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邓联繁 《法律科学》2009,27(2):47-53
将宪法称为政治法,虽然由来久、流传广,但弊病多、危害深,不宜继续提倡。政治事务虽然由宪法集中规范,但宪法不只是规范政治事务。单纯从宪法与政治的关系上讲,宪法不是政治统治法、被政治控制之法,而是控制政治之法、治理政权之法。人民是政治与治政的主体,宪法是人民治政的依据与准则。将宪法作为治政法,体现了民主与民治的要求,有利于增强宪法的法律属性与价值理性,有利于实现宪治、实现民主、实现自由。  相似文献   

2.
我国《合同法》第4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这是关于合同自愿原则的规定,下面笔者就合同意思自治原则谈点粗浅认识, 一、合同意思自治原则的含义和作用 意思是指思想内容;自治是自己治理自己.指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意思自治是指人依照自己的价值准则,去设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管理自己的事务。在民事活动中.意思自治则指自由设立、变更自治的基本点、自由参与和自己负责、所谓自由参与,即自己作主去判断,去选择.而不受他方的强迫。参与即投入社会生活,投入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问题,既是我国1998年11月正式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为何要实行村民自治 1、“自治”与“村民自治” 按照一般的理解,“自治”就是某一事物按照自己独有的意识、方法、程序和规则来管理自身,而免受外界的任何侵扰。也就是说,“自治”意味着自主、自律和自由。 所谓村民自治,致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村民个人的事情由村民个人自主处理:二是村民集体的事情由村民集体商议处理;三是有关村民个人和集体的事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非依法不得进行干预。由于…  相似文献   

4.
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通过开展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面对地方治理需求侧(社会公民的期望)与地方治理供给侧(地方政府能力)之间的落差,应摒弃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二元对立模式,建立全新的"分权、互动"基层自治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多元主体纳入地方治理体系来共同履行公共职责。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经过创造性转化,为基层自治提供包括培养自治能力、培育自治组织、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协商、衔接居民自治与村民自治在内的充分而有效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5.
统治与自治之博弈关系——兼论地方自治本土实践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强 《法治研究》2010,42(6):52-56
国家统治与地方自治问题是最典型的宪法问题之一。地方自治是一种自生自发秩序,它是自由的人行使权利的结果,而不是外力强加的制度。国家统治与地方自治这种关系典型地反映了博弈理论。我国百年来的地方自治实践,片面理解地方自治是“权力下放”,这与地方自治的本义完全背道而驰。中央与地方关系,应以合作和依赖代替对立,在坚持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尊重地方居民的参与愿望,确立起一种合伙型和合作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相似文献   

6.
《法学》1991,(4)
宗教与宗教信仰,历来是个极其复杂极其敏感的问题。世界总人口中,信教者比例占60%以上。现代各民主国家对此均持宽容慎重态度,并且将“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宪法中加以确认。我国亦如是:1954年宪法第8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1975年宪法第28条和1978年宪法第46条分别规定,我国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陈永平 《法学杂志》2001,22(6):56-57
日本国属于单一制国家 ,除中央政府外 ,地方政府包括都、道、府、县 ,以及市、町、村。在日本宪法中被称为“地方自治团体” ,实行中央集中领导下的地方自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下 ,形成了日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独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法。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前提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1、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责范围的划分。中央政府管辖纯属关系国家全局利益的外交、国防、造币事务、需由中央统一规划办理的重大经济事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且需要全国统一协调的事务。都道府县政府职责范围的事务包括四类 ,即广域性事务、统一性事…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宪法诉讼的核心价值 ,自由价值之中镌刻着深刻的民主价值思想。宪法诉讼的自由价值表现在 :1 矫正和修饰多数形成机制本身所存在的瑕疵 ,弥合宪法既定约束和现实多数之间的冲突 ,拓展宪法中关于自由范围和内容的规定 ;2 维护公民的“反向自由” ,防御政府的“正向侵犯” ;确认公民的“正向自由” ,救济立法缺位而引起的权利虚置 ,最终实现公民“反向自由”和“正向自由”的结合。宪法诉讼自由价值的民主性表现在如下层面 :1 宪法诉讼机制对自由价值的诉求和保障实现了民主的现代转型 ,即由古代的纯粹民主向现代的自由民主之转变 ;2 反向自由的宪法定位和正向自由的个案满足使民主和自由之间保持了持久的张力和不断的平衡 ,从而使自由主义民主具备了得以实现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地方立法权扩张的合宪性与宪法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立法法》 修改扩张地方立法权引起了合宪性争议。宪法对地方立法权的规定十分模糊,并存在很多空白,给国家立法机关留下了较大空间。《立法法》修改是立法者阐明宪法的不确定性、填补宪法空白的表现,形成一种由立法者发展宪法的模式。在规范意义上,地方立法权扩张在民主基础上扩大了地方自治。在功能意义上,它契合八二宪法鼓励实验的精神,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地方立法权扩张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是其发展宪法的理性依据。这个例证表明宪法通过民主机制发挥效力的路径。它构成了我们运行中的宪法。  相似文献   

