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牟尼 《小康》2007,(7):82-84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当下,历史的书写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热潮,那么,我们今天应当怎样阅读历史?我们希望在历史中寻求什么?在当下的写作和阅读中,又存在什么样的误区?本期文化专题,将溯源探流,追踪探讨历史热的兴起过程和它的内在原因,以期与大家一起寻找到进入历史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2.
"何为中国"这一话题,在历史上有三个时代成为焦点,分别是北宋、20世纪上半叶以及当下。不过,这三个时代虽然都关注"何为中国"这一话题,但聚焦点却稍有差异。北宋关注汉族中国文化的正统性;20世纪上半叶关注国家、族群与疆域的统一性;当下则关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内外与认同。如果我们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的国家、疆域和族群,应当承认历史中国的内与外不断变化。现代中国国家、族群与疆域的形成,应当看成是一个曲折、复杂和漫长的历史过程。说明这一点,不仅可以回应中国历史学界、中国政治领域和国际学术界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提醒我们,从传统帝国到现代国家的未完成转型中,中国还面临相当多的问题。一个兼有有限国家形态和天下帝国历史的现代中国,面对棘手的内、外问题如何处理?这既需要史学家寻找问题来源,更需要政治家具有理性和智慧。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战略问题如何定位?中美对决何时方休?中日冲突渊源何在,何去何从?大变局下中国周边安全如何布局?台湾问题如何解决?大国战略如何立足当下,布局未来……这些都是中国必须直面且不能回避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只有熟悉历史的来龙去脉,立足当下,才能更  相似文献   

4.
在平安文化建设的深化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平安文化"是什么"、"为什么做"、"能否做"和"怎么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借助哲学思维可以使我们更充分地理解平安文化现象,厘清平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与坐标,洞悉平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探明平安文化建设的可行性,明晰平安文化建设的脉络,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当下平安文化建设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6,(7)
正当下,科技迅猛发展,人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媒体环境相应发生变化,读者阅读习惯也随之变化。但不论阅读的方式和渠道如何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优秀的书籍正是人们在人生的汪洋大海中前行的灯塔。翻开书本,仿佛跨越时空,与智慧的长者对话,与壮阔的历史同行。走进阅读,品味历史,犹如和纯洁的心灵一起,放飞崇高的理想。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活动,通过阅读,可以增强审美能力、判断能  相似文献   

6.
凯风 《北京观察》2023,(3):76-77
<正>一部中国历史,写不尽人情世故。历史可以给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在阅读历史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感悟人生,汲取智慧,总结经验,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一举一动都免不了和别人打交道,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尤其如此。一部中国历史,写不尽人情世故。历史可以给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在阅读历史中,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为什么要推崇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告诉我们,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朗读手册》一书中讲道,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在我们昂首迈入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以及多次讲话中,都谈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问题,并指出"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学生们问我: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东西方文化汇融的当下,为什么我们必须优先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为什么我们会有文化自信?具体而言"文化自信"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的文化自信到底源自何处?  相似文献   

9.
<正>在知识经济兴起的今天,阅读不再仅是个人"躲进小楼"的爱好,而更攸关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软硬实力。习近平总书记热爱读书,他多次强调干部要带头读书,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多读书的益处。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我们该倡导怎样的全民阅读?如何建构书香社会?日前,由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省教育厅、中国全民阅读媒体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文化图景,回溯传统、内求生力,寻找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稳定结构和发展机制,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价值观念化育为具体行动,就要激活历史记忆,增进文化认同,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知识展开更加生动的传播,让公众在艺术欣赏和文化享受中提升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是丰富阅历、传播与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阅读需要与时俱进,契合当下广大民众的生活节奏和接受方式。文化作为软实力,与科技这一硬实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当当云阅读是国内最大的数字图书内容平台,提供超过50多万种电子书的网上阅读,使用小程序、手机APP和自主研发的"当当阅读器",可以让顾客在等电梯、上下班这些碎片时间,方便地浸入各类阅读场景。  相似文献   

12.
只有深度的阅读、有思想意义的人文阅读才会使我们不忘却历史的记忆,使我们的心灵永远充满诗意,使我们的思考中丰沛着智慧和哲理,永远坚守我们的文化感受性、道德同情心和对人类终极精神价值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3.
郑晓力 《今日浙江》2006,(20):62-62
当下,关于创新的思考和实践,正在各个领域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已经成为大家最关注的话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文化要不要创新?文化创新在其中的地位怎样?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准确把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既抓住机遇、顺势而上,推进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文化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文艺工作的崇高使命,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文化创新的目的。为此,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创新内容。首先,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像《触摸科学》这样一本由专业性论文与随笔文章组成的作品集 ,读者完全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 ,对我来说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它的后半部分 ,也就是“科学与艺术”和“随笔·书话”这几部分内容 ,因为与前半部分的专业论文相比 ,这些内容有着更多个性化的色彩 ,并且可以让我以一种更轻松的心态去看、去思考 ,而看与思考的内容往往就流动在字里行间。1历史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太过简单 ,因为许多人都知道历史可以借来用作今天和明天镜子 ,但答案出来了 ,问题也就出来了。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一面镜子 ?我们将如何去使用这面镜…  相似文献   

15.
<正>阅读提示当下中国,高房价、就业难、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但原有底层群体向上流动越来越难,甚至还有不少中产阶层一不留神沦落为新底层。底层社会是不是日趋固化?原因是什么?谁在沦落底层?社会流动上升的希望在哪?底层社会的舆情动向如何?等等,针对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在多元文化急剧交锋和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从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首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自觉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弟子规》作为影响最为广泛的“科普版”国学经典读物,在当下仍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尹传芳 《人民论坛》2012,(8):118-119
经典阅读可以也应该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有所作为。加强经典阅读,可以接引文化脉络,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可以提高阅读者的人文素养,助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阅读经典,应该以稳健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选择经典,以发展的眼光、严肃的态度阐释经典,并按不同的年龄、文化层次和培养目标在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方面分出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8.
粟超 《重庆行政》2024,(1):100-104
<正>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同时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全民阅读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同时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抓手。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2023年全国两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当下,  相似文献   

19.
龙行天下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势和劣势究竟在哪里?在我们越来越大面积地接受着外来文明的时候,我们是否要抛弃我们自己的文化?难道说经济可以一体化,文化也能一体化吗?我们该如何对待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与我们当下弘扬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我们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当下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性。因此,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入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进一步挖掘其生态智慧,对于我们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