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宁 《探索与争鸣》2007,38(10):54-59
经典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批评话语、权力机构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在"欧洲中心主义"及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下,中国文学的不少优秀作品长期以来被排斥在经典之外。文化研究虽然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长期以来一直未能突破"英语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仍处于"边缘"地位。针对当前文学批评的"泛文化"现象和研究疆界的无限制扩大,应提出一种文学的文化批评之策略,这是使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得以沟通和交流进而共存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侯顺 《理论月刊》2003,(11):123-124
泛文化时代的文学批评过度注重文学的文化内涵,使得文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或者美学问题,而成了文化问题,文化批评也成为了文化研究。在泛文化时代,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家的“退场”正不易察觉地被认同,甚至被合理化。这要求批评家区分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回归于文学批评,立足于文学本身,注意文学本身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3.
<正> 当代文学批评方法也有如文学创作方法一样,呈现出多元发展景观。其中,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在新中国文学批评活动中,它亦占了主导地位。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是依据文学的社会属性,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审视文学现象。它强调文学与时代、社会、环境的关系,强调文学以典型创造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当然,作为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本身,  相似文献   

4.
王军 《理论月刊》2009,(7):125-128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探讨女性问题、女性经验和女性书写为内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不仅描述女性的生活经历,还试图寻求一种包容两性的"有性"的文学视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以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为理论基础,以女性文学话语为切入点,力图拆解中国文学中的男性霸权主义思想,建立女性的话语体系.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女性主义批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同时也为中国女性文学及批评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用的“批评”指实用批评而言。我们在艾布拉姆斯和刘若愚关于文学四要素的基础上 ,从接受美学研究中获得启示 :在文学活动的历史中 ,在文学作品的形成、发展史中 ,文学的本质只能在包括批评在内的动态动作中展开、变化并彰现。批评者同时是原文的读者 ,文学作品在历代的批评中不断成长。由此 ,文学批评拥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并成为文学活动整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王轻鸿 《思想战线》2003,29(4):43-46
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的困境在于如何寻求和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审美性缺失的原因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将"人类性"看作是"历史的建构",阐发作品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言说,应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  相似文献   

7.
斯皮瓦克在其著名的"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论文中,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立场重读文学经典,对三部西方女性小说文本进行后殖民批评和分析,并将"属下不能发言"的政治伦理运用到对文学文本的批判阅读之中。斯皮瓦克以性别和种族的双重视角,对西方白人女性文学文本进行后殖民解读和充满洞见的批评,对后殖民批评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大意义,不仅拓展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空间,并且丰富和发展了后殖民批评理论。斯皮瓦克所倡导和践行的文学、文化批评的政治伦理观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使她成为一位颇具影响和独树一帜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家。  相似文献   

8.
李国银 《求索》2012,(9):173-175
生态批评指的就是文学批评家探讨文学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兴起于西方社会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派别与模式。文学生态批评模式研究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叙述话语是如何来缜密思考人类自身的行径与大自然界其它万物之间以及周围世界之间的密切性的隐性关系的,它试图发现在文学文本的叙述之中涉及自然界万物的思想观点对人类自身行为所产生的深刻性影响。"生态批评"的生成和兴盛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性渊源和发展性过程,同时它也有着其多样性以及本质性的含义界定和研究模式。在对文学文本的研究长期处于旧有模式之上时,生态批评无疑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从事着们进行文学批评提供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倡导者以激进的反叛姿态步入历史的前台,创作具有革命的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成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与阶级叙事的强势号召相比,当时的文学宣传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于是以现实政治需求为主要导向,忽视文学审美特性的批评便成为1930年代文学批评之风尚。在这种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本位的批评立场,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体现了在30年代的特殊时空语境中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作家论创作的可能性要求。  相似文献   

