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延春 《求实》2012,(1):93-96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一定程度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行了时代诠释,强调其崇高性、创造性和人民性,这对于抵制物质主义幸福观、享受主义幸福观和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以马克思的人的需要理论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合理正当适度需要的满足才是幸福的真谛,既要注重物质幸福,又要注重精神幸福,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幸福追求目标,把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统一起来,劳动创造是获得幸福生活的源泉。高校应通过开设幸福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幸福文化,实施关怀教育,举办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幸福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钱美娜  王永贵 《求实》2016,(4):10-16
幸福是人类一直以来都追求的目标,每个时代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幸福观。与以往的幸福观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实践的、大众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幸福观,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两个层面上的统一、劳动与享受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在历史进程中的统一。加强民生建设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校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幸福具有动态性和丰富性,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和根本手段,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有利于消解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幸福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路径是高校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幸福何以可能"为核心线索,重点阐释了马克思幸福观形成过程和其内在的思想逻辑。马克思在基督教和启蒙精神的影响下开始踏上思考幸福之路,经历了从追求主体的自由和个性解放,再到从异化角度思考人类不幸福的根源的求索过程,最终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形成了以人民现实的幸福为最终归宿,以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为基本方式,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诉求的共产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6.
高校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幸福具有动态性和丰富性,人的自由自觉劳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和根本手段,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有利于消解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幸福观造成的不良影响,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路径是高校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是马克思一生的事业。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人的现实幸福观,这一幸福观不同于以往的幸福观,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既超越了直观感受主义的幸福观,也超越了人道主义的抽象幸福观。这种幸福观的核心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历史中得到充分展现,个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要推进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现实幸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的现实幸福观",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是科学的幸福观的奠基者,马克思的幸福观阐释了幸福的理论核心和实践路径。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探讨了人民幸福与社会和国家幸福的内在联系,丰富了幸福观的理论视域,并从资本逻辑的批判、异化劳动的消除以及自由时间的获取三个层次展开幸福的实践路径。新时代,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人民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国家政策等方面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整体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抬头、贫富悬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正义遭受拷问、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科学性、人本性和生态性,揭示了幸福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建设"幸福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0.
幸福观是当下备受热议的话题。由于人们的生活背景、价值追求不同,各自的幸福观也会有所差异。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将生态与幸福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生态保护建设提高公民幸福指数。西方传统幸福观等采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以征服自然为追求幸福的手段。中国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间的合谐会带来幸福。在全球生态视域下,现代生态幸福观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物质满足的自我感觉,而是一个关切自然的整体均衡感,生态幸福观产生于自然,依据于自然,保护于自然,受益于自然。  相似文献   

11.
对于人的现实幸福的思考,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主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思考了"什么是幸福","工人现实的不幸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实现人的最终的幸福"这样三个问题,清晰地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思想逻辑。深入挖掘和把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以幸福为核心的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凤莉 《世纪桥》2012,(3):37-38
没有人不追寻幸福。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不同的人给予幸福不同的注解,因而有了不同的幸福观。郭明义是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他的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利己幸福与利他幸福的统一,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追求真理与获得价值的良性统一。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关于幸福观的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及历届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得出的关于如何实现人民幸福的经验,发展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幸福观念,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习近平关于幸福观的重要论述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民幸福,从而达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展现了其人民性、全面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发展问题,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人民幸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幸福是什么?监狱里没有亲人,家里没有病人""贪官和贪财就是棺材,是死路一条""贪字拆开是今天的宝贝,明天不一定是你的"。前不久,南京新任市委书记黄莉新在该市纪委全会上的发言颇受关注。在她的发言中,"幸福"一词尤其直抵人心。官员幸福观不是一件小事。人生无非是不断努力追寻幸福的过程,有着怎样的幸福观,决定了我们会如何去努力实现幸福。官员的幸福观,往往是其从政动机之由来、执政行为的根源。正因如此,官员个人的幸福观,最终会对政治生态、社  相似文献   

15.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就要树立新"三观"、常怀"三心"、走好"三路"、把好"三关"、远离"三小"、做到"三容"、常持"三足"、要有"三畏".  相似文献   

16.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与积淀起来的一种意识和感情。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切入,阐述中西方学者对幸福观的不同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的因素,探索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刘芳红 《世纪桥》2008,(2):69-70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既是一种好的生活状态,又是一种现实的活动,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他的幸福观以完整的人性为基点,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它把人的理性和快乐生活有机统一了起来;把个体幸福和整体幸福有机统一了起来;强调幸福是通过人的现实的活动实现的,从而肯定了现世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社会化不但有利于激发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而且还有利于落实集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等等方面,都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含义又有了新的思考和界定,到底什么是幸福,出现了很多种观点和看法。同时,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外国的了解逐渐增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等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渗透到中国,使人们混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真正含义。因此,本文主要论述对新时代幸福观的思考,正确树立新时代幸福观的路径及当代意义,进而澄清新时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内涵。  相似文献   

19.
陈成志 《世纪桥》2012,(11):32-33,6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又是辩证的科学的幸福观,它以其幸福理想的崇高性、幸福主体的广泛性、幸福内容的完整性和幸福途径的实践性等特点,彰显出先进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真”与“善”的辨证统一,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导地位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不断创造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新业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容置疑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不少学者探讨幸福观的内涵、历史渊源及古今中外的各种幸福观,但鲜见学者探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追求幸福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追求幸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追求幸福是大学生成才的主观诉求等三个方面探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