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一部西方文学史其实是一部抒写英雄心灵的历史,从英雄形象的第一个原型“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母题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从中世纪的骑士英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雄;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英雄,到18世纪的启蒙英雄;无论是19世纪的拜伦式英雄、撒旦式英雄,还是20世纪的海明威式英雄,甚至是的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反英雄”,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古希腊的“半神式英雄”母题在不同时代的“变体”.正是这些英雄形象汇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  相似文献   

2.
作为英雄文化在当代的继承者,当代军旅文学在对英雄主义的自觉追求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英雄叙事"。它在不同时期的英雄塑造和书写,一方面突出英雄不变的内在品质和情怀,另一方面努力探讨和拓展英雄的内涵,为文学的艺术长廊增添了一大批光彩夺目、令人敬仰与追随的英雄形象。它对高扬中华民族的英雄意识,培养民族的英雄气质、英雄信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宋晓英 《青年论坛》2004,(5):136-138
2 0世纪 5 0年代英国“愤怒的青年”作家群所创作的作品和中国 2 0世纪末城市写实主义小说虽然出于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却很有相似之处 ,比如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怀 ,特别是成功塑造的一系列“反英雄”的人物形象 ,体现了新的人生立场和美学意义。就文学进程而言 ,两类作家群均打破了现代派高潮之后文坛窒息的状态。探索二者成败 ,分析二者异同 ,对了解和评价中国新时期文学状态和文学现象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斌 《人民论坛》2021,(8):104-106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创作拍摄一批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中华美学风格的"超级英雄"电影,是十分必要和非常迫切的。我们要立足本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开掘出可以创作演绎"超级英雄"电影的题材内容。要努力塑造更多具有时代特点、生活气息并能体现主流价值观的"超级英雄"银幕形象。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电影科技手段,努力使国产"超级英雄"电影在视听造型等方面能与好莱坞同类大片相媲美。  相似文献   

5.
按照传播仪式观,民族主义是传媒叙事的重要脚本。在体育英雄叙事中,媒体往往刻意强调英雄的民族身份,同时在"反抗书写"中塑造东方的英雄,这种叙事隐藏着"自我东方主义"的权力话语。本文通过对台湾《中国时报》中的286篇有关"林书豪"的报道分析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林书豪的新闻报道逐渐位移于头版,新闻价值发酵,林书豪的符号弥散于报纸各类新闻里;他以各种能指出现于媒体标题和行文中,并被媒体通过不同报道视角来进行追捧和赞美;在媒介塑造中,林书豪的台裔、亚裔等"民族/种族"身份与他的英雄故事混杂在一起,"林书豪神话"的媒介叙事被民族主义、身份认同等权力话语所裹挟,成为整合台湾社会、凝聚民意的符号。  相似文献   

6.
张璐燕 《求索》2012,(4):156-158
"反英雄"的创作范式,解构了少数民族自古有之的"英雄情结",同时为少数民族文学人物与时俱进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反英雄"在态度上表现的是少数民族文学对真实生活的追求,而其丰富的类型诉说的则是民族价值、民族精神外在的表现。从积极向上的平凡一族到被驯化了的小人物,从麻木、迷茫的一代到空虚荒诞的一代,他们虽有不同的表现,但都同属一类。新疆当代"反英雄"经典人物的创作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从真实的描述到深刻的反映,从隐匿性的内涵到显性的表征,从读者的接受到读者的共鸣,它为新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增添了有益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走西口>是一次历史视域的现代性建构,多方位展现了走西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将"仁义礼智信"进行了重新阐释、发展,形成现代核心价值观念;对儿女情的叙述颠覆了传统婚恋观,试图建构具有革命意义的现代性男女关系;小人物不仅创造了英雄,而且创造了历史.在传奇中塑造英雄形象,在儿女情长中叙述历史,在小人物的生存中体验命运,在走贾行商中讲述革命,提供了可以从多角度、多元化进行思考的历史与现实文本,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国春  刘进 《求索》2012,(11):116-117,28
西方传统文化素来以诸多二元对立为其构建深层结构和表现形式,其中古希腊神话中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更是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分庭对峙不仅造就了早期的悲剧,更是长期影响了西方社会结构和人类心理结构的塑造。西方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精神革命过程和悲剧正是对这组二元对立相互斗争的扣应。分析西方文学作品中人物人格分裂在日神和酒神精神悖论之悲剧,能够从文化本质上理解西方文学所揭示的人性对善、美渴求和自我失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创造性和毁灭性。  相似文献   

9.
门罗小说的"逃离"主题不是概念性的,有和我们自身相通的深奥。它与加缪的"荒谬"有交集,但主要源自门罗自己的生活而非哲思;这一主题所凝聚的现代人的痛苦具有古希腊文学的深刻背景,且唯能从后者中获得慰藉;对"逃离"的高度关注是作家对"逃离"人施以悲悯的方式。门罗小说内部的"作品存在"借助加缪、柏拉图等人的哲学作品得以敞开。  相似文献   

