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望子成龙”而使为父母者弄出悲剧的事,已很有过几回了。早先的是父母“恨铁不成钢”,将子女殴打致死而悔之晚矣。近闻的这一回则相反,是儿子将老子杀死。据《中国青年报》载,四川省的一位父亲一门心思要儿子出人头地,将来能做“大官”。他常指着电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江苏省检察院表彰了全省检察官的贤内助,20位同志获得了检察官贤内助的光荣称号,其中有两名是“男贤内助”。一位是号称“汤司令”的汤福荣,他的妻子是江阴市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检察官。妻子办案很忙,有时甚至几天不回家。买菜、烧饭、洗衣、拖地、管孩子都交给了他,因此得了这个“汤司令”的雅号。老汤有个严格的座右铭,那就  相似文献   

3.
近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有些“公仆”不论是就职演说,还是述职报告,或者面对新闻采访,反正是公共场合,总是急于表白“我是××人民的儿子!”论说,儿子之于老子,那是一份亲情,一份热爱,一份谦恭,一份忠诚,俱都包含在里面的。乍一听,自然令人激动、感奋。然而,稍加辨别,特别是听其言再观其行,却惊讶地发现,却原来此“儿子”与彼“儿子”是大不一样的。 陈毅老总说过“人民是我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他的革命一生是无愧于人民的;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的伟大一生和光辉业绩也是无愧“人民的儿  相似文献   

4.
阔别近三十年的母亲和儿子,终于在广州城里见面了。母亲紧紧地拉着儿子的手,第一句话就劝他回新加坡。老人几十年的心愿,就是只需要儿子一个“回”字。 可是,她的儿子——黑龙江矿业学院的副教授陈佩宗,却在“回”字上头跟他的母亲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于他来说.早在二十几年以前就已经回来了。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若是按照妈妈的意见行事,那就不是“回”而是“离”了。离开抚育他成长的社会主义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5.
“道法自然”及其现实的可鉴性邹华玉“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老子为周王朝统治者所设计的行为准则。老子是主张“以道莅天下”(《老子》第60章。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章数)的,认为道的根本属性及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他提出“侯王若能守...  相似文献   

6.
1996年11月5日,华人在美国参政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美籍华人骆家辉以近二十个百分点的优势击败对手,成功当选美国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美国第一位华裔州长,也是除夏威夷州以外,美国本土第一位亚裔州长。当晚,200多名支持者在西雅图威斯汀宾馆聚会,庆祝骆家辉当选。当骆家辉与他的妻子和家人登上庆功会主席台时,人们欢呼雷动,不断欢呼骆家辉的英文名字“盖瑞骆!盖瑞骆!”骆家辉当选州长,美国各地华人欢欣鼓舞。美华协  相似文献   

7.
一日,旧友来访,听说我还在做宣传思想工作,大为惊诧:“都啥年月了,你还干这个?!”言下之意,如今“这个”实在没啥干头了。自己仔细一想,身边一些“下海”的同行同事中果然没见谁再回来,空下的位子也果然没见谁再补上。传闻南方某地,老子教育儿子:“你不好好学习,长大没出息,就只好去当政工干部!”儿子闻言不快:“我不傻不笨,才不去呢!”——事不可考,但反映了一种心态;政工干部在一些人眼里确是“没出息”的职业。无怪乎辽宁省七百多官员停薪留职办实  相似文献   

8.
杜威通过揭示康德如何从“启蒙运动的儿子”走向“与启蒙运动决裂”,以及法国哲学与英美经验论哲学的不足,奠定了其心仪中国哲学的思想基础.他评说了中西道德哲学的不同流派,在哲学和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他的观点多有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相通之处.他看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味儿”或“中国特点”,提出了“两个适应”的理论,即:使古老的中国观念“适应现代的情况”,使西方思想的精华“适应中国的情况”.他从老子和孔子的哲学中发现了为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及的精神品格,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向中国转移其社会危机,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为“救世之灵药”.他说中国哲学更多地把大自然“当作娱心悦目的事物看”,以及他所提出的“像中国人那样思考”的主张,是后来诺斯罗普关于中国哲学审美特征之研究、公正的世界秩序之建立应引进中国价值观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营山县人大常委会蒋松柏: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民情,办理实事,无疑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无疑是一件好事。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的“调研”出现了当“客”人的现象。一是当“攀客”,下访“嫌贫爱富”,喜欢往条件好困难少的地方跑;二是当“说客”,下车伊始便夸夸其谈,对基层情况不做深入细致了解便指手划脚,品头论足;三是当“游客”,下访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漫无目的;四是当“吃客”,这里吃吃,那  相似文献   

