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宪政党内阁在日本近代政治史上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以本届内阁为转折点,在此之前持续的萨长藩阀交替执政的政权模式宣告终结。作为近代日本政党内阁的首度尝试,宪政党内阁时期出现了猎官、内部倾轧、与藩阀势力妥协等一系列负面现象。由于宪政党内阁是由藩阀开明势力的代表——元老伊藤博文推荐产生,而以山县有朋为代表的诸元老鉴于当时藩阀政府难以掌控政权,故被迫在表面上同意宪政党组阁。因此,无论是在宪政党最初组阁还是在其施政过程中,都受到以山县有朋为代表的元老、官僚、贵族院、军部势力的掣肘,加之宪政党内部的明争暗斗,由此导致了宪政党分裂和宪政党内阁瓦解。  相似文献   

2.
原敬以"时势论"和"实力论"的政治理念为基础,通过访美考察,形成对美认识,这种认识对于原敬的日美关系认识产生重要影响,以其对美认识为前提,原敬指出,在对外关系中要特别重视日美关系。针对日俄战争后日美关系之恶化,原敬强调要缓和日美关系,尤其是"满洲"政策要认真考虑美国因素之重要影响。一战期间,原敬以其政治理念,进一步阐释日美关系,强调日美间要避免战争,认为日本要解决中国问题,日英同盟或其他同盟均无助益,必须要取得美国谅解,与美国保持亲密关系,进而提出日美协调外交构想,并期望通过与美国共同出兵符拉迪沃斯托克开启两国合作之开端。原敬并非是无条件实现日美协调,而是在维护日本国家利益,即日本在华传统权益,尤其是所谓"满洲"权益的基础上,以美国承认日本之特殊地位为前提。原敬的日美协调外交构想作为其对美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促使原敬内阁成立后确立以日美协调为核心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是从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建立的。日本近百年来的发展史,是一部经济迅速发展史,同时也伴随着教育改革迫动。日本近百年来有三个关键性发展时期:明治维新(1868-1915)、战后发展(1945-1971)和现代发展(197年以后),教育改革也同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历次教育改革都适应了政治、经济改革后的新形势,为日本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日本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三次教育改革的特点将对我国目前进行的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一、第一次教育改革特点日本明治政府为了追赶欧美先进国家,于18…  相似文献   

4.
一、日本政局的变化对日本对内外政策的影响 日本政局自90年代初即进入了新旧体制转换时期。1993年8月,日本七党一派联合取代自民党,成立非自民党系的联合执政党内阁以来,日本政局接连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1994年以后,各派政治势力进一步分化改组,政局出现了持续动荡。 首先,1994年一年内日本内阁首相三度易人。由七党一派细川内阁到羽田内阁,再到自民党、社会党、新党魁党三党联合村山富市内阁,内阁走马灯似的换了三届,执政党两度更替,这在战后日本政治史上实属罕见。更富有喜剧性的是,二战后在日本政界长期对立、相互攻讦的自民党和社会党在这次分化改组中居然短时期内尽弃前嫌,携手  相似文献   

5.
河井继之助是日本幕末时期一名十分活跃的政治人物,其生平事迹、政治理念独具特色,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他于乱世应对强大外来压力,治理本地区手法独到,功绩卓著;其特立独行的政治主张和远见卓识虽因其功败垂成,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但其所包含的公道开明的政治思想和国家观,对照明治时代的政治及之后的发展演化,对于审视日本近代化历程,研究日本近现代政治史具有独特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起源于明治维新时期。维新以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发展了企业内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造就了一支规模宏大而且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为日本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德川幕府时代是日本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幕府末年出现了对抗侵略的军事工业,以及为军事工业服务的采矿业。各藩镇为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还兴办了纺织等轻工业。  相似文献   

7.
2009年9月,鸠山由纪夫成为日本首相,组建鸠山内阁,实施了诸多政治主导改革措施,意图实现消除政府执政党二元体制、重塑政官关系的目的。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选民-政治家和政治家-官僚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出发,对鸠山内阁时期民主党政权的“政治主导”改革进行了全面分析。鸠山内阁时期的政治主导改革损害了选民、政治家、官僚三方利益,产生了委托人信任危机、加剧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懈怠,增加了代理损耗。从选民-政治家委托关系来看,由于选民对鸠山内阁产生信任危机,鸠山内阁支持率急速下降,间接导致民主党2012年众议院选举失利。从政治家-官僚委托代理关系来看,政治家一味抵触省厅官僚,导致官僚的消极怠工与暗中抵抗,加速了鸠山内阁总辞职步伐。因此,可以认为鸠山内阁时期“政治主导”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结果来看仍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8.
中、韩、日三国都是亚太地区重要国家,自古以来,三国人民就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日本法西斯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包括中、韩两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现在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近年来,日本国内政治出现了新的动向,引起了亚洲及世界各国的广泛注意.由于中韩两国在对日关系上存在诸多共同点,所以在中韩日三角关系中加强中韩使用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试从历史观问题、日本军事大国倾向和领土争端三个方面来分析中韩在对日关系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发展中的转折时期,它拉开了日本近代史的序幕,促使日本从落后闭塞的封建国家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期间,日本政府大力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积极师法西方列强,发起了日本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次教育革命”,日本近现代高等教育即肇始于这一时期。从1877年日本第一所新型高等学校─—东京大学的诞生,到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体系基本确立。其标志是“第一,高等教育制度和法规初步完善,包括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  相似文献   

