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当事人     
《创造》2011,(1):14-14
荣誉 周小川:全球百大思想家 2010年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公布了年度“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排名,央行行长周小川紧跟美国总统奥巴马位居第四,其人选理由是“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对世界经济的稳定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在星罗棋布的期刊市场上,真正能够成为我工作、学习和生活园地的.惟有《人大建设》杂志这家刊物。因此,我想借《人大建设》杂志版面的一角,谈谈我与《人大建设》结下的情缘。  相似文献   

3.
作为·钙押运员,我很茸欢阅读《中国保安》杂志,吲为它的内容贴近我们工作和生活,更容易引起共鸣。前不久,我在《中国保安》杂志上读到了《永不服输的“高龄”队长》这篇义章,感触很深。  相似文献   

4.
我是《今日中国》杂志的忠实读者,对这本杂志有着深厚的感情。十几年来,即使在退休之后,我一直坚持订阅《会日中国人《会日中国》杂志知识面广、回味性强、回有生活气息,不仅使我拉得了不少同识,也为村的项零生活闲田了不少乐问。会年来我不仅间政《会日中国》采志,非国间后收而、保存。多年我已历过去的杂志全国装订成扭,并拍成彩色照片,作为永久的纪出。闲田@出来闻征别有一存根问,明实据青意义。我对《全日中国》杂志有谷深厚的思橘,在我晚零,它历是我的“伴侣”。我晚年的“伴侣”@张新泉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台声》2013,(4):112-112
【读者来信】 你好!《台声》的老师,我是来自台湾台中的锺恺原,前段时间在台湾的一家书店里看到了《台声》杂志,很高兴能看到一本专门报道两岸新闻的杂志,我想你们的杂志在大陆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相似文献   

6.
十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广东秘书工作》杂志,并开始为之撰稿。屈指算来,我先后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近30篇文章,成为我学术研究道路上一颗璀璨的“亮点”。我永远不会忘记:10年前,《广东秘书工作》杂志扶我起步,开始涉猎秘书学与公文学研究领域;10年后的今天,《广东秘书工作》已在我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中铺就了令人欣喜的华章。每当想到这些,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相似文献   

7.
水滴畅想     
我于1986年走上领导岗位后。一直没有中断订阅的杂志是《现代领导》和《领导科学》。这两份杂志就像老师,一直辅导着我。指引着我,鼓励着我。  相似文献   

8.
刘建国 《两岸关系》2002,(11):62-62
我是《两岸关系》杂志的忠实读者。每当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吃不准或记不清的问题时,我便从《两岸关系》杂志中寻找答案,多年来受益匪浅,她已成为我和同事们工作上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9.
张根生 《黄埔》2008,(4):7-7
我是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是《黄埔》杂志的一名读者。我谈一下阅读《黄埔》杂志受到的教益,吸取的营养和自己的心得、感受。  相似文献   

10.
黄凌 《人大建设》2002,(6):32-32
3月初的一天下午,我正在起草乡镇人大换届选举文件,通讯员小侯急匆匆地敲开了我的办公室,举起一本《人大建设》杂志在我眼前晃着,手舞足蹈地说:“恭喜你。又上了一篇!”这是2002年第2期《人大建设》杂志。我从小侯手里夺过杂志,一下子翻到目录,“拔‘钉子’记”几个字在我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11.
刘建国 《台声》2003,(1):32-32
我是《台声》杂志的忠实读者。由于工作的关系也常常和《台声》杂志的编辑人员打交道,我感觉到《台声》杂志的编辑人员就像朋友一样和蔼可亲,而《台声》杂志就像一座桥梁,沟通了两岸人民的心声,加强了两岸人民的联系。感觉之一,可读性强。《台声》杂志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内容涉及海峡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有权威人士关于两岸焦点问题的评论,有专家学者关于两岸关系的最新话题,有引人注目的特别报道,有台湾社会的观察描绘,有祖国大陆改革开放成就、投资环境以及美丽风光的介绍,还有台商投诉案件的分析,告诉人们如何用法律手段维…  相似文献   

12.
我于1949年参加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参加了英文双月刊《中国建设》杂志创办全过程,历任《中国建设》办公室主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在《中国建设》(现称《今日中国》)杂志即将迎来60周年之际,自己所经历《中国建设》创办始末的点滴往事,——涌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3.
难忘这份情这份爱杨红艳得了,真的得了吗?我拿着妈妈的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的确,信上说我得到了《人民公安》杂志的助学资助,并刊登了我的申请信。我知道妈妈不会骗我,但我还是迷迷糊糊如在梦境一般。我记不清是哪一天,同样是妈妈来信告诉我,《人民公安》杂志发起...  相似文献   

14.
六年前,我偶然接触《时事报告》后,一下子被它活泼的风格、精采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从那时起,我就成了《时事报告》的热心订户。因为杂志经常来、及时看,时间一长,家中《时事报告》越积越多。妻子觉得旧杂志放在家中占地方,于是每过一年或两年就把这些旧杂志当废品卖掉。  相似文献   

15.
魏秀堂 《台声》2003,(1):23-23
我搞了一辈子的新闻,而且绝大多数时间是参与办刊物,其中有4年是在《台声》杂志度过的。这4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我与《台声》的缘分,应当说,最早始于1982年。那年的夏天我去北戴河采访台湾同学会的活动,正好后来当选为全国台联副会长并长时间领导《台声》的郑坚同志也在,我们很快就熟悉了。从他口中得知,计划中全国台联将办一本刊物。不久,全国台联成立了,《台声》杂志问世了,从此我开始经常采访台联的重大活动,自然也有机会经常与《台声》的记者编辑接触,彼此建立了友谊。而且,我当时所在的中国建设(即现在的《今…  相似文献   

16.
何大欣 《台声》2003,(1):24-24
冬去春来,不经意间《台声》杂志迎来了20华诞的喜庆日子。说起《台声》杂志与江西的关系,我这位在江西红土地上生活了30余载的台湾乡亲,自然记起了其中的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17.
王在希 《台声》2003,(1):4-4
《台声》杂志创刊已经20周年了。这20年,是台海风云变幻的20年,是两岸关系从隔绝到开放的20年,也是《台声》杂志从诞生到慢慢长大的20年。在海峡两岸曲折、反复、发展、前进的20年中,《台声》起到了传递两岸信息、促进两岸交流、沟通两岸思想、推动两岸往来的积极作用。对《台声》20年来取得的不断进步和丰硕成果,我作为《台声》的一个老读者和顾问,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我与《台声》建立比较稳定、密切的联系,是从1990年元月《台声》召开的一个座谈会开始的。当时《台声》的记者向我约稿,我写了一篇《…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台声》2011,(7):112-112
我是一名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我是通过一次台生聚会了解到你们的杂志的,我看到你们杂志有一个叫《我看大陆》的栏目,不知我能不能给你们投稿,写写我在大陆上学这几年的经历跟想法呢?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人民公安》2013,(15):4-4
几年前我在某市新闻出版局负责全市的报刊杂志审读,现今我在一家行业杂志做执行主编,最感慨的是行业杂志要做到科学性和可读性强实在不易。不久前,读过改的《人民公安》,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20.
里民 《黄埔》2008,(3):33-33
今年是《黄埔》杂志创刊20周年,我作为一名黄埔同学和参与创办《黄埔》杂志的编辑人员,心中自然是百感交集。杂志社领导约我写些回忆,记述当年创刊情况,无奈由于年老记忆力衰退,提笔忘字,只能拉拉杂杂地谈点记忆所及,与杂志同仁和读者们共贺《黄埔》20周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