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最近,台湾岛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台湾新竹科学园区高科技产业迅速向大陆转移,加上没有其他新的高科技产业诞生,台湾硅谷将出现“空洞化”现象。可以说这是岛内前些年认为台商赴大陆投资会造成台湾产业“空洞化”观点的一种延续。每当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高潮时,岛内就会有少数人忧心对台湾经济的不利影响,提出台湾产业可能“空洞化”的警告。这与日前台湾当局高层称台商投资大陆拖累台湾经济的论调是一致的。实际上高科技产业对大陆投资不会也没有带来台湾产业或科学园区的“空洞化”,而且有利于台湾科技产业生命的延伸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范越龙 《两岸关系》2005,(12):32-34
台商向大陆产业转移已经经历了三轮投资浪潮,第四轮投资浪潮正在兴起,并且金融保险业成为重头戏。台湾金融业向大陆的转移是其产业结构优化及在岛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所迫下自身生存的选择。入世后,台湾金融业向大陆转移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台湾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到大陆布局。近期在大陆的台湾金融业界将以服务大陆台商为主。台湾向大陆产业转移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台商首先抢滩登陆“珠三角”和福建地区,形成以轻纺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第一波”投资潮;台商的“第二波”投资浪潮仍以“珠三角”和福建地区为主,但投资领域转向…  相似文献   

3.
刘大年 《台声》2013,(4):64-64
两岸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起跑点愈来愈接近,台湾相对大陆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差距正逐渐缩小。目前,大陆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正由“世界工厂”逐渐发展为“世界市场”,由出口导向逐步转变为内需导向,由追求经济的增长改为追求人民收入的增长。此时此刻的台湾,在欧美出口市场经济不振,大陆环保意识抬头,提出“腾笼换鸟”政策的情势下,亦面临不得不变的关键时刻。不仅要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由代工走向品牌,更要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开拓新兴市场,同时也需重新思考定位两岸贸易关系、产业分工及产业合作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1,(3):42-43
台“观光局”初步统计,去年大陆民众来台人数超过150万人次,来台旅客总数则逾500万人次,双创历年新高。台当局发展观光产业打铁趁热,正与大陆展开协商,希望今年中以前开放大陆民众来台观光“个人游”,以掀起新一波陆客来台观光热潮,为台湾经济注入“活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为避免亚太经济一体化下被边缘化的危险,台湾当局积极推进“自由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就规划方案来看,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以“六海一空一农技区”为升级试点,采取“前店后厂”模式,发挥其“境内关外”的核心作用,以“五大中心”架构为基础,以高端服务业和加值型加工产业为重点,凸显“自由化”、“示范性”,有助于推动台湾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台湾经济自由化与国际化水平,但对台湾部分产业也将造成冲击。与此同时,由于产业开放和对大陆政策松绑的保守性,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成效有限。台湾当局只有扩大“自由经济示范区”产业开放领域、拓展区划范围及功能,对大陆实施更加开放、自由和便利的政策,才有望达成“自由经济示范区”的预期目标,进而有助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6.
南台湾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在台湾政治光谱“北蓝南绿”的格局下,南台湾是所谓的“绿营大票仓”,是民进党执政县市最集中的地方。这一格局制约了南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发展,形成南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不够密切,文化交流不够频繁,人员往来不够庞大的局面,进而阻碍了南台湾区域优势的发挥与经济的发展,以及南台湾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相继加入WTO,将大大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进而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推进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台湾加入WTO不过半月,其“行政院”就通过了一个所谓的“大陆货品特殊防卫机制”,并已于2月15日公告实施。依此,大陆货品进口后若对台湾产业造成“市场扰乱”或有“扰乱之虞”者,可以对大陆货品采取提高关税、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口等特别防卫措施。台湾“经济部”解释说,该机制“只锁定大陆产品”。  相似文献   

