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是我国亿万农民企盼的焦点,社会关注的热点。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现在我们遇到的消费需求不足、许多产品供大于求,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收入有限,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消费市场还无法真正启动。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9亿农民是我国人口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蕴藏着巨大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一、我国农民收入和消费的状况 1、农民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正相关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水平随之增长。1978年,农民家庭的人均收入只有133.6元,在这以前,我国有1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为农村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农村的差距就是宏观经济增长的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我国日益扩大的城乡发展差距开始为各界所瞩目。 以收入水平为例。从1993年起,域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140元,而同期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lO元。2002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多元,两者之比为3.3:1。这一比例在1993年时为2.47:1。也就是说,现在一个城镇居民的年收入水平相当于3个多农民的年收入。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及稳定增收的建议苗均全,李定产一、我省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稳定增长。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4元,到1993年增至653元,是近几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人均纯收入增长94.2...  相似文献   

4.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最先开始改革的是农村,贡献最大的是农民,但目前最困难的却也是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的收入水平要达到近7000元,而现在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2440元,近7年来农民年人均增收不到100元.如果不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促进农民增收的研究,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价值,同时对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制订有关的富农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蔡爱芬  臧茂松 《民主》2005,(4):22-24
2004年,郑州市农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61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3元,比上年度增加552元,同比增长15.2%,比计划高出8.2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第一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农民得到了实惠,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成绩得益于中共中央1号文件的认真贯彻,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奋斗,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些累累硕果中同样也凝聚着民主党派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栾城县把先进文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抓手,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本领,走出了一条惠民强县之路。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0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9721元。去年上半年全县仅农业总产值就完成16.97亿元。一是抓根本,组建基层文化队伍网络。注重发挥文化社团组织、基层文化辅导员、农村文化联络员和群众文艺骨干作用,壮大基本队伍力量,强化了以县乡文化协会为龙头、基层文化辅导员联络员为桥梁、农村文化团体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协调联动带,并通过聘请省市专家开办讲座、举办培训班等措施,为农村培养骨干,使之…  相似文献   

7.
《瞭望》2002,(11)
朱镕基总理在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2%”。这个增长率摆脱了连续三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低迷状态。 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是因为种植业收入摆脱了下降局面。 据统计,2001年农民从非农业获得的收入为1066.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其中打工收入人均为375.3元,比上年增长12.3%。非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5%,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刘鹏 《民主》2012,(12):52-52
据《新京报》报道,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发布《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2010年.农民家庭户均现金收入34080.34元,2011年攀升至38894.38元。而在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在2011年已达到0.3949,正在逼近0.4的国际警戒线。收入最低的20%样本农户,与收入最高的20%样本农户的收入差距有10.19倍。  相似文献   

9.
财政因素对四川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财政支农支出比重下降,农民农业税负增加的状况表明,财政因素对农民增收产生了负面影响。农业、农民的弱质性和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迫切要求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探索实施多种增加农业投入的新形式,改革乡镇财政体制,切实提高财政因素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0.
农村信用社是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如何处理好金融市场化和服务“三农”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四川省级文明单位——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农村信用联社坚持发展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经济的“三农”方针,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在农村金融工作中成效突出。2001年全年共收回不良贷款7718万元,截止2001年12月31日止,各项存款余额为4142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0023万元,比年初上升3868万元,其中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6%,农业贷款净增4331万元,增长12%,农贷净投放比104%。累计发放贷款36166万元,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证9.2万个,农民贷款户7.7万户,农户贷款面达到45%,下乡送贷到户资金12350笔,金额为476万元。  相似文献   

11.
农民有四盼     
农民有四盼马小林编辑同志: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农民最先得到了实惠。十几年过去了,改革的重点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如今,农业的情况如何?农民在想着什么?因工作关系,笔者与农民接触较多,常常听到他们的呼声。现在,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但...  相似文献   

12.
缓解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实际困难,引导农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全面推行奖励扶助制度时机已经成熟在国家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的云南农村,得到奖励的家庭每人每年有600元的奖励扶助金,对他们来说这是雪中送炭。云南省计生委的有关调查显示,云南省农村子女一年给父母的钱平均是630元,大约相当于一位老人一年的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户消费增长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中国农户消费增长的特点1-农户消费增长缓慢。1997年农户年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上年实际增长0-4%,低于1996年的10-6%,也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4-2%。  表1-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指  标单位199519961997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211-752406-292472-4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1653-061814-561843-42份额%74-775-474-462-农户食物支出份额缓慢下降。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78年为57-4%,1997年为46-4%;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14.
荆棘 《瞭望》1996,(35)
近几年来,山东省潍坊市以其取得的显著成就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成功范例。作为较早提出并全面实施了农业产业化的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11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  相似文献   

15.
衡水地位,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是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衡水农村生产逐年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至1985年,全区仍有近五百个村庄、七万多户农民尚未脱贫,约占全区村庄、户数的9%。有的村年人均收入只有三五十元,占粮不足三四百斤,大大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地委、行署对于这部分农户甚为关心,决定改  相似文献   

16.
廖纪 《瞭望》2004,(10)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中心任务。综合经济实力连续10多年稳居湖北省县(市)级首位的仙桃市,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3年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83元,比上年增加130元,年末农民储蓄余额达25亿元,比上年增加4亿元,增长16%,农民人均储蓄存款2480元,比上年增加397元。农民收入增加使该市农村经济形势整体好转。最近,仙桃市委书记马清明向我们介绍了该市的“富农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取得很大发展,乡镇企业也相继崛起,农民生活水平因此而大大提高,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农村还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又突现了出来。一是农业生产不能与市场衔接,出现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农业的增长方式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小农产规模的经济,单纯农业性生产比较效益低,没有竞争力,难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二是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与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相似文献   

18.
我省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同全国一样,也是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发展的。九年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总政策,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整个改革经历了一个由农村到城市,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综合,由经济领域到上层建筑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省改革走的是一条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搞活企业、搞活流通、对外开放、逐步改进宏观控制的路子。九年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旧体制已经被突破,新体制因素正在广泛的领域里和不同的程度上逐步形成。一九八六年与一九七八年相比,我省实现了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人均纯收入的翻番。社会总产值由160.72亿元提高到385.41亿元,增长了1.4倍;工农业总产值由133.22亿元提高到282.37亿元,增长1.12倍;国民收入由71.21亿元提高到160.6亿元,增长1.26倍;人民生活,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5元提高到299元,增长1.2倍,职工年均工资由654元提高到1251元,增长0.91倍;  相似文献   

19.
在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温州农村商品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八年时间面貌大变,令人刮目相看,引起国内外的瞩目。温州农村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到半亩)、资源贫乏、交通闭塞。建国30年来,靠单打一地种植粮食,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1977年温州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仅有14亿元,30年来年均递增5.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被压抑多年的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迸发出来,温州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1979年后的八年,温州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就翻了两番多,1982年达到28亿元,1986年达到65亿元,这八年年均递增了19.4%。地方财政收入也翻了两番多,1977年只有0.71亿元,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如一日,山东省东营市一批批机关干部通过建立的新型长效帮扶机制,自带被褥炊具吃住在农村,真心实意解民忧、帮民富。所帮扶村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不足600元上升到2005年的4500元。老百姓说:“包村干部就是活着的雷锋、焦裕禄……”东营市委书记石军介绍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