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古唐诗     
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19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29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2.
周晓瑜 《理论学刊》2006,(2):98-101
马周是唐朝贞观年间著名的政治家。他针对贞观时期出现的诸多重大问题,多次上书建言,为唐太宗指点迷津,对“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周的政论虽然是围绕特定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展开的,但他所阐发的许多观点,却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和价值,因而得到了后世历代开明统治者的重视,甚至成为此后一千多年当政者处理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马周的某些观点和主张,仍然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唐初“贞观之治”,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是政治最为清明的一个时期。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总结说:“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  相似文献   

4.
秋风过耳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7,(7):46-46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名副其实的女皇。执政21年间,加强吏治建设,整肃官场贪腐,被史学界评论为:既有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绕梁余音”,又拉开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的先声序幕。  相似文献   

5.
话语     
如果一个社会只重视“黄金发展期”而不认真研究“矛盾凸显期”.社会就不会和谐发展。中国历史上“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后的国体衰败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能很好解决“盛世社会”中的“矛盾凸显”。中国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6.
老六月雪 《党课》2010,(14):105-107
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传奇皇帝之一。不仅因为他是出身最卑微的草根皇帝,一生之中充满了传奇,还因为他有许多“独门绝技”,给世人留下许多值得咀嚼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重温魏征谏     
黄光耀 《当代贵州》2010,(16):40-40
贞观年间,魏征进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虚忉嘟竦,励精图治,大唐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腾达,史称“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8.
尚志发 《奋斗》2008,(2):55-55
在中国历史上读书的皇帝.秦始皇不仅是开先河者而且是“学以致用”的楷模。但也正是他“焚书坑儒”使文化倒退.文明遭劫。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博览群书勤奋刻苦攻读,历代帝王只可望其项背。但也正是他们罗织的“文字狱”,前无古人,令历史颤栗。有意味的是,创造了汉、唐、北宋盛世及文化繁荣的开国皇帝们.却几乎都不读书而是“听书”。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轶事     
唐太宗“二喜一惧”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贞观十五年九月,唐太宗对大臣说:“朕有二喜一惧,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欠服,边鄙天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可谓“国泰民安”。但唐太宗却“居于安而思乎危”,正是这种可贵的居安思危精神,才使得唐太宗殚精竭虑,施政爱民,使唐初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  “太宗辨弓”  《资治通鉴》中载:贞观元年四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说:“朕少好弓矢,得良…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不但形成了系统的政治意识文明,而且创造了许多带有科学性、民主性和进步性的制度性政治文明。在中国古代以奴隶制和封建专制制度主导的政治过程中,产生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的制度、防止和治理腐败的制度、带有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决策制度、官吏选拔和管理制度等制度体系,这些制度性政治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专制制度带来的危害和弊端,固化了中国古代政治意识文明,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促进了政治主体文明,并以刚性的制度保持了若干长时期政治关系的和谐,造就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环境,促进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在政治上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对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重大任务和崭新要求,这是我们党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要求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押沙龙 《廉政瞭望》2014,(10):46-46
历史上有一类特殊的“大老虎”,他们陨落不是因为皇帝变心了,也不是因为皇帝换人了。  相似文献   

13.
曾珺 《党的文献》2008,(1):92-93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求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快乐大叔 《党课》2008,(9):102-104
咱们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正儿八经的皇帝前后出了好几百个,这些年咱们的荧屏上面和皇帝有关的宫廷戏也着实拍了不少。清朝的皇帝快拍完了,明朝的皇帝也紧随其后。不过,快乐大叔喜好历史,相关的书籍也看了不少,觉得在明清两朝的皇帝中,最“有意思”、最具“娱乐精神”、最具“叛逆”思想的皇帝恐怕非明朝的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莫属了,只是不知为啥却一直没有影视界人士拿他来“戏说”一番。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及明清时期。由于古代监察制度本身的缺陷加之受“人治”的影响,尽管它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其历史局限性在所难免。借鉴古代监察制度的经验,当今我国监察制度建设,必须保证监察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重视监察立法,健全监察的法律法规;严格选拔和考核监察官,不断完善监察职能。  相似文献   

16.
成收 《前线》2014,(7):119-119
说到中国史上的谏官,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唐朝的魏征(580年-643年)。这位辅佐唐太宗几十年的“良臣”,才识超卓,刚直不阿,殚精竭虑,尽职尽责,恰逢唐太宗政治开明,在开创“贞观之治”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综观魏征的谏议之路,给人印象最深,也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极言直谏。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是其他大臣难以相比的。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颇详熟,而对“上有所恶,下必慎焉”则未必神会。这句话的意思是,上级领导所厌恶、愤恨、拒斥的事情,下属必定谨慎、戒惧、自敛。近读《贞观政要》,对此体会尤深。“贞观之治”时期的文治武功超迈前古,“鸿勋茂业,灿然可观”。探讨这段历史的经验,重要的一条是唐太宗“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深恶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因炀帝穷奢极欲,隋朝亡于一旦,而其奢靡之风深人官俗,一大批初唐官员都是隋代遗臣,旧习未改,这对新兴的唐政权是一个严峻考验。太宗不愧是  相似文献   

18.
魏登才 《学习月刊》2011,(24):25-26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一个关踺时期.在这一时期党中央提出和实施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全党开展了深入的学习运动.在我党历史上形成了空前浓厚的学习氛围.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延安时期推行的学习制度、采取的学习方法、形成的学习思想、倡导的学习精神值得今天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上.据说朱元璋是一位反腐败最坚决的皇帝。他不仅发明了“剥皮揎草”的酷刑来惩治贪官.还推出“四菜一汤”模式来教化官员。  相似文献   

20.
邓忠强 《学习月刊》2011,(23):53-53
历史上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非常重视对官员的“知耻”教育。其间一些治吏轶事,令人捧腹之余,堪为世人鉴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