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鉴定结论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重要证据之一,前不久出台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其进行了由“结论”到“意见”的修改,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讨论。草案中鉴定制度的完善具有进步意义,但还存在着启动模式矛盾、出庭制度过于原则化的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在取决于所依据的科学原理的可靠性的同时,又依赖于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解决案件中待确定事实的鉴定人员。故鉴定人选任制度的完善是鉴定制度的完善、发展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鉴定人资格的确定以及对诉讼中鉴定意见的采信态度丈量着现代证据制度的走势和完善程度,进而影响着现代法治的科学、正义性的实现。鉴定出于诉讼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要而纳入诉讼之中,故对鉴定制度完善的一系列问题首先要从科学应用本身考虑,然后纳入法律领域中进行考虑,否则将失去其本身的功用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法律规定 :一切证据均需查证属实后 ,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鉴定结论是鉴定人运用自己的专门技术知识、技能、工艺以及各种科学仪器、设备等就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鉴别或判断后所提供的结论性意见。从实质意义上说 ,鉴定结论同证人证言一样 ,同属于言词证据。由于言词证据的可靠性易受到诸多社会、自然因素的影响 ,因此 ,为了确认鉴定结论的可信度 ,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诉讼双方对其所作的鉴定结论进行质证。这即能够保障诉讼双方充分行使其诉讼权利 ,又能保障法官在正当程序的基础上对其鉴定结论加以采信的决心。同时又是实现…  相似文献   

4.
论诉讼证明的证明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志海 《探索》2000,(5):90-94
本文评析了我国诉讼法学理论界近期出现的否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各种理论观点。作者将诉讼证明标准划分为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认为诉讼证明活动不应以证明主体主观判断作为是否证明的标准。我国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以及诉讼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应以“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一客观证明标准判断待证对象是否已经证明。  相似文献   

5.
专家辅助人制度是对诉讼程序质证认证规则的创新和发展,是对鉴定制度的补充,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当前专家辅助人制度在实践中仍面临专家辅助人诉讼地位不明确、专家意见的中立性不足、对专家意见效力的说理性不强、专家辅助人准入机制亟待规范等困境,为此,应通过明确专家辅助人诉讼地位、强化专家意见的中立性、增强对专家意见效力的说理性、规范专家辅助人准入机制等完善专家辅助人制度。  相似文献   

6.
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关系是诉讼法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本认为,诉讼中的“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是不矛盾的,不应将两对立起来;证据的合法性要求正是为了保证证据的客观真实性;诉讼认识的相对性不能成为否定客观真实的理由;否定客观真实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鉴定从诉讼法的角度理解是指一种职权行为,从证据法的角度理解是指一种证据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对鉴定从两个角度都做了规定,在侦查、审判程序中将鉴定作为查明案件事实的职权行为加以规定,在证据制度中将鉴定意见作为法定的证据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价值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公共利益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几近空白,给司法实践带来了种种困难.本文从立法和司法层面提出几点建议,以对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9.
龚斯宇 《廉政瞭望》2014,(18):56-57
“根据组织要求,现将鉴定结论修改为:行为人具备完全责任能力。”32年前,在一份司法精神鉴定报告中,刘协和写下这句鉴定结论。不过,在报告的末尾。他没有忘记注明,自己对此结论持保留意见。现年85岁的刘协和,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精神卫生法》最初版本的起草人之一,并曾获得央视“2013年度法治人物”殊荣。  相似文献   

10.
司法鉴定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经常使用的证据方式。在经济快速增长 ,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诉讼案件需要借助鉴定手段。通常的民事诉讼理论认为 ,司法鉴定是有专业知识的机构或个人运用专门知识对案件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 ,鉴定人由人民法院指定或聘请 ,鉴定结论经法院委托而制作。但是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 ,律师代理制度的发展 ,特别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 ,出现了一些涉及鉴定的特殊案例。有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律师为了起诉、应诉或反诉的需要 ,在起诉前或反诉前就自行委托专门鉴定机构作出鉴定 ,以此作为…  相似文献   

11.
诉讼证据概念与属性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志海 《探索》2001,(5):130-134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而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方能成为定案的根据.这一法定命题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和理论上的错误.诉讼证据就是,其实也只是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根据.诉讼证据是由法律规定的与案件待证事实有着关联性的证明根据.它本身并非就是事实,既有客观存在,又可以有主观形态.诉讼证据的本质属性只有关联性和法律规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刑事鉴定程序改革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结论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的刑事鉴定制度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文章从我国的鉴定实践着眼,着重讨论了当前我国鉴定程序中急需改革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弃法崇访”是当事人在解决矛盾纠纷途径选择上的非正常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法的信任危机和对信访的过度迷信,该现象必将增加政府成苯,助长人治作风,影响法治权威。要将民众的诉求及争议的解决引导到法治轨道上来,必须改革信访制度与诉讼制度,健全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相关立法,降低诉讼成本;推进司法改革,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4.
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应当主动向人民法院举证或提供证据线索,申请法院调取证据,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负有举证责任,但下列情况例外,原告不需举证或应由被告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5.
所谓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采用提供虚假的陈述和伪造的证据,或串通证人提供伪证方法,使裁判机关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裁判,从而获得财物或财产上的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尚未将这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因此,学界对这种行为的刑法定性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对诉讼欺诈行为与一般的伪造证据或提供虚假陈述等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作出区分,从而明确诉讼欺诈的刑法定性。同时对诉讼欺诈行为入罪的必要性以及相关罪名的设立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过程中,群体性纠纷不断增多,我国群体性诉讼的改革路径亟待完善,本文试图通过对群体诉讼较为发达的美、德、日三国的典型性群体性诉讼基本模式的对比分析,结合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分群体纠纷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制度设计,即在对我国代表人诉讼的修正基础上,引进集团诉讼和团体诉讼,并对实践中的示范诉讼规范化,以期构建我国较为合理的群体纠纷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刑事证据保全制度没有作出规定.刑事证据保全是一种由当事人提出申请,由法官对此申请进行裁断的具有司法性质的行为,它对于保障被追诉人的辩护权、查明案件事实、推进我国的刑事审判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从程序正义、诉讼结构、被追诉人的诉讼权利等角度出发,来构建我国的刑事证据保全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证券群体诉讼在其构成要件、受案范围、权利登记、诉讼代表人推选、胜诉后的财产分配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应通过扩大代表人诉讼的适角范围,维护股民的合法权益,取消证券群体的诉讼权利登记制度、建立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机构、改革诉讼收费制度等方式来完善我国证券群体的诉讼。  相似文献   

19.
《北京支部生活》2010,(11):70-70
上个月,我儿子在学校与同学打架,将对方的头部打伤,经治疗已基本痊愈。医疗贵我们全部支付。但这个同学的家长最近又拿着医学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到法院告我们,要求追究我儿子的刑事责任。我们经打听得知,对方的亲属在医学鉴定部门工作,我们担心鉴定的公正性。请问,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周春丽 《世纪桥》2008,(5):59-60
当前,对于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政违法行为,没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和救济,是我国法律制度的缺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构建国家与公众合作的高效公益诉讼制度迫在眉睫。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建议:确立公益诉讼制度模式;规定宽泛的公益诉讼范围;设定公益诉讼先行程序;明确法院立案审查权;适用公益诉讼调解机制;设立国家奖励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