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曾经指出,民粹派“否认一切商品经济的基础——社会分工”。(《列宁全集》第3卷,第19页)这就是说,任何商品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的精细的程度决定了它的发展水平”。(同上第52页) 列宁的这个观点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一致的。马克思说过,“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因而使它转化为货币成为必然的事情。”(《资本论》第1卷,第129页)恩格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不仅是关于"资本"的经济学著作,而且是关于"存在"的哲学著作。马克思和"哲学家们"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把"存在"视为某种与人无关的超历史的存在,而前者则把"存在"理解为现实历史的存在。要真正把《资本论》理解为不仅是包含了哲学思想的经济学著作,而且本身就是关于"存在"的哲学巨著,决不能绕开对《资本论》逻辑开端的"商品"的存在论阐释。对"商品"的存在论阐释,是在根本上回击那种把《资本论》庸俗化为流俗的经济学著作的观点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3.
全国党校系统《资本论》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于1990年7月11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年会以“《资本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主题,就《资本论》的现实意义,《资本论》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资本论》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与会者一致认为,《资本论》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她不是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并不是始于《资本论》第三卷,而是始于第一卷。这个问题之所以有必要澄清,就在于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转型"是在《资本论》第三卷才开始的。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虽然马克思专门讨论了市场价值向生产价格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价值转型"始于《资本论》第三卷。问题的要害在于,市场价值并非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劳动才是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随着价值形式、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的出现和演化,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发生过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从资本循环与周转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深化过程;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随着市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定型过程。基于这样的逻辑线索,本文批判性地讨论了斯蒂德曼、鲍特基维茨等人在这个问题上对马克思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及其应用《资本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曾明确指出:《资本论》是他“把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239页)《资本论》的方法不仅是辩证的,而且是唯物的。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是马克思光辉的经济学经典著作之一,马克思的供给理论贯穿于《资本论》中。《资本论》第一卷包括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商品和货币的供给及其表现形式;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劳动力的供给,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进而论证了资本主义供给相对过剩的客观必然性;资本积累理论论述了资本供给,阐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如何改善供给,实现有效需求,在动态中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是马克思供给理论的核心。当前,我国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马克思的供给理论为基础,充分地发掘《资本论》中供给理论体系,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见成效,实现预期目标。同时,深入研读马克思的供给思想,也是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股份制,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马克思没有社会主义股份制企业的思想,我国要不要实行股份制,只能根据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来探索和论证,不可能从《资本论》中“引经据典”。 然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认识问题和研究工作都不能从已有的原则出发,而必须从事实出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确没有提出社会主义股份制的思想,他甚至设想社会主义条件下没有商品、货币,《资本论》中也没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但马克思主义理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逻辑起点从价值到商品的演变是确立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过程,也是理论视角转变的过程,潜含着唯物史观的不断成熟。对《资本论》起点性质的探讨关键在于对认识对象与现实对象异质性的把握。作为认识对象,商品是《资本论》的叙述起点,从抽象上升至具体的叙述方法决定了起点商品的逻辑抽象性。而作为现实对象,商品是一种现实物,既是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具体实在,又是一种关系物,蕴含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关系的萌芽。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对象与现实对象相互割裂,叙述起点的抽象性与作为“关系物”存在的现实商品统一于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9.
前辈的研究结果认为,《资本论》以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为基础,运用包括数学方法、系统方法、形式逻辑方法等层次在内的一般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从商品这个逻辑起点入手,在研究过程中,辩证应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运用辩证的分析和综合,实现由抽象向具体的过渡,并使这种过渡达到具体地历史的统一,从而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的特殊规律,充分体现了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的统一。本文着重探讨《资本论》方法的层次分法,及其划分的逻辑和历史依据,从分法的严密性及科学性到《资本论》的具体写作过程说明此分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有科学的出发点,这是因为他把生产劳动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通过对人们的物质资料生产的研究,揭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政治经济研究的生产是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它研究的出发点便是具有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资料生产。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6页)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科学考察的《资本论》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的物质的商品,作为《资本论》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劳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便是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的确立,对《资本论》的研究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它使《资本论》具有高度的唯物史观性质。《资本论》的经济学研究高度渗透着唯物史观的本质。从根本上讲,《资本论》具有唯物史观的定位、原则与高度,进而呈现出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立场与方法原则。  相似文献   

12.
卫兴华在《党政干部学刊》(辽宁)2008年第4期撰文指出,有的学者引证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一些话,来得出以下论断:马、恩晚年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放弃了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资本论》第三卷推翻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结论,资本主义通过股份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首先需要澄清对《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制的论述的误解与错解。马克思重视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预言:在公有制条件下,鲁滨逊在孤岛上进行的那种为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有计划生产,将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演,未来社会将进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商品关系及商品拜物教将消亡,(《资本沦》1卷第95—96页)。恩格斯也说过:“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马恩选集》第3卷  相似文献   

14.
陈乃圣  陈燕 《理论学刊》2008,3(1):57-59
谢韬先生在2007年《炎黄春秋》第2期和第6期发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和《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中国改革》两文中,提出了对我国改革的前途和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的看法.文章主要的依据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但是,他所引用的几处《资本论》的引文其见解并不符合《资本论》原义,有片面曲解,望文生义,移花接木之嫌.  相似文献   

15.
在《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上,刊载了《纪念侯外庐教授诞辰90周年暨中国思想史学术讨论会综述》一文。该文写道:“1925年,侯先生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的伟大先驱李大钊。两年后,他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并开始翻译《资本论》。回国后于1932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资本论》中译本。”单就中译本《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的出版来说,其实最早的不是侯外庐,而是陈启修;侯  相似文献   

16.
中介方法是《资本论》理论大厦得以建立的重要方法。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从抽象到具体的不断上升过程,都是通过中介来完成的,从而使《资本论》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条基本原理,是毫无疑义的。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中,分别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了两种不同含义的规定(普遍称作为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究竟哪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呢?这个问题,在我国理论界存在着意见分歧:有的同志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在讲课中应该怎样表述?过去和现在都有几种不同的讲法,一种讲法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和价值形式两个问题。第二种讲法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商品两因素、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四个方面。第三种讲法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应包括《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全部内容,即商品两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形态和商品拜物教四个方面。我赞同第三种讲法。我认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9.
江志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说:王茂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680多个人物中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1798年-1865年),字椿年,号子怀,中国清代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家,安徽歙县人,历任清道光、咸丰和同治三朝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和左副都御史等高职。毕生致力于我国经济史尤其是货币史的研究和实践。他的货币观点及钞币发行方案最为引人注目,被学术界评价为“我国封建社会货币理论的最高成就”。著有《王侍郎奏议》传世。马克思在1864年出版的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中,在谈到货币或商品…  相似文献   

20.
实施《资本论》教学,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分析《资本论》,把《资本论》原著还原成哲学课,其教学效果就会凸显出来;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资本论》,用政治经济学原理破解《资本论》原著,用《资本论》原著深化政治经济学原理,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资本论》,用科学社会主义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去透析《资本论》所阐述的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