10.
日本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与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治维新初期起步的日本近现代高等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曾先后参照法国、德国和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发展和改革本国的高等教育,并使之不断向多样化、终身化和国际化方向推进。实施大学国际化尤其是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日本政府、学者和高等院校的共识,回顾和反思日本大学国际化进程,既有成功经验可供参考,也有失败教训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印尼新秩序政治史中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就是其中之一。原文共七节,这是摘译最后三节(题目为译者所加)。作者试图通过分析印尼近几十年来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阶级结构和政治关系的变化,揭示“新秩序”政权的特点及其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12.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因其奉行的扩张政策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历史问题一直是困扰日本外交的难题。而唯独印日关系因两国特殊的历史渊源而几乎不受历史问题影响,一直平稳发展。尤其近年来两国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处心积虑想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符合的国际地位,共同的目标使得两国迅速接近。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我们必须对日印两国的历史渊源及其现实影响给予高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日本,继所谓“维新三杰”、“维新两卿”之后,领导维新事业、运筹国家大计者,当首推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其情形可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①。若以“维新双雄”称之,亦无不可。而在伊藤1909(明治42)年被刺身亡之后,作为维新元老而位高望尊、身系国是者,则又当独推山县有朋。山县有朋(1838-1922年,天保9-大正11年)一生历孝明、明治、大正天皇三朝,不仅是日本从近世到近代大转换期的历史见证人,而且是重要的参与者。尤其是在近代,他上承维新一代,下接大正一朝,出将入相,肩负重任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4.
近代日本在内阁更迭之际,拥有任命内阁首相大权的天皇,不直接指定继任首相,而是就首相人选咨询于一些特殊集团,这些集团将他们认为合适的人选奏荐给天皇,再由天皇降旨给被奏荐者,命其组阁,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产生继任内阁首相时的奏荐机制。首先从制度层面分析这种奏荐机制何以能够产生和存在;进而分析参与奏荐的元老、以内大臣为首的宫中、重臣等势力的构成及性质;并依据不同时期参与奏荐的主体的演变,将奏荐的历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阐述。通过奏荐产生内阁首相是近代日本有别于其它国家的一种政治现象,体现了近代日本天皇制非立宪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刘迪 《新民周刊》2012,(41):23-23
日本担心,一旦"右倾化"的结论得到广泛认可,将对日本的世界形象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近半年以来,日本政坛一系列举动令亚洲局势紧张,并给世界带来困惑。今年4月石原慎太郎跑到美国宣布"购岛",9月11日,日本政府宣布将钓鱼岛"收归国有"。另一方面,在日本国内,对外强硬的政治主张则受到拥护。今年9月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各...  相似文献   

16.
张锐  郑普建 《法国研究》2014,(1):13-21,8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存在于1946年至1958年间。从二战废墟中走出的第四共和国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政治上却是一败涂地。其存续时间只有短短十二年,只经历了两位总统,却更换了二十三届内阁,平均任职时间不足半年。其政局之动荡实为西方国家近代政治史所罕有,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其宪政结构及极端不合理的权力配置。仔细研究第四共和国的宪政关系后不难发现,其垮台原因主要在于其不切实际的民主理念和过于偏重国民议会的这一不合理的权力配置。历史证明,在对上述二者做出必要修正后,第五共和国便能成功地运行至今。  相似文献   

17.
在苏联整个历史中,列宁格勒党的领导人一直试图利用该市强大的政治机器作为向全国性领导岗位上晋级的跳板。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列宁格勒人象罗曼诺夫现在那样如此接近国家权力的顶峰。尽管罗曼诺夫的成就大部分是他个人的,但他的上升可能标志着列宁格勒衰落的命运有一次戏剧性的转变。从1703年建市以来直到1918年为止,列宁格勒被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称之为该国社会生活的“活动中心”。但是,1918年3月苏维埃政权将政府由该市迁往莫斯科,并由该  相似文献   

18.
1854年至1867年14年间,德川幕府接连发动三次改革,针对日本开国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展开了整体性改革回应,然则越改革却越被动,最终落得改革失败政权更迭的下场。而明治新政府主导的1868年至1881年明治维新前期改革,同样是14年时间,同样是救亡图存的老问题,却带领旧日本改革自强,实现了近代国家转型。究其原因,着实反映了明治维新前期改革对于幕末改革,存在着制度安排与扩容、改革思路与模式、国家与社会同步进化上的升维走向。  相似文献   

19.
印尼伊斯兰教现代主义运动对印尼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伊斯兰教现代主义思想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起源于中东。其主要特征是宣扬资产阶级文化决定论,试图调和宗教与科学,调和宗教和理性,以复古主义为形式。其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基本目标是改造僵化的中世纪伊斯兰教,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理性信仰”。伊斯兰教现代主义思想曾对近现代伊斯兰教的发展及穆斯林国家人民的政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试比较日本近代内阁制与战后内阁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会责任内阁制是西方国家议会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在议会责任内阁制国家中,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的一个或多个政党(联合)组成,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内阁的去留取决于议会对内阁的信任与否。但在近代议会责任内阁制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各国所推行的内阁制并非完全一致。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前后内阁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别。日本的近代内阁制与战后内阁制就是其最明显的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