8.
《今日中国论坛》2012,(5):80-83
"从某种程度上说,台湾是八十年代大陆多个现代产业发展的启蒙者。"不止一位经济研究者有这样的共识。在大陆,由于意识形态原因,发展滞后于世界经济步伐若干年之后,是香港和台湾商人通过沿海地区最早给大陆带来了塑胶和电子等现代产业。港商台商们获得了作为拓荒者报酬的"蓝海",而大陆企业界则获得了启蒙与发轫。众所周知,今日很多大陆企业家就是从当年给港台资企业打工而入行的。深圳宏启光电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在两岸三地与国际贸易上专业从事LED设计,生产和销售的科技企业。公司成立于2003年,虽然已经算不上台企西进登陆的第一梯队,  相似文献   

9.
刘大年 《台声》2011,(3):36-36
2月7日,台湾马英九当局在新春开年之际拨乱反正,让大陆回归“大陆”,虽说不上是新动作,但也是两岸关系的利好,对稳定两岸关系、发展台湾经济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0.
精英     
刘培强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刘培强以对社会、经济的多项贡献与杰出成就,获得“台湾经济科技发展研究院”颁发的“荣誉院士”头衔,刘培强是大陆地区获颁这项头衔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台湾爆发“3·18”学运的一个深刻背景原因是近年经济持续低迷不振。台湾经济困境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及劳动市场等方面。由于民间消费与投资增长乏力、出口竞争力明显下降、工业生产增幅小、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导致总体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造成台湾经济困境的原因,除了全球景气衰退与台湾自身结构性问题外,近年台湾经济还面临一些新问题的严峻挑战。一是区域经济整合潮流对台湾的冲击效应日益明显;二是台湾应对大陆经济转型发展乏力;三是经济振兴严重受困于政治因素。台湾突破经济困境的路径,关键在于要排除非经济性因素障碍,深化与大陆经济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大陆市场和区域整合来提高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受祖国大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潜力的吸引,台湾食品业无不看好大陆食品市场,近年来纷纷将经营重心转移到大陆。岛内食品厂商赴大陆投资自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热潮,发展至今已成热络局面。台湾食品业上市公司中,“统一企业”、顶新集团已发展成集团规模经营的态势;另外“味全”、“卜蜂”、“中日”、“台荣”、“久津”、“大成”、“益华”、“福寿”在大陆投资事业皆已批量生产。1996年岛内多家食品厂商投资祖国大陆又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了群体台商逐鹿神州的形势。机会均等,大小企业争起跑一位北京台商说:“大陆是一个重新洗牌的…  相似文献   

13.
伍源 《台声》2004,(4):10-10
台湾“3·20 选举”的争议风波,引起政局激烈动荡,更令岛内各界对未来两岸关系深感忧虑。岛内舆论普遍认为,两岸关系是台湾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大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将令台湾经济获得巨大的利益,因此,如何打破两岸关系僵局,成了选后台湾必须正视和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 现在,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最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及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因此,学者认为两岸经贸已成为台湾经济的生命线。台湾经济已逐步融入大陆经济,台湾经济发展已离不开大陆,两岸经贸交流已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 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来,随着海峡两岸对峙气氛的缓和、硝烟的泯灭,民间经贸交往以锐不可挡的势态蓬勃发展.台湾许多民营企业更借大陆改革开放的良机、纷纷将在台湾失去发展空间的产业移转到大陆寻找“第二春”,形成了两岸产业互动的局面.如此一来,许多经济层面的课题也就提到两岸学者研究的怡面上来了.例如,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是否有其必然性,两岸产业分工的架构应探怎样型态方可达到互补互利,其前景又将如何以及台湾“产业空洞化”、“依赖”等问题,都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清楚的课题.本文试从学术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个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比分析海峡两岸制造业服务化现状,研究其互补特征,对于进一步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法,用经济体制造业出口中所内含的服务行业增加值比重来衡量制造业服务化,可对1995—2018年海峡两岸制造业服务化现状与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发现如下:(1)台湾整体制造业服务化水平高于祖国大陆,但大陆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升较为迅速,台湾却有明显退步,两岸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均落后于发达经济体。(2)大陆运输仓储、金融保险等中低端服务化水平高于台湾,而科学技术、信息通信等高端服务化水平以及批发零售服务化水平则低于台湾。(3)台湾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对岛外服务要素的依赖性较大。(4)大陆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发展较为滞后,台湾在此方面领先于大陆。未来两岸应进一步推动形成双方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优势互补布局,在深化两岸经济融合的同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范丽青  程瑛 《台声》2002,(11):24-27
有370余年历史的台南市又称“府城”。这块大陆先民抵达台湾时最先踏足的土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据点,被视作台湾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借助得天独厚的港口和平坦肥沃的嘉南平原,以渔业、农业和商贸为支柱的台南,成为台湾经济繁荣发展的起点,由台南生根、发家的台湾大企业,如统一、奇美集团,乃至在大陆发展壮大的灿坤企业等,在国际业界亦赫赫有名。然而,沧海桑田使台南的港口优势不再,台湾北部地区金融、商贸,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让以传统产业和家庭作坊式私营小企业为主体的台南工商业受到挤压,北部的都市文化同样…  相似文献   