10.
<正>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时代,都应该关爱和培养自己的英雄。面临着如今的英雄缺失之境,有识之士必然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没有自己的英雄,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英雄教育需要从孩子时代开始,加强青少年的民族英雄观教育,应是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重点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我珍视的那位捷克作家在论述英雄和英雄行为时下了个定义:"英雄,这就是在决定性关头做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的人."写下这一论断后,他以身作则为保卫祖国抗击纳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英雄古今中外无数.岳飞、文天祥、卓娅、马特洛索夫、赵一曼、杨靖宇、戴安澜……还有最近发生在高速公路,被陡然飞来的铁块击碎肝脏,忍着剧痛停稳车子,拯救了24条乘客生命而牺牲的杭州司机吴斌,他们都是在人类社会生死攸关之际"做了"应做的事的英雄.我们因他们而骄傲.他们是有意而为之的.即使无意而为之的比如布鲁塞尔那个半夜起来撒尿,凑巧浇灭了导火线拯救了全城百姓性命财产的小男孩于连,也是英雄.  相似文献   

12.
李丽珍 《人民论坛》2012,(26):202-203
美国电影塑造的平民英雄不仅频繁出现在大荧幕上,更是深入到社会民众心里,得到认可推崇,反映着美国人文化心理中最普遍的自我意识或自我理解的状况。文章从个体的英雄情结、成功价值观和性格特质成因三个角度分析美国对平民英雄的认同现象,以期对我国英雄人物荧幕塑造和题材发掘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菊 《思想战线》2011,37(1):85-88
从英雄之死来探求英雄传奇的叙事特点,英雄传奇是介于英雄神话与英雄故事之间的形式。而"藏彝走廊"诸民族的英雄传奇具有自己独特而相似的一些叙事环节,在神与人之间,体现着不同于英雄神话的要素——他世界(物世界)的出现,并把英雄死亡的原因归结在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4.
何其二 《桂海论丛》2011,27(2):46-48
英雄是理想人格的象征与代表,是人类精神的向往。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英雄崇拜是人们对英雄强烈情感的外部表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它是激发人们学习英雄动机的心理基础和内化英雄精神、完成人格重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西方文学的价值系统被视为优越于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性",现代西方被等同于在时间维度上领先的"新",古典中国被等同于在历史进程中滞后的"旧", 片面的追新逐异隐藏着割裂汉语文学传统的危险,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就成了缺乏对西方话语进行辨析与批判的唯西方化.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人深入传统内部清理并反思传统,而一些当代作家却因为对传统的无知而抛弃传统,以至于试图通过生硬的文化嫁接将西方传统当成自己的文化根基.让人纳闷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为什么总是有人理所当然地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当成水火不容的东西,甚至心安理得地认为割裂传统是"现代化"的必要代价.  相似文献   

16.
海外"游历"与经学接受是晚清新型知识分子特殊行为方式的重要体现和表征。王韬、黄遵宪在亲身接触西方文明的过程中开始反思和怀疑通经致用的晚清"今文学"价值阐释模式,并且对其表现出一定的疏远与拒斥立场。在海外"游历"和经学接受的双重视阈中,王韬、黄遵宪的诗学观念在脱离传统束缚后于"见闻"中体现出较为开放的现世意识与进步理念,进而为晚清诗学的演变开启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面向,成为中国古代诗学近代转换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杨振闻 《求索》2022,(1):30-39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蹂躏使中华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探索过程中,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对待传统中华文明的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曾遭遇整体性危机的传统中华文明换羽新生。近代以来,中国人从器物、制度、文化等维度向西方学习,均遭遇失败。中华文明新生的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实现自我革命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握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一切文明中的积极成果,坚持文明互鉴,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其他文明的开放与包容,也宣告了西方文明关于"现代化=西化"神话的破灭。从"走俄国人的路"到"以苏为鉴"再到"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探索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政治与行政在实务上相互缠绕,但在理论上却充满了反复的澄清、争论和考证,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政治与行政关系的学术讨论逻辑与公共行政的实践活动不符;由分离到融合再到大而化之的修正不能给我国解决政治与行政关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也不能对我国政治与行政关系在理论上的厘清作出合理回答。在"一分为三"的哲学视野里,我国政治与行政关系应该摒弃分离或者融合的两极道路,选择"中和"关系,探索"交越式"政治与行政形态,从而塑造"有分有合,分合有度;良性互动,相互贯通,协调并进"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刊编辑 《创造》2010,(8):48-48
7月30日,以丰富和鲜为人知的第一手素材,塑造了中国维和警察英雄群像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维和英雄》在昆明首发。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论语》、《孟子》中相关思想的诠释,能够理解儒家的"行道"精神。通过孔子的身体力行,"行道"精神开始注入儒家的传统之中,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集中体现了这种"行道"的精神,孟子则直接继承了这一精神,并予以完善和发展。由于孔、孟二人的努力,"行道"精神最终发展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一面,从而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得以继承与发扬,而"行道"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及其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