10.
汪太贤 《中国法学》2004,(2):172-181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部分学人将富强之梦寄托于中国的改制,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并且主张通过开设议院、推行地方自治等制度形式来体现。特别他们是将地方自治思想作为民主自由理想的一种表达载体,将地方自治制度作为通向民主自由之路的起点而大力鼓动,严复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严复认为,地方自治作为是民权、民主和自由的基础,旨在培育国人的自治能力、参与意识与能力,以及合私以为公的公共情怀。因此,地方自治作为与官治相对的民治制度,应当以分权和法制为依托,以民权、民主为意旨。正是基于这种立场,他提出地方自治是“分权”之制、“众人”之制和法治之制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宪政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宪政要义在于限制政治权力、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而民主则主要解决政治权力的来源及其获得方式问题。为了达成一种宪法秩序,应在宪政与民主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的关系。实行宪政的关键在于“良宪之治”,而非“宪政程序化”。  相似文献   

12.
申海平 《法学》2007,(12):104-115
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还有待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中,逐步扩大基层地方自治,无疑应当成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重要选择之一。历史悠久的德国地方自治制度,其多层次的法律体系,清楚明了的权限和事务划分,运行有序的财政支持体系,规定明确的国家监督手段和措施,值得我国在扩大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中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社区自治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为实现社区品质的提升而采取的居民自我治理的方式。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社区自治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而治”到“自觉而治”的过程。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对自然而治的社区治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梳理,而今天社区的复杂性决定了社区的自治已经不能主要靠“习惯”来解决问题。“自觉治理”成为社区自治的突出特点。充分认识今天的社区自治必须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这对于深化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但同时也实行有限地方自治,其理论基础为人民民主主义。在宪法框架下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践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行使地方立法权,不断扩大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社会管理的参与,从而  相似文献   

15.
阿计 《中国律师》2006,(11):27-28
城乡群众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的基本形式。尽管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都是写入1982年宪法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而且村委会这一民主载体还是中国农民学习、借鉴城市居委会的产物,然而经过20多年的洗练,与轰轰烈烈的乡村民主相比,城市社区民主却始终不温不火。联想到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参政能力等等相对而言高于乡村农民,这番“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格局似乎更令人感到尴尬和不解。  相似文献   

16.
阿计 《政府法制》2006,(5):22-23
城乡群众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的基本形式。尽管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都是写入1982年宪法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而且村委会这一民主载体还是中国农民学习、借鉴城市居委会的产物,然而经过20多年的洗练,与轰轰烈烈的乡村民主相比,城市社区民主却始终不温不火。联想到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参政能力等等相对而言高于乡村农民,这番“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格局似乎更令人感到尴尬和不解。  相似文献   

17.
地方自治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居民自愿通过民主方式组成自治团体,产生自治机关,自行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事务,一般情况下国家不得干预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地方自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秩序,它是人类个体行使权利的结果,因而它是权利而不是权力。从构成要素上讲,地方自治是个人自主权、社会自治权与地方自我管理权的一种权利叠加。自清末以降,地方自治一直是中国政治进程中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政治家在制度建设上更多的基于政治功利的考虑,因而真正符合宪政意义的地方自治在中国史上并未建立。这表明,在国家体制范围内,地方自治的实现与完善,必须限制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18.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作为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最基本的形式,村民自治作为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制度,能否真正实现法治之下的村民自治在依法治国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本文结合村民自治的背景,基于当前村民自治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影响法治建设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析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法治建设困境.  相似文献   

19.
论民主与法治的分离与契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主与法治已成为现代宪法的主流价值追求 ,但二者间的关系却十分复杂。成功地调和二者间的价值是一部宪法融入现实生活的关键。事实上 ,法治与民主间的争论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二者在“谁来统治”和“如何统治”的问题上意见不一。现代民主与法治也存在契合的领域。现代民主是一种消极自由 ,法治则是公民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另外 ,民主虽对多数之治念念不忘 ,但却从未真正地主张过多数的权力是绝对和无限的 ,这为法治留下了作为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美国宪法解释:"麦迪逊两难"之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进学 《法律科学》2006,24(6):10-14
在美国宪法解释实践中长期存在着被学者们所称的“麦迪逊之两难”问题,即民主多数统治的自由与少数自由权利之间始终处于一种似乎不可消解的张力之中。不同的学者和法官由于基于各自不同的民主与宪政原则,而在宪法解释的理论与实践中采取了不同的解释方法与立场,主要分属两大宪法解释流派:原意主义和非原意主义。然而,认真考察和分析美国宪法与宪政原意与原则理想,则会得出“麦迪逊之两难”命题不过是一个假命题的结论,因为真正的民主自身包含着自由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