17.
2005年7月18日晚上,香港凤凰卫视台“时事开讲”栏目主持人董嘉耀先生与嘉宾石齐平先生“开讲”两岸关系问题。石齐平先生认为,大陆是绝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大陆解决台湾问题将综合运用四种“力”:经济力、政治力、社会力、军事力。笔者以为,这四“力”固然很实在,很重要,但还有一种力中之力——“文化力”!它虽是软力、隐力,却无处不在,也无坚不摧。如果说,把发展两岸贸易主要视为经济行为,归属于和平统一战略中的“经济力”,那么,运作这一“经济力”的深层基础则是“文化力”。一、两库自由贸易区:走向务实从1979年到2004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累计超过5000亿美元。截至2005年5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5万多个,合同利用台资827.65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405.8亿美元。“按实际使用金额统计,台资在大陆吸收的境外投资中排第六位。现今,有近7万名台商在大陆创业,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正在慢慢融入大陆社会。截至2005年5月底,按照投资方注册地形式统计,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已达4381.85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715.08亿美元,大陆从台湾进口3666.77亿美元。由此可知,台湾顺差达2951.69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  相似文献   

18.
王建民 《台声》2008,(12):18-19
改革开放30年,是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是大陆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迅速崛起的30年,是成功发展的30年。创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奇迹”,造就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海峡对岸的台湾来说。则是另一种不平凡的30年,是经历了从亚洲“四小龙”之首到亚洲“四小龙”之尾的30年,更经历了从辉煌发展的20年到失落的10年。在这30年的发展中,海峡两岸的经济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台湾经济实力与大陆的差距迅速拉大。  相似文献   

19.
两岸农业贸易和投资协作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较长时期台湾岛内民心或政治取向与经贸走向“相悖”。“相悖”是现象,“相符”是实质:由于不能依据市场规律、农业产品和要素比较优势差异建立实现双赢的合作机制,台湾中南部农民从与大陆经贸往来中受益不多。鉴于此,大陆应加强两岸农业贸易和投资协作,让利于台湾小农,扭转岛内关于“大陆农产品是造成台湾农业困境根本因素”的错误认识,彻底打破政经相悖的格局。本文提出: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借鉴现代发达经济扶持农业惯例的前提下,放开台湾优势农产品进入大陆市场;创造条件帮助台湾小农西进大陆创业,用其农业要素上的比较优势来抵消产品上的比较劣势。  相似文献   

20.
近来,岛内绿营媒体与绿营势力不断攻击台湾在经济上过度依赖中国大陆及ECFA让台湾经济向大陆倾斜。这一观点看似有一定道理,好像是站在台湾利益的角度看待两岸经贸关系发展问题,其实十分荒谬。这一论调是反对经济区域整合潮流的,是建立在“台独”政治思维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