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志坚 《唯实》2011,(11):89-94
鲁迅还是孔子,似乎是一个两难抉择,孔子的中庸与鲁迅的反中庸,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其实,孔子所谓中庸之本义,乃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无过而无不及。因为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遂有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之说,可见孔子不嫌狂狷。只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庸逐渐流变成不偏不倚、折中骑墙处世哲学,近乎孔子最为厌恶的"阉然媚于世也者"的"乡愿"。鲁迅反对的,正是这种冒牌的中庸。  相似文献   

2.
陈仓 《廉政瞭望》2007,(10):63-63
孔子周游列国干啥呢?跑官!为什么惶惶如丧家之犬?没当上看家犬!为什么当不上看家犬?不会跑官,不懂跑官的奥妙。投其所好是跑官第一定律。孔子跑官那个时段,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诸侯踢开周天子闹独立,互相征伐;强势群体和强悍之臣以犯上作乱为潮流,以打家劫舍为  相似文献   

3.
《廉政瞭望》2011,(10):46-47
“6年前,张艳伟之子因见义勇为被杀;6年后,曾胸怀刻骨之恨的她却选择调解,宽恕了那个与自己有杀子之仇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4.
非洲的宽恕     
近代非洲名人当中,因为正面贡献成名的不多,以负面行为广为人知的却甚众。乌干达狂人阿明(Amin)、食人肉皇帝博卡萨(Bokassa)等,都已成为世界级暴君的代名词。令人意外的是,近年在他们的国家,这些人物或他们的后代都得到平反,这潮流可称之为非洲的宽恕。  相似文献   

5.
王穗平 《世纪桥》2012,(17):82-84
西方的优良文化与价值观加上中华文化的精萃应当能够抵御当下的功利风气。笔者通过在精读课教学中插入一些有益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中国文化精髓,而将《论语》和《道德经》的英译随机教授给学生,收到一举两得的功效:既提升英语水平又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张鸣 《廉政瞭望》2013,(13):54-54
鲁迅先生曾经谈到,中国的孔庙虽然很多,但很冷清,老百姓是不去孔庙的,似乎说明,孔子跟民众离得很远。鲁迅先生是从晚清走到民国的,清朝的孔庙的确很冷清,每个庙门口,没有戏台,倒是有一块刻着“文武百官下马轿”字样的石头,庙的外墙多半高大,上面写着“宫墙万仞”,森严,威武,这样的地方,当年根本就不让平头百姓进来,想来都来不了。能进来的,都是有功名的读书人。或者现任的官员和过去的官员。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孔子的礼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以制乐,乐为礼用,礼乐结合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特殊文化形态.西周奴隶制鼎盛时期所产生的"礼乐"制,一开始就包含了深刻的内在矛盾."礼坏乐崩",孔子对正在崩坏的西周礼乐制进行了历史的反思,在对历史进行批判总结的基础上,他重新提出礼乐并举的思想,对礼乐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礼乐重建的三原则仁--礼乐的思想基础,审美情感--礼乐结合的中介,美善统一--礼乐结合的最高境界.如果说,西周礼乐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于传统,而孔子经过反思重提这一课题,则是具有充分的人文精神的.  相似文献   

8.
张映勤 《党课》2011,(17):116-119
周家新台门鲁迅家的房产只卖了1000块钱,他于1919年底接上母亲鲁瑞、妻子朱安和三弟周建人一家迁居北京,从此便和绍兴彻底隔绝,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相似文献   

9.
孔子与《春秋》的关系一直是经学史上讨论的重要问题,而在孔子作《春秋》的问题上,也存在不少异议.本文在肯定孔子作《春秋》的前提下,对孔子是否仅据鲁史作《春秋》,是否西去周室观书,孔子著《春秋》的时间三个问题作出辨析.  相似文献   

10.
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的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郭沫若.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人格     
王月光 《世纪桥》2007,(8):100-101
孔子生活于社会转型期,他的人格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他主观努力的结果。他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原则性强,灵活性不足,行为谨慎,日常生活一丝不苟,是孔子人格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30年代轰轰烈烈的左翼文学思潮中,他以其特有的敏锐性,超前性,进行着自己的思考。在与左、右两种倾向进行论战的过程中,推动着左翼文学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琳 《党史文苑》2008,(6):34-35,72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30年代轰轰烈烈的左翼文学思潮中,他以其特有的敏锐性,超前性,进行着自己的思考。在与左、右两种倾向进行论战的过程中,推动着左翼文学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曾经谈到,中国的孔庙虽然很多,但很冷清,老百姓是不去孔庙的,似乎说明,孔子跟民众离得很远。鲁迅先生是从晚清走到民国的,清朝的孔庙的确很冷清,每个庙门口,没有戏台,倒是有一块刻着"文武百官下马轿"字样的石头,庙的外墙多半高大,上面写着"宫墙万仞",森严,威武,这样的地方,当年根本就不让平头百姓进来,想来都来不了。能进来的,都是有功名的读书人,或者现任的官员和过去的官员。曾经一度,孔庙其实很受百姓青睐,尤其受女人的欢迎。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  相似文献   

15.
幸福从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从古至今,各家各派都未停止过追寻幸福真谛的脚步。作为世界两大重要思想资源的代表人物,中国大思想家孔子与“千年伟人”马克思也围绕“幸福”进行过深刻的思考,从前者的以道德至善、精神至上再到后者的立足现实、追求精神与物质双重美好,无一不闪耀着他们思想的光辉。两大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划时代相遇,既有碰撞,又有着共通之处。二者皆以人的本性需求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幸福理论,并主张真正的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习近平幸福观应运而生,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秉承与对孔子幸福观的创造性转化,使其更具有科学内涵与文化底蕴,为进一步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和改善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具启发性的意识形态资源。  相似文献   

16.
王建堂 《学习月刊》2009,(23):55-55
孔子爱国吗?大成至圣先师、中华2500年精神偶像,设若不爱国,怎能永远被国人尊崇?设若爱国,又怎么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鲁国,周游列国14年呢?  相似文献   

17.
徐子恒 《世纪桥》2008,(8):137-138
"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人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及人应如何才能成为人。孔子人性思想是沿着历史与现实、古与今和天与人、性与命的双层致思路线的逻辑性互动展开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命题是孔子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洞见,即"述而不作"的理论结晶。在孔子,性与命、天道与人道是内在一致的,人通过"下学上达"的进学之路尽性、知命而合天,"无言"之教则是"下学上达"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代文明创生途径的特殊性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古代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点,孔子人性思想当在此宏观视域下进行观照,集中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徐子恒 《世纪桥》2008,(6):137-138
“人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人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及人应如何才能成为人。孔子人性思想是沿着历史与现实、古与今和天与人、性与命的双层致思路线的逻辑性互动展开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命题是孔子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洞见,即“述而不作”的理论结晶。在孔子,性与命、天道与人道是内在一致的,人通过“下学上达”的进学之路尽性、知命而合天,“无言”之教则是“下学上达”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代文明创生途径的特殊性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古代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点,孔子人性思想当在此宏观视域下进行观照,集中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遗言     
《学习导报》2011,(6):36-36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是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遗言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是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