野城二三九二番地”;钓鱼岛列屿不是中国台湾省附属岛屿…  相似文献   

19.
以德为贵,重视道德,崇尚情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突出特色。我国早有“太上贵德”(《礼记》,“百行以德为首”(《世说新语》)的古训。古人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也是把德置于首位。其具体表现是:  相似文献   

20.
“敬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这里的“敬业”当“不怠慢”讲。敬业是指对职业的态度,也就是要热爱、精通、勤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它体现了一种对社会负责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