10.
《松州》2014,(5)
<正>本著作以新媒体文学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新媒体文学中网络文学和手机短信文学的发生、发展、基本特征以及网络文学语言和批评的基本特征。著作共分五章。第一章"新媒体文学概说"简要阐释了媒介发展与文学演变、新媒体与新媒体文学。第二章是本著作的重点,主要探讨网络文学的特征。第三章研究网络文学语言的变异。第四章研究网络文学批评的特征。第五章研究手机短信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文学批评在邓年代曾辉煌一时,那时的批评家和文学趋势、文学创作是那么地贴近,那么地合拍;而且,批评家们是那么地真诚,那么地充满激情,他打1先是拨乱反正,恢复了现实主义的写真实原则,而后是及时而有力地对优秀文学作品作出反应和评价,并为文学新潮的出现推波助澜;他们引进了方法论和新的批评观念,虽说在引进的过程中有急于求成、生搬硬套的弊端,但毕竟是开拓了文学批评的视野。总之,20世纪规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是充满活力富于激情的批评,这样的批评时代的确是令人神往和难以忘怀的。进入叨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文学…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与反传统的纠缠——也谈王朔与金庸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为什么拿金庸开刀? 这场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小说文本;更不在于作家的为人,或者作家个人之间的争执;其实质就是批评本身。就批评而言,王朔代表了现代,金庸则是传统的典范。王朔要反传统自然想到了金庸。沉寂多时的批评界,如同火山运动,喷出一个王朔,不足为怪。 挑战─—批评走出象牙塔 很久以来;我们的批评赶不上创作。文学反映的是历史和社会,作为一面镜子的文学,差不多从有记录的时代伊始就伴随着我们,它的存在无疑是符合人类学的需求的。但是走到今天的文学,除了它的“镜子”生存理由之外,更在乎其休闲精神。 王朔明知…  相似文献   

13.
事实是界定传记文学的它强调文学真实.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灵活而巧妙地运用了这一事实原则,使一个个鲜活的传主人物的面孔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李长之正是以这种求真的"批评精神"和事实原则,使他创作出的传记体批评具有相当的阅读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夏衍的外国文学批评活动主要集中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一生共发表(出版)二十余篇有关外国文学的批评文章(著作)。他的外国文学批评充分表现出自觉遵循"文以载道"传统、为现代革命文艺努力奉献的精神。他没有很明确的文学批评观念,也缺乏自觉的文体意识,他对文体的使用几乎完全取决于有关报刊的要求和本职工作之需;他根据报刊实际及受众情况设计语言风格。他的政治思维过于发达,审美批评思维处于受挤压状态;他对外国文学的批评几乎聚焦于俄苏文学、日本文学,批评视野过于逼仄;他一味推重文学的现实性、社会性,遵循社会——历史的批评思路,不顾及批评方法的多元化,或多或少带有"左"的印痕。  相似文献   

15.
言语行为批评是当代唯一来自英美分析哲学传统的西方有影响的批评理论流派,本文集中考察了言语行为批评对文学定义和特征问题的讨论,认为大致存在两种矛盾的观点:一是强调文学话语悬置性;一是强调文学话语的交往性。  相似文献   

16.
从伤痕、反思文学侧重关注一定时代政治环境中的人,到寻根文学、先锋思潮在超越时代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对于人的价值、命运的探索,90年代以来文学表现出了从生存本身出发,注重人的感性生命的特点。新时期以来历次文学思潮表现"人"的立足点的不同显示了其核心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6,(4)
正任何国家的文学,都在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创新作品形式,发展成自己的文学史。中国历代文学的形式,随时代社会的变化而日新又新,晚近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正是遵循这个规律前进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并非文学的革命,而是文学的创新。当时的激进人物,虽然高喊"打倒孔家店",  相似文献   

18.
文学意义研究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围绕文学意义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理论范式。第一种研究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它们认为文学的意义内置于文本之中;第二种研究范式以美国读者反应批评、德国接受理论和解构主义为代表,该范式以"作者—文本—读者"为批评理路,强调读者的解读功能;新历史主义把文学看成历史的组成,强调文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权力话语,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由"作者—社会—作品—文化—读者"的新的历史转向。三种文学批评研究范式的演进是文学批评从文本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历史转型,这是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地图。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现代性爱文学理论与批评是一个重视不够而又十分有意味的话题。就其发生而言 ,得益于中西文化尤其是性爱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代表的性爱理论的揭示 ,使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及其理论批评以迥异于中国古代同类题材文学与理论批评的面貌横空出世 ,这就使它具有了崭新的时代特征 ,即与精神分析学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 ,重构了性爱文学与人生、文化、时代、主潮美学等的关系 ,形成了从影响借鉴到消化发展的不可切分的共生历程。从二者五四时期的激情遇合到三、四十年代的磨合与离合 ,再到八、九十年代及世纪末的重构发展 ,形成了 2 0世纪这一独特的文学奇观。  相似文献   

20.
周泉根 《新东方》2005,(8):56-59
一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艾氏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几成公认定理。用这种观点审视文学批评史也同样具有理论的效度和信度。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万变不离这四要素之宗。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