10.
阿Q的攀比观     
鲁迅笔下的阿Q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观点是精神胜利法,有人打了他,他说是儿子打老子,用以麻痹安慰自己;再一个观点就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当他去摸小尼姑的头皮,被小尼姑责问“你怎么动手动脚”的时候,他便是这样理直气壮回答的,并赢得了掌声。 如今,信奉阿Q前一个观点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家都觉得这样自我欺骗多少有些二百五。但信奉“和尚动得,我为什么动不得”的却大有人在。在押的一些腐败分子在悔过交待犯罪动机时,大都陈述了这样的心理活动:眼看别人升了、发了、玩了、拿了,自己心中便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感!他…  相似文献   

11.
田里 《侨园》2006,(2):30-31
在新加坡为儿子当“陪读爸爸”的阮永凯,因为肝癌晚期住进了北京武警总医院。在医院,他认识了和他同龄的病友傅彪。两个被病魔判了“死刑”的病友在生命的绝境相互激励,用最朴素动人的方式给对方以力量。  相似文献   

12.
黄河     
思一 《瞭望》1989,(37)
79年头一回看到黄河的画展是在上海虹口公园,那时他才15岁,展出了40幅画,是同他的父亲黄永厚联展的。在场听到一句评语,这叫大人小孩都没法生气:“儿子比老子好!”话是余白墅先生说的。上海人会看“苗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能塞人口么?过了几年,浙江美术学院学报用整页篇幅发表了黄河的毕业创作《女娲》,风格显得特异而闲散。女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7,(5)
正姓氏源流史姓来源有五: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以来,上海铁路公安处松江站派出所针对七宝线路警务室民警年纪轻、学历高,辖区线路治安情况复杂、外来人口较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年民警的引导、帮助和锻炼,建设学习型、务实型、创新型、和谐型“青年文明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是铁路基层派出所深化创建线路治安“绿色通道”工作的有益探索,是积极构建“四好三强”小环境、提升履职尽责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晋朝名将向优,在做绚阳县史时,一次利用职务之便,弄了一坛官家的成鱼托人送给母亲。陶母不但没有收下,反而写信责备他说:“你做了官,用公物赠送我,这不仅使我得不到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陶侃听母亲教训,从此经常检查自己为人,克勤克俭,热心为民,成了一位道德高尚、受民拥护的官员。这件事,传为千古佳话。我想,假如古代评选好官吏,陶侃固然当之无愧,但我们也实在不能忘记向母的作用;倘若那时评选“贤内助”、“好家属”之类,投向母一票,大家肯定会举双手赞成的。试问,倘若内母当初收下成鱼,沉醉在“儿子当官,全…  相似文献   

16.
释迦可鉴     
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传说有一个母亲为失去心爱的儿子而悲痛欲绝,向释迦牟尼恳求:“用您那无边的法力救活我的儿子吧!”释迦牟尼答道:“那必须有个条件,你到从未举行过葬礼的家取来香火。”这位母亲于是转悲为喜,赶紧去寻找这样的香火。但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17.
张东亮 《侨园》2014,(4):32-33
惆怅男邂逅命中“女神” 12年前那个秋阳和煦的上午,当一架飞往乌克兰的航班载着梅爱偲冲中天而起时,这个19岁男孩的心头却是一片阴霾.从河北承德跑到北京国际机场为他送行的父亲,临别时只对儿子说了一句话:“到了那边,你可争点气吧!”而更让梅爱偲心头沉重的是,出国前去石家庄培训了—个月俄语,他却只学会了一句“你好,我要水”……  相似文献   

18.
这样的奉献     
英国的一位老太太,她有三个儿子,老大决定当一名志愿者教师,到非洲去办学校,不幸被土著给杀了,老太太非常伤心。二儿子对她说:“妈妈,大哥死了我很难过,但非洲那些人好可怜,他们没有文化,您让我再去哥哥原先办学的地方,替他完成未完成的教育使命,好吗?”老太太点点头答应了。不久,传回了坏消息,二儿子也殉职了!同样的要求被三儿子提了出来。但过没几年,老三也死在土著的手上。三儿子的遗体运回了英国,就在追思礼拜上,老太太脱稿说了一句话:“我好后悔!”全场的人似乎也都可以体谅她的难过与不舍,岂料,她接着说:“我为什么没有第四个儿子呢!…  相似文献   

19.
正如“玄鉴”“静观”的认识论,“致虚”“宁静”的人生哲学和以“无为”为基本原则的社会政治、历史观一样,老子的文化思想也长期为人们所误解,认为老子是一个极端的文化否定论者,这其实有因文生义的误解。老子的文化思想在《道德经》第十九章、第八十章有过集中的表述,在其他不少章节也多有涉及,如第十二章,第四十八章,第三十一章等等。  相似文献   

20.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描述了“新产业革命”将导致一个“信息”时代,苏联的尼·伊·茹科夫在他编著的《控制论的哲学原理》一书中也谈到:“在控制论、原子、基因和宇宙时代,信息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不亚于动力和原料”。信息的交流要求一种中介形式,那就是人们的社会交往。考察我国人们相互间的社会交往的历史轨迹,很自然会想到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名句,此乃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生产状态所造就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